洛阳历史上的15个小名,好像都比“洛阳”好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7
洛阳,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自夏朝起,便见证了十三个王朝的兴衰更迭,共有105位帝王在此指点江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拥有过15个小名,它们各具特色,似乎都比“洛阳”这个大名称得上更加亲切。这些小名分别是: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下面,我们将逐一探索这些名字背后的历史故事。
**斟鄩**
斟鄩,是夏朝的都城,其位置在今天的洛阳盆地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1959年夏,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遗址。
**西毫**
西毫,是商代对洛阳的古称,其位置在《禹贡》九州中豫州的河、洛之间。今洛阳偃师城西二十里,西距汉魏洛阳城约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头遗址。
**洛邑**
洛邑,是周代对洛阳的称呼,周武王在此定鼎,周成王“宅兹中国”。洛邑也是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
**洛师**
洛师,指的是洛阳、洛京。在西周时期,师意味着京师、首都,政治和军事中心。与镐京一起,构成了汉语中“京师”的最早来源。
**成周**
成周,是西周时期洛阳的别称,首次出现在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中。成周城是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
**王城**
王城,是周成王时周公所筑,位于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于此。
**神都**
神都,是唐睿宗及武周时期洛阳的别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首都。唐睿宗文明元年,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将东都(洛阳)更名“神都”。
**京洛**
京洛,原意为“京城洛阳”,自夏代开始,洛阳频繁作为都城,历代多有沿用。在唐代以前,这一词汇已广泛使用。
**洛京**
洛京,有两种释义,一为唐朝的东京洛阳,时人又称洛京。二为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定都洛阳,因当时另有东京兴唐府,故称洛阳为洛京。
**中京**
中京,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东晋时称西晋故都洛阳为中京,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时称洛阳为中京,金兴定元年(1217年)改河南府为金昌府(治洛阳),建号中京。
**伊洛**
伊洛,洛阳的别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而得名。
**河洛**
河洛,指的是洛阳。《文选·班固》:“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李善注:“东都有河南洛阳,故曰河洛也。”
**洛州**
洛州,在唐代,有一个说法叫“洛州无影”。洛州即洛阳,其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从天文的角度讲,这里一年之中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无影”的情形。
**三川**
三川,夏商周时代,是中国古代地名。华夏民族、中华文明的核心策源地,最古老的中国发源地,黄河中下游流域,指古代中原地区。
**河南**
河南,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地名。韩始置,后秦郡,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河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这些小名不仅反映了洛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特色,也体现了古人对这座城市的情感与认同。你最喜爱哪一个名字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