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路面主要是指

如题所述

1. 纵缝的设计要求:纵缝必须与路中线平行,采用平缝加拉杆的形式。拉杆采用长度为800mm的16螺纹钢筋,设置在板厚中央。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涂热沥青二遍进行防锈处理。拉杆距离横缝或自由边不小于10cm,支模时应严格掌握纵缝的顺直度。
2. 缩缝的设计要求:所有缩缝采用传力杆假缝式。机切假缝宽5mm,缝深7cm,用焦油型聚氨酯填缝料灌注缝口。传力杆设在板厚中央,采用级钢筋32,长度L45cm,间距30cm。传力杆一半以上涂上沥青,将无沥青侧传力杆焊接在钢筋支架上,涂沥青侧传力杆绑扎在钢筋支架上,并用钢纤锚固,确保传力杆准确定位。
3. 胀缝的设计要求:胀缝采用滑动传力杆,设置补强钢筋支架。传力杆焊接在钢筋支架上,其下面用设置砂浆垫块,确保保护层厚度,并用钢纤固定,以确保传力杆准确定位。胀缝采用真缝,缝宽2cm。在板厚中央设有带套筒传力杆,传力杆采用级钢筋32,长度L45cm,间距30cm。传力杆一半以上涂上沥青,并在涂沥青端加塑料套筒,塑料套筒长10cm,端头要密封,内留3cm空隙,填以纱头,套筒内径较传力杆直径大3mm;最外边的传力杆距纵缝或自由边距离为15~25cm。传力杆必须保证相互平行并平行于路中心线,并使其保持在同一中性面内,有套筒端与无套筒端应相间放置,拆模时严禁用力敲打、扳弯传力杆钢筋。
4. 与桥梁相接的处理方法:当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接,桥头设有搭板时,应在搭板与混凝土面层板之间设置长6m~10m的钢筋混凝土面层过渡板。后者与搭板间的横缝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与混凝土面层间的横缝采用设传力杆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连续设置2~3条设传力杆胀缝。当桥梁为斜交时,钢筋混凝土板的锐角部分应采用钢筋网补强。桥头未设搭板时,宜在混凝土面层与桥台之间设置长10~15m的钢筋混凝土面层板;或设置由混凝土预制块面层或沥青面层铺筑的过渡段,其长度不小于8m。
5. 与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接的处理方法: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接时,其间应设置不少于3m长的过渡段。过渡段的路面采用两种路面呈阶梯状叠合布置,其下面铺设的变厚度混凝土过渡板的厚度不得小于200mm。过渡板与混凝土面层相接处的接缝内设置直径25mm、长700mm、间距400mm的拉杆。
6.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与其他类型路面或构造物相连接的端部,应设置锚固结构。端部锚固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地梁或宽翼缘工字钢梁接缝等形式:1)钢筋混凝土地梁宜采用3~5个,梁宽宜为400mm~600mm,梁高宜为1200mm~1500mm,间距宜为5m~6m;地梁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宜连成整体;2)宽翼缘工字钢梁。
7. 病害原因及处理方法: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碎裂的病害原因主要有施工时清理不干净、传力杆钢筋布置间距偏大或钢筋偏小、赶工期等。处理方法包括对破散或裂缝比较严重的胀缝进行全深度凿除并重新校正传力杆位置,必要时增设钢筋网重新设置胀缝;对缩缝剥落、破损严重处进行清凿并清理干净,然后用掺加聚合物的混凝土进行修补;对缩缝剥落不严重的情况,可以先继续使用并加强平时的观察和维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