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务工子女家长教育学生

如题所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务工人员,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家庭为单位定居城市的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城市的学校中出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情况。这些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习惯方面与城市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随意性行为较多,语言行为、卫生习惯较差,这既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又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当然,他们也有许多优点,如:生活节约、自立能力较强,多数学生热爱劳动,能吃苦耐劳,不娇气等,这些都值得城市的学生学习。学校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课题。我认为,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习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肯定激励,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摸清情况,区别对待,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予更多的关爱,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课堂互动,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并激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优点及独特性,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敢于展示自我、欣赏自我。同时用真诚的爱来引导感化他们,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还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优点和不足,这样有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生生结对,创建和谐的班级环境
  采用结对子,一帮一的形式让城市学生带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齐头并进,实行“城”“乡”结对子活动,可以利用同桌的优势,让城市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交流、多沟通,潜移默化,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创设和谐的育人班级环境,教室的黑板报要定期更换,更换的主题要围绕本课题的内容而定,使学生一进到教室就明确要养成怎样的良好习惯。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自觉加强个性修养的自主意识,凡事多一点宽容、忍让,相互之间多一份鼓励和支持,少一些指责和误会。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共同生活在班集体中,体验班级和学校的温暖。另外学校要营造友爱、宽松、和谐的校园支持系统,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人格的完美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全校教师联动,全面正确引导
  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作用,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指导。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同伴关系、家庭背景等情况,给他们配备专门的导师,从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生活上指导,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温情。同时引导他们参加积极向上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因材施教
  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档案,进行个案研究,随时记录他们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根据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在实践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教育技巧和教育策略,对一些存在比较严重的行为偏差现象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根据他们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与家长做好沟通和配合工作,与家长一起制定学生的教育方案,达到教育的一致性,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矫正他们的“行为偏差”,巩固他们的良好行为。建立贴近学生的德育目标,把《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进一步细化,选择以养成教育作为立足点,在实施中要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特点,使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五、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担负起培养责任
  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职业不稳定,缺乏教育子女的方法。学生受着父辈一些比较落后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缺乏有效管教,他们的行为很容易产生偏差。我们要通过构建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消除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形成合力。建立家访联系制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系,举办家长学校,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让他们重视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及行为习惯的需求,通过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开放日等方式,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在课堂及学校的实际状况,与教师主动沟通研究教育方法,形成合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不能单靠学校一方,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学校是争取社会力量支援的协调者、沟通者,要善于发现有利资源,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把握良机。如城关区教育局举办的社区少年宫,采取因地制宜、自愿参加、特色发展和公益性的原则,在学生尤其是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点,学生均可自愿免费参加“社区少年宫”的各项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校外时间既得到一定安全防护,又享受到丰富的课余生活,这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言是一大福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