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后的动荡时期,罗家伦担任中华民国首任驻印大使,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事件。1947年,他出席一次使馆晚宴,印度政府总理尼赫鲁和胞妹晚到,原因竟是国会讨论新国旗问题,争论焦点是沿用甘地时代象征不合作运动的旗子,该旗以绿、白和橘红三色横条组成,中心是甘地倡导的手工纺织运动的纺车。
面对这样的讨论,罗家伦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他深知在敬仰甘地的印度,直接批评其作品是冒险的。然而,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一个大国的国旗应易于标准化,以便各地都能准确复制。他引用印度独立后的现代化需求,指出手纺车代表的原始生活方式已过时,不适合新时代的国家象征。他还提出将印度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轮作为国旗中心,因为其几何比例清晰,易于制作,且富含历史和艺术象征,更能体现印度的统一和深远历史。
尼赫鲁和在场的印度朋友们在罗家伦的分析下,对他的建议表示赞同,他们点头称赞他的观点独特且富有价值。这个场合不仅是外交礼仪的展现,更是文化和观念的碰撞,罗家伦以中国大使的身份,为印度国旗设计提供了新颖且深思熟虑的见解,无疑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交流。
扩展资料
罗家伦,字志希,笔名毅。“五四运动”的命名者。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民国年间,担任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长之职。南京大学今天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1949年到台,先後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国民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