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如何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幼儿绘画启蒙?

如题所述

有些家长会习惯性的拿起孩子的话,然后摆出一副自己是“裁判”的样子去评判一番。在他们眼中,孩子的画往往不够真实,看起来总是乱糟糟的,有的时候还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画的两只耳朵不一样呀?”“这个孩子的嘴巴和眼睛怎么是歪的呀?”“房子画这么小,而小人却画这么大。”其实,这种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作品的行为是不对的。孩子出于内心真情流露画出来的作品,却很难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赏,这是最让人遗憾的。

你是否希望孩子画得像?

当孩子刚开始接触绘画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经常会难以分辨孩子画中的形象和内容,甚至觉得孩子画的画让人哭笑不得。家长的评判标准会认为孩子的画,画得一点都不像。但是,孩子画得不像,就能判定孩子做的不好吗?家长的评判标准就对吗?

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曾说:“我们的目的是鼓励新的想象,而非刺激孩子画出可以辨认的物体。”

倘若总是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判孩子作品的标准,这样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创造能力,导致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瞻前顾后,不敢下笔,而且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会让他们在试图超越自身现有能力的过程中去模仿大人画画,长此以往,对绘画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减。

你是否讨厌孩子弄得脏?

孩子总是干干净净,就一定好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妈妈也见到孩子画画时手弄脏了,就赶紧擦洗干净。这种做法其实剥夺了孩子必要的学习机会。艺术的真正本质,就是以毁坏、弄脏已有形象为基础的。

在破坏、弄脏的行为中,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喜悦。所以,不论有多么洁癖的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要学会这样安慰自己:“脏点,这没什么。”



真正的绘画启蒙,是在孩子涂鸦阶段掌握其基本的绘画规律和绘画要点,然后按照对应的年龄阶段进行正确指导。

01.从了解孩子开始——涂鸦的发展阶段及绘画要点

涂鸦,通俗点讲,就是孩子的乱写乱画。

孩子的涂鸦行为,从一岁开始直到三岁结束。涂鸦期的三个年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行为特点,详细概述如下:

◎ 一岁:“一维多涂”期

年龄分布:1.5-2岁

画面表现:画点,画出无序的线条

绘画要点:通过手的往返运动进行涂鸦

绘画用具:马克笔、蜡质较硬的蜡笔、大尺寸画纸

一岁的孩子正处于无控制涂鸦阶段,他们不知道自己手中的这个工具叫做画笔,也不懂得正确的握笔姿势,他们只懂得通过敲击的方式来留下绘画的痕迹。这其实就是孩子最早的涂鸦。

一岁的孩子进行涂鸦创作,是以肩部为轴,进行涂鸦创作。这个时候绘画动作极其笨拙,会画出很多点。

一岁半的孩子以肘部为轴,用手进行绘画。这时手部力量有所增强,画出的物体大多是左右往返型的线条,孩子的涂鸦期从一岁半正式开始。

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以手腕为轴,通过使用手腕和手指,画出小螺旋形的涂鸦作品,并且能够画出上下竖直方向往返型线条。

这个阶段的涂鸦称之为“一维涂鸦”,在孩子涂鸦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加以限制,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通过极其原始的手部劳动进行绘画创作。


编辑

◎ 两岁:“二维涂鸦”

年龄分布:2~3岁

画面表现:封闭的圆圈、单独的线条

绘画要点:通过“捏”的动作进行涂鸦

绘画用具:马克笔、签名笔、圆珠笔、铅笔(2B~4B)、蜡笔、纸张有大有小

“当孩子到了开始画出圆形的发展阶段时,形状对于孩子来说是没有区分的。这个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 ‘物质状态’。”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说道。

这个阶段,孩子眼睛和手的功能开始结合,一边看着笔端,一边画出线条的绘画能力就产生了。孩子此时的涂鸦作品有了自己的判断,有时可以画出一个圆,有时画出一条直线,有时还可以在适当的长度停止作画,这个阶段孩子能够在二维平面空间展开涂鸦创作,这种涂鸦方式被称为“二维涂鸦”。


编辑

◎ 三岁:“三维涂鸦”

年龄分布:3~4岁

画面表现:用极具表征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事物的线条。

绘画要点:开始创作有意义的涂鸦

绘画用具:马克笔、签字笔、铅笔、圆珠笔、绘画本

当孩子年龄处于两岁半到三岁左右,会在动手画画之前就准备好画有意义的涂鸦。这个阶段孩子的涂鸦性质发生了变化,从“二维涂鸦”过渡到“三维涂鸦”。

什么是三维涂鸦?三维涂鸦指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通过手的功能,眼镜的功能和语言的功能,这三种功能结合起来,并用言语赋予涂鸦意义,这个绘画过程被称为“三维涂鸦”。

一到三岁的孩子,主要是手的能力引导着孩子绘画能力发展,明白了涂鸦的三个阶段之后,还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涂鸦行为,才能保护孩子的创作热情。


编辑

02.保护孩子的创作热情——正确认识涂鸦

孩子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就能够获得的能力。一岁的孩子会画点,两岁的孩子会画圆圈,三岁的孩子会画想象画,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能力时,绘画能力也会自然的表现出来。

家长最重要的并不是教孩子如何画的像,而是要保护孩子自然创作的热情,家长要以孩子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给予孩子鼓励,而不是根据一些不切实际的“评估标准”,对孩子的涂鸦作品进行有失公允的评价。

1. 给孩子积极的反馈

家长不要在用“画的像”作为衡量孩子涂鸦作品的标准,这样不仅会扼杀孩子最初的创作萌芽,还会把孩子的绘画情感进行否定,孩子画画的时候变得越来越拘谨,只会关注自己画的对不对,从而不再关注涂鸦绘画的本身感受。家长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这样孩子才能够进行自由的涂鸦创作,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要吝啬赞美

欣赏孩子的涂鸦作品,家长首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画面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涂鸦作品,发现画面中有意思的线条、图形,感受到这些图形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并把这些感受告诉孩子:“你的线条表现的真有趣。”“你是想传达这个意思吗?”“这个颜色用的真漂亮。”

学会陈述事实

如果觉得孩子的涂鸦作品实在没什么进行表达的,那么家长可以试着学会用陈述事实的方法来进行表述,比如可以说:“你的这个房子使用了大量的红色,这颜色让人感觉很热情。”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你在认真观看他的作品,从而让孩子受到鼓舞,更有信心进行涂鸦创作。

对孩子的努力进行表扬

孩子用心完成了一幅画作,尽管没有达到父母的标准,也要对他的付出进行表扬。因为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值得父母去肯定。孩子创作出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只要能够独立完成,都应该表扬。


编辑

2.认真听孩子“说”画

听孩子“说”画,是指听孩子讲自己的画,专业术语叫“绘画讲述”。“说”画的过程是集手、脑、口并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锻炼独立的表达能力。

“说”必不可少

帮孩子完成一幅涂鸦作品,他们的绘画过程就结束了吗?显然不是,清楚的听孩子说出绘画的内容,这个绘画过程才算完整。

三岁前的孩子绘画表达能力有限,在家长眼中,孩子画出来的通常都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线条,但是这些线条就得很深的意义非凡。所以说孩子的话只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心去“听”。

而且在孩子讲述画面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了解到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画面的情感表达,以帮助家长进行下一步对孩子的培养。

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当孩子,得到了家长积极的反馈,才能够拥有更多的涂鸦热情,这种热情成为一种持续的动力,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说”要讲究时机

跟孩子探讨一下他画的是什么,这个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不要在孩子进行涂鸦创作的时候打扰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家长要有耐心,等孩子完成涂鸦作品之后,由孩子主动告知画的是什么。这个时候才适合孩子“说”画的最好时机。

在和孩子“说”画的过程中,家长要先听完孩子表达,然后再进行回应。在和孩子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看孩子的表现,若孩子兴趣高涨,可以做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若孩子兴趣不大,不愿意多说,家长应该停止沟通,等孩子感兴趣的时候再和他聊一聊。

不要小看“说”画的作用,说得好,可以激发出孩子更多的创作热情。

“说”要掌握正确的方式

有的孩子在完成涂鸦作品之后,想表达但却说不出来。家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主动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①肯定孩子

“妈妈喜欢你的这幅涂鸦作品,你可以给他起个名字吗?”家长要对孩子的涂鸦作品进行肯定,以表达出对孩子的认可和欣赏。受到肯定的孩子才更愿意把心中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②不要出现具体事物的名称

如果家长对孩子涂鸦作品的内容看不懂,并不清楚孩子到底画的是小猫还是小女孩。这个时候尽量用一个大范围的名字进行概括,比如动物人物。如果家长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孩子的画面进行判断,判断失误的话,会给孩子弄内心受到一些打击,以至于他们下次画画的时候迟迟不敢下笔。

比如孩子画的是一只小猫,妈妈却说这个小人真好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涂鸦作品得不到肯定,等到他下次再画小猫的时候,就不敢轻易下笔了。孩子的涂鸦究竟画的是什么?要让他们自己来揭晓谜底。

③多问为什么

“这个颜色用的真漂亮,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颜色呢?”当孩子积极给予回答时,家长要学会继续顺应这种氛围,回应孩子:“哦,原来如此呀,你真聪明,妈妈怎么没想到?”

让孩子“说”画,比画画更重要。在“说”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开口讲述自己的感受,从而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且孩子在“说”的过程中,交流的欲望会更加强烈,绘画的兴趣会更加高涨,思维也会更加活跃,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多说。

除了用以上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言语鼓励外,父母还可以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尤其是对孩子独具个人创作特点的涂鸦作品,家长要站在和孩子平等的立场,用实际行动去理解他。


编辑

3. 行动上全力支持

家长可以在家中选择一面空白的墙,专门用来展示孩子的涂鸦作品。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鼓励和欣赏。

但是孩子的涂鸦作品那么多,该选择哪些呢?其实,选择孩子近期的作品就可以了。但是家长要注意的是,展示出来的作品要做到定期更换,因为孩子的涂鸦表现的是他某个特定时刻的感受,不久之后他就会跟自己的作品失去关联,时间一长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所以要定期更换。

03.培养爱画画的孩子——打造家庭涂鸦课堂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是绘画培养重要的起点。”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要从身边的环境入手,可以帮孩子打造一个涂鸦课堂,激发孩子涂鸦的兴趣,培养出爱画画的孩子。


编辑

1. 营造轻松的涂鸦环境

孩子涂鸦时,不小心弄脏了桌子,你是否会大发雷霆,面对孩子的哭声,这幅画也会半途而废。其实孩子家长的情绪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在涂鸦的过程中还要担心家长会生气,这样孩子就不能够进行自由的回话了。

这孩子不小心弄脏了家中的墙纸壁画时不要去指责他,而是要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这其实是在保护孩子的涂鸦兴趣。

如果真的害怕孩子乱涂乱画,弄的到处都是,可以在绘画之前就做一些准备,比如可以给孩子准备一张特别大的纸让孩子进行涂鸦创作;或者在桌子上面,一层塑料桌布,这样就会省去了清洗的麻烦;选择包装上印有可水洗字样的画笔,这种颜色容易用水进行冲洗,更适合孩子使用。

2. 激发孩子对画材的兴趣

我们做饭还会经常给孩子变着花样,来增进孩子食欲,画画其实也一样,可以通过变换多种多样的画材,来引起孩子对绘画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绘画材料在孩子的眼里,可都是玩具。给孩子尝试新的绘画材料,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可以将多种多样等绘画材料,融入到孩子的创作中。这得给家长提供一些可选择的材料:

绘画材料:蜡笔、水彩笔、水粉、马克笔、彩色墨水、丙烯、水墨等。

手工材料:超级粘土、剪纸,折纸、橡皮泥、陶艺等。

生活材料:面团、树叶、石头,小木棒,纸箱等。

要打破绘画的常规,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涂鸦创作,会产生与众不同的作品。这样的画作,能够激发出孩子涂鸦的兴趣,也那么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编辑

3. 涂鸦就是玩

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涂鸦期的孩子。

家长可以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可以给孩子讲个故事,或者带孩子做游戏,再或者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在玩中涂鸦,在涂鸦中玩耍,只要家长原意去实践,涂鸦的打开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引导孩子在涂鸦期创作,要不断更新新的方式、新的玩法,这个过程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探索。

结语:

涂鸦期的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别于成人,他们独特的笔触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艺术大师毕加索给予了涂鸦期的孩子这样的评价:“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会画拉斐尔那样的作品了。但是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才画得像个孩子。”

所以,当孩子涂鸦时,不要管,让他们尽情去创作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5
家长应该给孩子报绘画艺术班。让孩子从小赢在起跑线上。在家的时候可以给宝宝多看一些动物,植物之类的图片。
第2个回答  2020-08-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可以引导他进行绘画创作,给他一个合适的空间和绘画时需要使用的纸笔,然后等他产生了对绘画的兴趣以后,再进行启蒙教育,教给他绘画的意义等,其他的就需要他自己向老师请教学习了。
第3个回答  2020-08-15
应该鼓励孩子动手去绘画,也可以给他看一些有名画家的作品,这些都可以培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