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表现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感悟

如题所述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很是喜欢唐宋时期的诗人,苏轼是其中之一。其诗词豪迈豁达,飘逸可喜,教人以欣赏之情来看世界,对世界的不完美处能宽容。读其作品,使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大为开朗可以登高望远,飘洒自如,日常的烦恼得失都不再萦绕心头。

对于自然的晴天与雨天,人生的顺境与逆境,我们大多喜好晴天与顺境,而在苏轼的眼里,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是“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这是一种“达者”的境界,而他的以下这首〈定风波〉,是最能表达这一境界的佳作。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在被贬到黄州时所作,写的是在沙湖道中遇雨。诗人表面上写遇雨时不必慌张,“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实际是表达一种面对人间拂逆事的哲学态度。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而只顾吟啸徐行,不久自会雨过天晴。那时候什么风雨,什么暖和也都烟消云散。何况雨有雨的可以欣赏之处,何必急急慌慌,逃避不迭呢?

用这样的态度面对人生,会觉得“成古欣然,败亦可喜”。在较高的观点来看,世间本无所谓成与败。世间事之所以被人认为有当喜当怒当避当趋,多是由观念所造成。实际上这边有所得,那边必有所失;这边有所失,那边必有所得。万事皆有得失的两面。正如庄子的“唯达者知其通为一”的道理。

正因为苏轼豁达豪放,能够因任自然,不以表面的成败为喜忧,超然于世俗之外,所以他虽屡遭贬谪,但每到一处,都能欣赏到别人未曾欣赏之美,欣赏之余把自己的感悟写成了不朽的诗文。别人认为失败的逆境,他却能借此畅游各地,留名岭外,至今各地还留有他不少遗迹。

我想,像苏轼一样的许许多多古代诗人,他们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伟大之中含平凡,平凡之中见伟大。就如他们的诗词,文字是何等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深刻的哲理就蕴涵在这些浅易之中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22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定风波》简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第2个回答  2015-09-10
定风波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豪迈潇洒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感悟。
词中的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又指人生坎坷。作者在面临这些磨难时以潇洒淡然的态度来面对,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心。
第3个回答  2007-02-17
呵呵,我记得这是初中语文考试大阅读的一个题目,当时我给的答案是“洒脱”,而标准答案是“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