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该怎么系统的学?

年到20出头,由于以前读书时没有认真学习,现在觉得对历史的了解很重要,当然也是确实现在对历史有兴趣了,觉得有必要了解国家的历史,希望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人给我点帮助,我该怎么入手,怎么把时间跨度这么长的中国历史都了解一下。谢谢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知晓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间长,内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也会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是十分必要的。

《标准》中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围内,这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现象,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现象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最先学习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史。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还要使他们初步学习如何去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掌握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也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言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扩展资料

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毛泽东同志说过,“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重在以史资政、古为今用。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比如,不追求一时显绩,多下打基础、利长远的苦功;不依赖个人主观,多做察实情、汇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读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不读死书、经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从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落实,到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考验,再到破解种种现实问题矛盾,各级领导干部格外需要镜鉴启迪,格外需要从历史这部教科书中汲取继往开来的力量。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不断提升历史素养、增厚历史底蕴,我们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写下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的雄浑篇章。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部:读点历史,开阔视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一是听课。如果可以听好的老师讲国史概论或者听一些断代史的课程,那应该就比较好了,课间还可以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什么的——我都不太敢和老师说话。但如果自己长得丑以至保安不让进的话,也有其他的办法,比如可以去超星看视频,有邓小南老师讲隋唐五代宋,张帆讲元明清等等。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听邓老师,做梦都梦见我戴着耳机在听……仔细一点的话应该认真做一下笔记,把她讲演的脉络梳理下来,她提到的文献做一些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知网”进一步追索有关的研究。她问问题的话,想一想自己是否知道,不知道的话回过去再听一次。再深入一些的话可以尝试体会一下邓老师的措辞,比如她有时会说“有的学者就说了”、“有的学者有这样的观点”,我们一方面可以探索一下这里的学者是谁、文章是哪篇。我自己还会想一想邓老师的态度——她显然认为这个观点有道理,也很重要,但似乎她还有一些保留,是不是还有一些讨论的空间呢?还是我多想了……

二是泛读断代史系列。人民出版社有“中国断代史系列”系列,最近有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讲谈社有中国史系列(除了最后一卷都有中译),哈佛大学出版社有中国朝代系列(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目前没有中文翻译),此外,剑桥史的中国史系列已经广为大家所知。除了剑桥系列以外,其他单册都比较薄,从先秦读到明清不需要太久。大部分是由各个断代好的学者撰写,综合了比较多的新近的研究成果。可以选择精读一种,通过比较细致的笔记,我们可以积累基本人物、事件、制度、专名等等。如果自己有一本名词解释小本就更好了。之后可以泛读其他几种,体会不同时代、不同学术传统下对于国史的不同梳理与把握。比如关于府兵制,王仲荦、气贺泽保规等各自是怎么说的。有了一些这样的意识就是进一步探索的开始。

三是阅读研究入门与批判性的研究回顾,了解学术史中的范式、思路与取径。从涉猎国史的角度说,我们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下现代中国史研究的形成,读一点民国的学术史,可以读综论,如王泛森《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也可以追索专人,陈寅恪傅斯年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阅读各种研究入门——如山根幸夫编的《中国史研究入门》。在这基础上,我们要认真阅读介绍性较强的学术史回顾,比如谷川道雄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做的导论、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宋元明转型的思路也有两篇专文,明清史不同专题下的回顾就更多了——也许可以从关注他们家微信号开始。总体而言,平时对这样的专文有所留意,兼读一些有代表性的论文,勤作笔记整理,就可以比较好的把握学界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与反思。即使自己不一定从事具体的研究,但是自己平时产生的想法就会在比较正确的道路上。这时自己便会有一些问题,或者说产生一定的问题意识。可以给自己做个测试:如果自己关心的具体问题在近期《历史研究》上有人讨论,大致就说明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了;反之,如果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现在了某挖煤学报上,那就要停下来想一想了……当然,如果完全没有讨论,这或许是根本没有史料的缘故。

四是阅读史料学导论。研究入门中一般会包括对有关基本史料的介绍,我还是想把这一点单独提出。因为康德曾经说过:Gedanken ohne Inhalt sind leer——大概是说思想如果没有材料的话那就是空的。我们要大致了解一下,我们正在学习的时段有哪些史料,它们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以及,如果要找到他们的话,要依靠哪些目录、索引或电子资源等等。这样我们的感受与思考才能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古代史的话我们会先读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此书对于战国至唐五代的简帛、石刻等新材料有比较全面的综述。如果传世文献的话我们就可以回到要籍解题。这是告诉我们一种古书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版本源流等),以及大致内容与史料价值。比如黄永年有《史部要籍解题》、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黄永年《唐史史料学》。宋开始随着史料的增加可能会复杂一些,尤其是蒙元史,但也有不少专书,比如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有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明代史籍考)。当然并不需要把每个时段的史籍举要都一一细读,如果有很感兴趣的时段可以认真追索,其余可以每天翻一种史籍的提要——这样一段时间之后,仿佛自己知道很多的样子。当然,由于我们时代大多数读者的基础都比较不好,很多时候还需要补一些基本知识,比如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五是选择一个自己的切口,再摸一些史料。之前只是泛泛而论,但到了一定的阶段总是会有自己更感兴趣的时段与主题——历史系修完断代史导论也要进入更加高阶的课程。即使是出于爱好的阅读,有所侧重以点及面也是好的。比如宋代的盐法,虽然只是一个时段的一个问题,但与之前之后息息相关,也可以由此思考经济、财政乃至技术、饮食等等。有了切口就可以摸一些史料。摸和读是不一样的。读前四史通鉴应该是一种修养,读许多史料其实是非常浩大的工程,且不说对史家史源的把握,一页页读下来就是很长时间。我以前读过巴尔扎克的La Peau de chagrin(《驴皮记》)。驴皮帮主人公满足心愿,满足之后就变小,没了以后主人公就死了。读历史的话,心愿大概就是读史料,每读一种,生命之驴皮都会少很多。所以开始读的时候要慎重。摸一下的话比较简单。比如很喜欢某人的文章,他用了这种史料,他集中使用了某一部分,那么自己就可以把这部分史料找出来,把这部分按照史料本身的顺序读一下。这时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勾稽与梳理,也能直接地感受史料的特征与局限,有时也会有些自己的理解。如果有一天开始读史料的话,这会是很好的准备。
第2个回答  2010-12-14
学习历史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
古代史 个人认为应当以朝代为主线,因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点,它的经济、文化、科技、政治都有不同的色彩。所以古代学习应当以朝代为主线,然后了解这个朝代的各方面情况。
近代史 同样以年代为主线,像清末阶段的政治、文化、科技等,然后民国时期、战争时期等等,然后其中又可以分为许多小时期,像新中国就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一系列时期。
系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学习,同样也要注意一个思考,从一个问题,要发散思维,比如说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能够发生的前提又是什么,它发生的基础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发散自己的思维,对历史的认识才会深刻,对于历史的认知才不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帮助你。
顺便小吹一下,我历史学的还不错,虽然现在不是学的历史专业,高中的时候,考试有90来分吧,高考,弄了个88.所以上面的东东,应该多少有点作用。
错误的,还望海涵。高手路过,请求一笑。
第3个回答  2010-12-08
要系统的学历史。上楼建议先看简史,再系统的看各个断代史的意见很好。我详细的提一些具体看书的方法,
将历史分为1.、先秦两汉,这段时间是中华民族的产生、形成之处的时期。2、三国魏晋至鸦片战争前,这段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并蓬勃发展。3、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即近代史,民族的前途探索。4、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即现代史。
历史不光是时间的前后相继,读史要读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就是要了解历史的发展来龙去脉。即是要弄清楚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结果、意义)。
不是搞研究,知道大概就可以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建议你先从简史看起。
由于中国历史长达5000余年,且朝代与割据政权较多,所以要从通史看,当然先看通史的简史版,为的是对历史的大致有个概述印象。
随后可以选则中国通史的稍微详细的版本。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等等都是您的较好选择。
如果要学术一点的,可以选择断代史的研究。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