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这句话出自哪里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这句话出自哪里“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 ”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这句话出自出自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扩展资料

王小波书信均选自朝华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爱你就像爱生命》,此书系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婚后他们夫妇与其他朋友的书信往来,再现了他们的爱、思想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二十年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这本书是迄今他们夫妇最完整和独立的一本书信集。

作家余杰在接受一次访谈时曾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下,如果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

王小波写给妻子的情书除了表达对她真挚的感情和依恋外,还充满了对人生存状态和现世的探讨,充满了真知灼见,智慧和激情:“我知道,生和死,这是人们自己的事。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要是人人都有个不休不止的灵魂才好呢。我真希望我的灵魂像你说的,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的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1997年,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李银河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半年后,她赶回来与他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写给她的信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你就像爱生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6

1、出自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2、原文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

从前,我见山是大地峻冷的脊背,见水是星象的眼泪,见雪是世纪的白象,直到见了你,我踏过土地,捧起泉水,接过下落的雪花,万物都于我有了生灵,你无需开口,就让我从虚空下坠,落地开花。

扩展资料

《爱你就像爱生命》创作背景: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个书名出自王小波李银河一封未面世书信,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爱一个人如爱生命,这不能不说是对爱人最极致的爱恋。

自1977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开始书信往来,到80年代二人在国外求学,一直到90年代,王小波辞去职务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去世。这本书装进了两个人真挚纯净的爱情,也装进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1997年,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李银河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半年后,她赶回来与他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写给她的信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你就像爱生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4

出自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2017年湖南文艺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和李银河。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

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逝世于1997年,也许是天妒英才,也许是才高命蹇,小波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45岁,差不多是钱锺书的一半,比起杨绛这位今年满100岁的老人来说,更是不公平。可是命运的事儿,能用简单的“公平”二字来调停吗?那只是发发牢骚、叹息自慰罢了。

45年中,成就了三部小说:《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至今为止,这三部小说,仍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许杂文著作并不多,只有《沉默的大多数》一部。

有些说法是《我的精神家园》或者《思维的乐趣》,但是这三本书有个包含关系,前者是后面两个的合集,是最完全的。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

小波的一生是仓促的一生,但是,生命的长度与宽度从来就没有个对比的关系,所以量化带给人的只是假象,内涵是不论长短的。

出生时就注定了一生的坎坷,父亲是教育部干部,也是逻辑学家,那时正值“三反”运动,父亲被批为“阶级异己分子”,家里受到不小的波动,所以取名为“小波”。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王小波14岁,正上初中一年级。学业从此中断。所以说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是苦逼的一代人,由于国家决策失误,命运被抹上心酸印条的数不胜数。但是,又能怎么办呢?

19岁到山东牟平插队,后来做了民办教师。21岁在北京牛街机器厂做工人,此时已是1973年,文化大革命劲头正足,势不可挡,虽然形势严峻,但还好没有大变故。1976年,王小波24岁,结识了一生的伴侣,李银河,李当时在《光明日报》任编辑,很仰慕小波的文采。

对了,小波下乡和做工期间,可没有忘记练笔啊,实际上从16岁开始王小波就已经慢慢自己写东西了,并且收效不错。加上小波是思维活跃的一类,当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王小波顺利考上人民大学,专业却是经济贸易商品学。我一直想不通这个专业的来头,更不愿意把小波与这样一个复杂的理科性极强的专业联系起来。

后来我想通了,小波提倡思考,提倡专业领域内的呼声,讨厌“越是傻子越敢叫唤”。小波的经历也验证了一个文学史上的怪象,很多作家都不是文学科班出身,但是写的东西却更能历久弥新。

后来,去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34岁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二人已于1980年结婚)李银河驱车游览全美,并于1886年暑假游历西欧诸国。想起来这都是一件令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带着老婆,开着车,吃着洋快餐,爬着雪山,岂不快哉!

1988年归国后在北大任讲师,一直到1992年才正式辞去公职,自由写作。值得说明的是,小波的一生是丰富的一生,插过队,下过乡,干过工人,做过民办教师,当过大学讲师,经历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小波的多彩的生活经历才造就了小波后来小说中的情节的形成和人物的塑造。

很多杂文中都以自己为例,也得益于这些或惨痛或潇洒的经历。祸兮福兮,一切未知。

这就是小波,小说之中透着苦涩,杂文之中凸显智慧,短暂的生命孕育了不平凡的经历,超人的才力成就了不一样的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你就像爱生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0-31

出自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原文如下,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从前,我见山是大地峻冷的脊背,见水是星象的眼泪,见雪是世纪的白象,直到见了你,我踏过土地,捧起泉水,接过下落的雪花,万物都于我有了生灵,你无需开口,就让我从虚空下坠,落地开花。

扩展资料: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个书名出自王小波李银河一封未面世书信,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爱一个人如爱生命。1977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开始书信往来。这本书装进了两个人真挚纯净的爱情,也装进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王小波写给妻子的情书除了表达对她真挚的感情和依恋外,还充满了对人生存状态和现世的探讨,充满了真知灼见,智慧和激情。

参考资料:爱你就像爱生命——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05
是王小波写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

从前,我见山是大地峻冷的脊背,见水是星象的眼泪,见雪是世纪的白象,直到见了你,我踏过土地,捧起泉水,接过下落的雪花,万物都于我有了生灵,你无需开口,就让我从虚空下坠,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