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送月饼的含义

如题所述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扩展资料:

明清以来民间社会中秋节馈送月饼习俗流行,人们在相互馈送月饼等节物的过程中,融洽了亲友、邻里等家族关系与社会关系。当代社会,传统中秋节俗中保存最完整的是馈送月饼的节俗,月饼成为中秋节的象征,有的地方将中秋节称为“月饼节”。

旧时月饼多为百姓自家手工制作,后来在城市出现了专业作坊,月饼的制作专业化。商家巧妙地利用节日的卖点,生产各式各样的月饼,推销给千万家庭。

月饼的商业化给人们的节日生活提供了便利,商家与媒体联手的宣传也在相当程度上营造了现代中秋节日的气氛,对于传统节日来说,这种周期性的宣传活动是有益的。

但是,节日的商业化过程不应该牺牲节日本身具有的多重文化内涵,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应该协调。传统节日的价值在于它能凝聚民族、国家、社会的人心,它不能用纯粹的商业利益来衡量。我们应该将月饼放在中秋节俗文化环境中,让它充当精神的载体,而不是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尽管品尝月饼的美味也同样是重要的节俗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秋节

人民网-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9

中秋节送月饼寓意“团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

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日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进献士兵床战用的天元益健和大批美女以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10

月饼是圆的,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节日与农业的节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节日里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如此重要起来。

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的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一种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是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词汇。

所以,到现在我们还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是最高贵的一种体现。因此,月饼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长期以来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礼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2-11
月饼,是团圆和吉祥的象征,是中秋佳节的必备之品。它与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一样,本身并没有什么稀奇,但是,它是一种民族文化、一个特殊符号,如果没有它,即使你在中秋节这一天过得再开心、再热闹,也算不上过了一个真正意义的中秋节。从这个角度来说,月饼绝对是中秋节的主角!

既然月饼是主角,那么,在中秋节送月饼就有它的必要性,而事实上,在中秋节送月饼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将月饼当作礼品送赠给亲友,以表达“明月寄相思,月饼暖人心”的诚挚感情,寄托“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长生”的美好祝愿。时至今日,以月饼相赠也已经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月饼有点“变味”,有时充满了铜臭味,变成了一种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的不伦不类的商品,但它作为佳节食品的角色特征依然没有改变;虽然,在“月饼经济”的掺和下,用料越来越高档、包装越来越豪华、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所有这些,都是人为作用的结果,与月饼完全无关,因为它作为传统的节日食品,本身并没有奢华的品性,如果不加分析,就将“腐败”、“天价”和“浪费”的成因归咎于月饼身上,未免太过牵强。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月饼,这些人也会利用其他的商品来做同样的文章!

不管怎样,月饼所代表的“团团圆圆”的美好祝愿是其他礼品不能替代的,送月饼不仅仅只是送月饼,而是送一份心意、一份祝福。该送的,我们还是要送!

中秋节不但要吃月饼——
还要让传统节日越过越旺

送,一定要送。中秋节不送月饼,那还叫中秋节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节和端午节是比较大的节日,除了春节,就剩下这两个节日了。假如不送月饼,那还有节日的气氛吗?小时候的我们,就盼着中秋节能吃上一回月饼,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假如以后的小孩子都不知道月饼是怎么回事,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吗?虽然现在的月饼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但毕竟吃的机会少,一年就吃一回,对身体的害处是不大的。不要因为一点瑕疵,就因噎废食,把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改掉了。

如今洋节泛滥,我认为中秋节不但要送月饼,还要把中秋节过出特色来,让我们的传统佳节越过越旺。我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渐渐被洋节所吞没。不是说要提倡有民族特色吗?难道我们要把自己搞得越来越没有民族特色,这才好吗?看韩剧中的许多风俗习惯,就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我们却要把这些好风俗丢掉,这样会得不偿失啊!

至于月饼包装要消耗掉大量的森林资源,那是职能部门的事情。国家限制生产就行了,却怪起中秋节来,实在有些牵强,这样的理由一点也站不住脚。

“月是故乡明、明月千里寄相思”……这些千古吟唱的诗句,不就是和中秋节有关吗?民族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我们一定要弘扬而不是丢掉,所以,月饼,一定要送
第4个回答  2019-08-16
中秋节月饼含义,中秋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祝福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除了有全家人拜月赏月的习俗外,各地还逐渐发展出“烧斗香”“走月亮”“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卖兔儿爷”等民俗节庆活动,而月饼只是这道传统美餐的作料。
“不是说中秋节不能互相送点月饼,但要恰到好处,要本着实用、节约的原则。”天津市社科院王来华教授说,但现在,月饼更多是作为一种礼品被送来送去,造成流通量远大于实际需要量,与传统文化和习俗本义相抵触。
月饼身份“嬗变”折射出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面临的尴尬。唐忠新说,当前中秋节传统文化传承上已出现断裂,月饼越送越多,但节日的“魂”却消失了,“中秋文化”正在被“送礼经济”所淹没,这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