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系统的整理

简明,全面点,好的再加300分
我不是要方法,方法我有了,要的是整理
谢谢一楼。。。但如果你能把课本上的知识也整理一下我会更谢谢你,还会马上给你分,不只是100,至少400,谢谢四楼的,你是一字字打的吗?辛苦了,不过要是你能给我高一和高三的我会提高分马上给你 BY THE WAY 我这不是作业..三楼的你这个,网站好像不是答案吧??八楼的,谢谢了,不过能不能再给高三的

高中政治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政治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4
高中政治常考知识点

一、考点分析

经济常识

第一部分基本经济理论

(一) 重要考点

1. 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

2. 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 货币的职能。

4.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流通中货币的关系。

5. 价值规律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作用的结合。

6. 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7.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8. 双层经营机制与农村重新走向联合经营(合作) 。

9. 我国的分配制度必然性 ,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考配的结合 :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原则。

10.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11.我国非公有制的地位及作用。

12.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

13. 国家的宏观调控 , 尤其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14.共同富裕。
(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 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 , 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 , 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 , 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3. 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 , 但存在间接关系 , 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 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 , 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 , 要注意分清。

4. 如果 l 只羊 =10 斤大米成立 , 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 , 得出价值相等。

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 , 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 买与卖同时进行即 W-W。

5.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 , 也可以是货币 , 这时买与卖分离。货币产生后 , 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 即W-G-W.

6. 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 , 有贮藏手段职能。除执行价值尺度外 ,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 , 是货币符号。假币不是纸币。

7. 价值的表现: 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一一一般等价物一一货币

↓ ↓ ↓

交 换 价 值 ←——— 价格

8. 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 , 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 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10. 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直接影响 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考虑 ,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 , 还有政策因素、纸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11. 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 , 而是相符。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 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违背价值规律的表现 , 结果就是受惩罚或遭淘汰。

12. 社会主义公有制 =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13.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而不是主导。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一个方面表现。另一方面就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 占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不是对所有行业所有部门而言的 ,不同行业和部门可以有所不同。

14. 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再简单地划作是非公有制经济。对混合所有制 经济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 其中国有集体成分仍然是公有的 , 国有集体控股企业 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它体现了公有制的优越性。股份制是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 股份制经济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但股份制企业不一定有公有制成分。

15. 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不平等 , 但其市场地位是平等的。

16. 合法的劳动收入有: 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含国有)劳动工资、奖金津 贴、管理收入、技术收入等 , 凡消耗人的体力和脑力所获得的个人合法收入。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因资本金生息的收入 , 包括存款利息、股息红利、 购买债券的利息、房地产租金等。按生产要素分配 ,则资金、技术、管理、信息、 劳动力、土地房屋(用于生产) 等都可以成为生产要素。按劳分配侧重公平 , 按生产要分配侧重效率 , 但不能说按劳分配只体现公平 , 按生产要素只体现效率。

17. 按劳分配的原因≠ 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因。

18. 价值规律起作用的途径是通过价格体制 , 供求关系 , 竞争规律进行的。这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三要素。

19. 客观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等。

20.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 , 但是它不否认计划 , 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21. 政府或政府官员(不含党的组织和村干)部代表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 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活动不是。但国家可以通过企业或社会因素进行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机构也是国家机构 , 但不是企业法人。其活动也可以行使国家职能。政府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直接的 , 但不直接参与管理和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部分 企业和产业

(一)重要考点

1. 企业的经济效益及提高效益的意义和途径 : 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2. 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与混合所有制企业 : 股份制企业及股票。

3. 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正当和不正当竞争。

4. 支柱产业及新型工业化道路。

5. 农业问题(地位、作用、问题、根本途径)。

6. 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塘收。

7.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8.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

9.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 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 企业不是唯一的市场的主体。法人是一种组织 , 不等于经济组织 , 也不是自然人。公司是法人 , 企业不一定是法人。公司笋企业。

2. 利润高或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经济效益既考虑劳动产品 , 又考虑这些劳动产品价值的实现 , 还考虑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劳动俄本〉。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 , 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 可以 说是企业规模、竞争力之源。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 因此必须不断提

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两条途径都围绕着利润的增加、成本的减少两方面。

3. 产品的质量对实现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 但不能说质量好就一定效益高。高效必须优质 , 优质未必高效。优质产品如果消耗的劳动多、成本高 , 就可能不会高效;优质产品如果不适销对路 , 不符合市场的需求 , 造成积压也不会高效。

4. 企业的规模大 , 可以产生规模效益 , 但是不意味着规模越大效益就越 好。我国组建大企业集团 , 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从而能参与国际竞争。

5. 要区分法人、法人代表、厂长经理、企业法人 = 法人企业、公司等概念。

6. 合法的竞争才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国家应对竞争加以引导和规范。

7. 名牌代表了高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 , 名牌代表着信誉和形象。其根本目的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名牌往往有好质量 , 使用价值高 , 往往耗费了更多的人类劳动 , 因此价格更昂贵。

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 ,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 相分离 , 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 , 既是一种经营形式 , 也是一种分配方式。 但家庭承包经营不是集体经营。

9. 农业结构 , 不等于农村经济结构。它是指农业缺义〉内部粮食和经济 作物结构或者广义农业内部农林畜副的结构。农村经济结构是指农村中农业和非农业的比例关系。

10.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 , 当前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关键是减轻农民负担。

11. 加工业不等于产业化经营 , 乡镇企业不等于农村中的工业。

12. 三大产业总括了我国所有的国民经济部门。 一、二产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 , 第三产业又为斗、二产业提供服务 , 所以它们相互促进。

13.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结合在一起的 ,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统一。义务不可以放弃 ,而权利能放弃。

14. 我国现在的失业是称为结构性失业。原因:①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②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制转变的必然产物。③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结果。④计划经济时代 , 重复盲目建设的后遗症影响。⑤我国的改革 , 尤其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 用人单位逐步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的影响。解决: ①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 , 提供条件使之再就业②由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5.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的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 , 以效益为目标 , 以企业为主体 , 以科技为依托 , 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相协调 , 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协调 , 地区经济相协调。
第三部分 财政税收和银行

(一) 重要考点

1.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内)生产总值。

2. 国民收入的分配。增加国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

3. 积累和消费 ,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及对社会影响。

4. 财政预算 , 财政收支及财政的作用 : 我国的财政政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

5. 税收的三个特征及作用。

6. 纳税人意识及我国的几个主要税种 : 公民依法纳税的义务。

7. 银行的分类及职能 :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8. 商业银行的性质及利率 , 银行利润 : 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目的。

9.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10. 存款储蓄的类型 , 原则政策和储蓄的作用 : 正确理解我国的货币政策。

11. 债券的种类和特点 :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12.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 , 互相协调
(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 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品是交*的关系。国民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生产总值不是等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是不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 , 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 财政收入是由国家经过预算进 行分配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 财政收入经分配后也 分作积累和消费。但两者不等同。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国民收入 , 另一部 分来自非物质部门。

2. 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 收大于支;收等于支 , 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 收小于支。第一种情况意味着财政没充分利用 , 第二种状况叫做收支平衡 , 第二种状况就是财政赤字 , 财政赤字主要*借债来弥补 , 但发行货币也是一种消除赤字的办法。不能笼统地看财政赤字是有利还是有害。一般说来 , 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 , 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 , 拉动经济增长 ,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等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3. 我国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 主要运用财政收支来调节资源配置 , 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生产决定分配 , 生产决定交换 , 生产决定消费。所以影响财政 , 税收增长 , 储蓄增长 , 家庭收入等的根本原因(基础性)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5.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 , 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但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特征。 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的治本之策 , 是利用税的固定性特征来让农民减负的。

6.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领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 , 依法制定和实施 货币政策 , 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一一制定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维 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银监会既不是国家机关 , 也不是企业法人 , 但是 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人。银监会产生后 , 行使着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 , 形成 了出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 使我国国有资产监管 体系进一步完善。

7. 要弄清债券与股票 ,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 , 商业保险和社会 保险几组概念的区别。

8. 从广义来看 , 对公民来说 , 储蓄存款 , 购买债券 , 购买商业保险和购买股票都属于投资行为 , 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 , 居民储蓄的直接结果是货币退出流通 , 只有当银行再贷出时货币才又进入流通。

9. 虽然2004年 10 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 但我国仍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使我国的金融政策具有连贯性 , 对防范金融 风险 , 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10.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 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 , 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 ,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 , 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 , 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 ,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
第四部分国内和国际市场

(一) 重要考点

1. 商品服务市场 , 市场交易原则。

2.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 家庭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 : 正确的消费观 : 消费者的权益及维护。

4. 世界市场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 :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全世界。

5. 外汇与汇率 : 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现象。

6. 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重点是世贸组织)。

7. 对外贸易的范围、主要内容及关税。

8.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及作用 :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 市场交易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 为。因原则各有其特点 , 又相互联系。它们和市场的一般特征有天然联系 , 但 又不能混同。平等性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守的基本 原则。竞争性必须以遵循公平原则为前提。违背公平原则需要法律和道德来调节 , 又体现市场的法制性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2. 消费包括家庭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广义的消费还包括生产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在家庭消费中要量入为出 , 既不黯后也不超前。不滞后就要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就是要量入为出 , 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鼓励消费与提 倡节约是不矛盾的。艰苦奋斗与鼓励消费也是不矛盾的。

3. 消费者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 , 但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依法。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是一致的。

4. 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外汇汇率是不同的 , 但两者有密切联系。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是指货币与外汇的汇率变化 , 不是指购买力变化。一国货币贬 值 , 意味着该国货币能换的外汇更少 , 在对外贸易中有利于产品出口 , 升值则不利于出口。

5. 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 ,稳定汇率 ,偿还外债。

6. 对外贸易不等于对外商品贸易 , 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进行的商 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对外贸易也不等于对外经济关系。对外经济关系包 括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发展国际旅游等。

哲学常识

第一部分 唯物论

(一)重要考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物质的含义 , 世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阔的反作用。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 从实际出发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 入具有主观能动性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 , 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3.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 , 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 识是物质的反映 , 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4. 意识的能动作用 , 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 其次表现 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 , 但强调能正确反映 , 要求人类不断探索 , 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 :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 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 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 从物质出发 ,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 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

6. 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 , 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7.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 , 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体现了认识论。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2-21
必修1《经济生活》

1、影响价格的因素(简单应用)

(1)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简单应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经营的影响(综合应用)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4、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简单应用)

①居民的收入水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如果人们对未来收入有非常乐观的预期,就会加大当前的消费、反之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人们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②物价总体水平: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上涨,会引起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人们消费水平降低;反之,则人们消费水平提高。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简单应用)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6、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综合应用)

(1)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适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由我国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理解)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9、劳动和就业(简单应用)

(1)就业的意义:

①对劳动者: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对社会: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促进积极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或途径

①党和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②劳动者: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努力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

10、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措施(从劳动者的角度讲)(简单应用)

①要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11、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分配方式(简单应用)

(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12、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简单应用)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②二者又存在矛盾,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2)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13、财政的作用(综合应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证。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5、加强宏观调控(综合应用)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

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16、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理解)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7、面对经济全球化(理解)

(1)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活动。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5)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18、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简单应用)

①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②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必修2《政治生活》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简单应用)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③监督权:公民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2)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理解)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及意义(简单应用)

(1)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

(2)意义:①有助于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

4、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简单应用)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

5、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综合应用)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6、政府怎样做到对人民负责(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简单应用)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7、政府依法行政(简单应用)

(1)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8、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理解)

(1)意义:政府只有接受监督,

①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2)措施:

①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关键),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②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③政府要实施“阳光工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我国为什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理解)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③这一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10、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理解)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1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简单应用)

①科学执政、
②民主执政、
③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12、我国的政党制度及特点(理解)

(1)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特点(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1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团结;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综合运用)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是国家的又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核心内容:自治权。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15、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简单应用)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17、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理解)

(1)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就是和平和发展问题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18、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应用)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④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必修3《文化生活》

1.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综合应用)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3.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的表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6.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7.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综合应用)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8.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简单应用)

(1)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文化创新作用:①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9.文化创新的途径(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对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综合应用)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13.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简单应用)

文化生活中有“喜”又有“忧”,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当前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我们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对待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14.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必修4:《生活与哲学》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3.常见的唯物论观点: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③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常见的认识论观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③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5.常见的辩证法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②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脚踏实地,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矛盾分析法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6,常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综合应用)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条件)。
第3个回答  2007-02-19
我把老师给我们整理高二主要哲学原理
辨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 法 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 法 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 法 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 法 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 法 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发展的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4、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方 法 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5、对立统一的观点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方 法 论:要求我们既要肯定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
6、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 法 论: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7、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 法 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10、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观点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1、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 法 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2、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 法 论: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13、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 法 论: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 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 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生观、价值观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7、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9.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的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