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栅 读什么?

丁栅 读什么?

  根据名字来历,读栅栏的栅zhà
  ◎ 栅栏 zhàlán

  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阻拦物

  丁栅曾名六塔。那是因为远在明代,有六座巍巍石塔耸立在丁栅缓缓流淌的市河里,耸立在丁栅人的心坎上……

  六塔镇后来怎么改名为丁家栅,缘于丁栅出了一个丁宾。

  明代隆庆五年(1571)的一天,一阵阵喜悦的锣鼓声打破了丁栅往日的宁静,只听得有人高喊道:中了!中了!中了进士了!

  谁中了进士呢?是丁栅镇上二十八岁的丁宾。

  十年寒窗苦读,小镇上终于出了一个进士,使小镇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丁宾(1543-1633),字礼原,号改亭,丁栅屠家浜人。他在乡亲们的欢送下离开丁栅来到应天府句容县做知县。在句容县当知县的七年期间,他大力清理赋额,减少杂徭,每年减轻田赋等各项负担七千余石,万余两银子,使句容县的农民喘了一口气。他还建造廪库,疏浚河道,修筑驿站,做了一些使当地老百姓得到好处的事。七年之后,丁宾调任当了御史。有一次,座师要他诬陷别人贪赃枉法,他婉言相拒,结果遭到报复,丢官回家。

  丁宾回到家乡丁栅后,办起了学堂,讲学十多年。

  到了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他被举荐官复原职。后来担任了南京大理寺寺丞,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兼督操江。

  丁宾后来升任工部左侍郎、南京工部尚书。丁宾在南京做官长达三十年,每当遇到旱涝灾害,常常请求赈贷,而他自己捐出了三千石粟粮,代替下户纳税达三千两。他还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天启二年(1622)捐腴田百亩给嘉善学宫。后来他被加封太子少保、太保。

  丁操江告老还乡时看到自己的家乡还不繁华,于是,他让人在集镇上开挖丁字形的市河,在两岸修筑街道店铺,招徕生意人。他还把自己的老家从屠家浜迁出来,建造起了亭台楼阁、园林花圃。这样,一个水乡小镇就显得既清静又繁华了。为了防范水盗来侵犯骚扰,丁栅又在东南西北进出的四条河里及镇中心的市河中建造河底木栅栏,在河面上建造五座桥。

  他请人为这五座桥取了名:东桥名为东来桥,意思是东京天子来丁栅;南桥名为南安桥,意思是面南而坐保平安;西桥名为西成桥,寓意他日西天成正果;北桥名叫北睦桥,寓意北方胡人要和睦;中心桥名叫丁宅桥,意思是丁家内河的丁家桥。

  从此六塔镇渐渐繁荣了,由于六座石塔年久失修,先后倒塌,六塔镇失去了原先的标志,而丁家宅越来越兴旺,六塔镇名逐渐被丁家宅、丁家栅所取代。

  丁宾在崇祯六年(1633)九十一岁时离开了人世,谥“清惠”。在县治东建丁清惠祠。著有《清惠遗集》八卷。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丁栅镇北有一座高大的坟,镇上的人都说这是丁家坟。

  据清光绪《嘉善县志》载:“丁家栅,治东北三十里,明丁氏居此。”这里所说的丁氏,即明万历、崇祯年间的工部尚书丁宾。他的家属在丁栅居住,并在东、南、西、北四个河口设置了用于防盗的四个“栅”。于是,丁栅又名丁家栅、丁家宅。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日记中写道:“崇祯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夜泊丁家宅。”“贪晚行,为听蟹群舟所惊,亟入丁家宅。”并注:“在嘉善北三十六里,即尚书改亭之故里。”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国成立后,丁家栅正式定名为丁栅。现在,享有“水产品之乡”、“甲鱼之乡”、“中国番茄之乡”的美誉。

  丁栅湖荡知多少

  第一次听到丁栅有沉香荡、长白荡、银水庙,那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那个年代里,每当夏收夏种,镇上居民都要动员去乡下支援。住在西塘镇上的我母亲也不例外,有一年被派到了丁栅乡银水庙村。那地方似乎很遥远,很遥远,母亲是坐了半天船才到的。母亲说,那个村上原先有座银水庙,有个和尚叫银水,所以村就叫银水村。母亲还说,那地方有个长白荡,乡谚说:“丁栅长白荡,无风也有三尺浪。”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打开《嘉善县志》,上面记录的全县五十九只大小湖荡中丁栅占有二十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三点九。丁栅镇区域面积四十四点六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占总区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当你来到丁栅,无疑置身在水乡泽国。碧波荡漾、绿水涟涟的河荡中,游弋着的龟、鳖、鱼、蟹,飘扬着洁白的芦苇花,传唱着千年的田歌……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参加县里组织的《春风红雨遍嘉善》一书的写作,多次来到丁栅的东泉荡采访。有一次,还在东泉荡边俞汇集镇的小招待所里住了一个星期。

  那时候的东泉荡呀,经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消灭钉螺的战斗,彻底改变了往昔的面貌。在荡的四周筑了高高的土坝,荡内的水被基本抽干,滔滔的荡水被彻底征服了,只有荡底几条新的排水小河里流淌着水波不惊的细流。近七公里长的高高的沿荡大坝上,两万多棵粗壮的白榆和水杉,苍翠挺拔,覆盖荡滩。荡中几十亩成熟的早稻,金色的稻浪滚滚;四百多亩桑园地里,枝繁叶茂;数排粉墙青瓦的蚕室掩映其中。荡底新开河畔,杨柳依依,马达抽水的轰鸣声、渠口哗哗的流水声、鸭群的戏水声,交织回荡在东泉荡里……

  站在荡边,我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巧夺天工!

  在消灭血吸虫病、围荡造田的岁月里,丁栅有好几个荡和东泉荡一样彻底改变昔日的模样。

  时光很快过去了十七八年。在上世纪90年代底,我又一次一次去丁栅,几度在丁栅的湖荡里,做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调研。

  每一次都是从丁栅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市河里坐一条挂桨机船出发。“突、突、突”的机器轰鸣声中,划破了小镇的宁静,挂桨机船迅速地驶出市河,穿过乡村宽宽的河道,向北而去,东边便是位于丁栅村和沉香村交界处的沉香荡。此荡东连北生圩,西接东上圩,水域面积一千一百亩。荡名的来历有一个不一般的传说:当地的农民为了纪念村上一位敢于维护百姓利益,惨遭迫害,在荡中献身的农民,曾点燃了无数支檀香,抛在荡中,以至于很长时间荡里飘忽着缕缕香气,所以这个荡改名为沉香荡。村以荡名,也叫沉香了。明代正德《嘉善县志》有沉香名记载。

  在沉香村还有南白荡和洪水湾。南白荡北接港东港,南靠马良圩,水域面积一百二十亩;洪水湾在吴家港自然村东,水域面积二百七十亩。一个小小的村子里居然有三个荡,不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其实,一个村上有二三个荡的并不少见。在丁栅北港村有水域一百五十一亩面积的乌盆荡、二百十一亩面积的沈家荡、三百六十亩的泥鱼荡和与丁栅村相连的六百七十五亩的小方荡。在金星村有四个荡:分别是东王荡、灶半荡、白鱼荡和庄家荡。

  挂桨机船驶过沉香村,前面就是银水庙村,在这个村上有坐落在村东的水域面积一百零九亩的庄家荡和位于银水庙自然村西的水域面积达到一千五百三十亩的藏兵荡。传说,吴越时期吴子胥曾藏兵于这个荡里,操练水师,激荡过战争的风云……

  那时候,我最多去的荡是长白荡。

  在丁栅的湖荡中,长白荡的面积是最大的,共有三千二百亩。长白荡的风光也是最美的。

  那一天,小船一到长白荡,就遇到了“三尺浪”,波浪一个连着一个雪崩似的重叠起来,向我们的小船冲击。小船一忽儿跃起,一忽儿落下,仿佛在浪尖波谷上跳舞,飞溅的浪花不时地落在船头上发出“哗哗”的响声。

  多数时候,长白荡还是如一个贤淑的、不知疲倦的乡间女子。水波静静地流淌,金色的阳光下,扬起片片涟漪;水鸟悄悄地飞过水面,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弋。

  每当到了清晨或傍晚,则是长白荡最美丽的时候。清晨湖面上的薄雾,让长白荡成了一个穿上婚纱的含羞而又心花怒放的农家姑娘;傍晚,纷飞的晚霞把长白荡打扮成五彩缤纷,洁白的芦花随着清新的晚风飞到它的家乡……

  长白荡不仅风光秀丽,还曾经悲壮地演绎了一幕幕的英雄传奇!明末清初,长白荡里出没着一支头包白布反清复明的“白头军”。“白头军”以长白荡为战斗的大本营,打败了清军一次次围剿,英雄的热血曾把长白荡水染红!

  那时,苏州巡抚土国宝施出一条毒计:训练了许多小汉奸假做投降义军,混进“白头军”,然后在一个大雨倾盆的黑夜来围剿,混进来的小汉奸里应外合,弄得 “白头军”不知到底谁是敌人,于是自相残杀,投水死者不计其数!“白头军”首领吴江人吴日生的父亲、夫人、女儿都在军中,一齐投水殉节。另一首领吴江人孙兆奎的父亲死于乱军中,孙兆奎沉妻于荡后自己也投水了——后被清军救起,解送苏州劝降不屈,斩杀于南京。吴日生在水中泅游了一二里,被残兵发现救起,聚集了百来人马反攻,打散了不少清兵,夺回许多辎重,在长白荡里重新安营扎寨。不久,吴日生和“白头军”的其他将领——嘉善人孙璋、倪抚等到西塘密会,商议攻打嘉善县城。有一个叫周瑞的将领,他写信给嘉善知县,让他“反正”。知县依计而行,邀请吴、孙、倪等“白头军”首领去嘉善赴宴。去还是不去?他们从西塘来到位于嘉善东门外的孙璋家中开会商量时,被知县探知,派兵捉拿。孙璋父子跳河而死,吴日生、倪抚就义于杭州草桥门。

  长白荡里“白头军”轰轰烈烈反清复明的战火被扑灭了,但是,“白头军”悲壮的故事不仅史书上有记载,还在老百姓口头流传,也许是为了纪念“白头军”,所以这个荡叫长白荡!

  丁栅有多少只荡,就有多少只河荡的传奇故事。那时候,我还听到了和尚荡、白鱼荡等河荡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听到了从浪花里飞出来的天籁之音——田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