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变电站土建资料如何从头做起

如题所述

以下是变电站“土建部分”设计要求,按照要求准备相应资料即可
1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1.1站区总体规划
1)站区与当地城镇规划的协调,利用就近的生活、交通、给排水、防洪等设施和最终规模的统筹规划。进站道路及引接、交通、各级电压线路出线方向、进出线条件、站区供水方式、站外给水管道引接点及管道路径和距离、站区排水的接纳地点及管线走向和距离、总平面布局、环境保护、分期征地和分期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征集工程建设单位与当地有关部门的合理意见、建议,提出拟还建乡村路、沟渠等方面的规划方案及涉及的概算工程量。
2)站区总体规划的特点,全站建构筑物、地下管沟、道路的规划。总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应利用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构造,节约用地。说明主要建筑物的朝向、远近期结合方案
3)当站址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应说明原因并提供设计依据。
4)说明地形图所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
1.2站区总平面布置
1)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要贯彻执行“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的原则,根据工艺专业布置需求,结合站址地形与地质条件、地下管线走廊、日照、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绿化等要求,布置站区诸建构筑物。针对建站条件,可提出两个及以上的总平面布置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提出推荐方案。
2)说明变电站功能分区原则及远近期结合的意图、一次或分期征地的考虑。
3)站内主要生产建筑物的布置、方位选择与各级配电装置的空间组织,其与四周环境的协调及和电缆沟、管线、交通联系。
4)各级配电装置及主变压器的布置方位(说明其布置位于站区挖填方的地段、出线方向、扩建条件及检修要求)。
5)变电站主入口位置选择及处理、进站道路的长度及引入方向。
6)附属建筑物、大门及围墙、供排水等建构筑物的布置方案选定(包括对分期建设的安排)。
7)简述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的设置。
8)说明站区总平面布置采用的节约集约用地措施。
1.3竖向布置
1)说明竖向设计的依据(如自然地形、洪涝水位、山洪流量、土方平衡、道路引
接和管道的标高、排水条件等情况)。站区防洪、防涝、排洪措施。
2)说明采用的竖向布置型式(平坡式、阶梯式),站内主要生产建筑室内地坪和各
配电装置场地的设计标高、场地设计坡度的确定等。
3)根据需要注明初平土方工程量,取土或弃土方案的选定(包括取弃点的位置和距离)。
4)说明站区的边坡(挡土墙、护坡)设计方案和工程量。
5)场地地表雨水的排放方式(散排、明沟或暗管)等;应阐述其排放地点的地形与高程等情况。
1.4管沟布置
1)说明站区管沟布置的主要设计原则。
2)简述管沟选型、截面尺寸及地下管线的布置方案。
3)说明特殊地质条件(湿陷性黄土、膨胀士、冻土和阶梯分段等)下管沟布置的有关措施。
1.5道路及场地处理
1)站外道路的路径规划、引接方案、设计坡度及道路技术等级标准等。
2)站内道路的布置原则(道路结构型式的选择和路面宽度、转弯半径、坡度及路
面等级的确定)。
3)站区场地及屋外配电装置场地地面的处理。
1.6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内容
说明项目已经取得的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各项协议情况。说明征地、拆迁及地面附着物的内容。具体应包括征地性质及总量、房屋类型及拆迁总量、林木品种及砍伐总量,以及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其它重要移改设施总量。
1)协议取得情况。
2)拟征用土地的性质及总量。
3)拟拆迁建筑物情况说明(属性、规模及结构分类)。
4)拆除或迁移通讯线、电力线、广播线等情况说明。
5)林木品种及砍伐总量。
6)拟拆除或迁移改造道路、沟渠、机井等的数量。
7)其它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重要设施移改情况。
当征地拆迁规模较大时,或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费用较大时,应提供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专题报告。初步设计阶段应与业主相互配合,通过详尽的现场调查、收资了解、接触商洽或第三方咨询评估等手段,尽可能详细而准确地核实其数量,并给出依据。
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2建筑
2.1全站建筑物一览表
本期和远期各建筑物的名称、设计使用年限、火灾危险性分类和耐火等级、建筑面积、建筑层数和建筑高度。说明本期和远期全站总建筑面积。
2.2生产建筑物(包括主控通信楼、继电器小室、屋内配电装置建筑等)
1)概述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和智能化技术要求。
2)概述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工艺要求,确定建筑平面布置、建筑层数、层高和总高度、垂直及水平交通的组织、安全通道和出入口的布置及采光、通风、隔热保温、节能、防眩光、防噪音、消防、电磁屏蔽以及为适应其他环境条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3)简述建筑的功能分区,建筑平立剖布局和空间组成,以及建筑立面造型、色彩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选择围护材料,明确建筑室内外装修标准,如:楼地面、内外墙面、顶棚(含吊顶)、屋面防水等级和材料的选择及做法、门窗选型等。
2.3说明辅助、附属建筑物建筑面积的确定依据和原则,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平面布置及立面处理。
2.4说明通用设计的应用情况,并与通用设计进行比较。
2.5说明建筑物采取的节能措施。
2.6主要建筑材料
1)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材品种、规格等。
2)各种建筑装饰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砌体材料等。
3)地方性建筑材料的品种、性能和该工程的应用情况。
4)当工程中采用建筑新材料时,应简述其应用依据及理由,必要时专题论述。
3结构
3.1设计主要技术依据
1)相应的岩土工程初勘报告、工程水文气象报告及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站址地震影响主要动参数、建筑场地类别、地基土液化的评价等;地基土冻胀性和融陷情况,着重对场地的特殊地质条件分别予以说明。
2)采用的设计荷载,包括工程所在地的50年、10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50年一遇基本雪压值,楼(屋)面使用荷载,其他特殊的荷载等。
3.2生产建筑物结构(包括主控通信楼、继电器小室、屋内配电装置建筑等)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和耐久性要求,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措施设防烈度。
2)生产建筑上部结构体系选型。
3)房屋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的设置。
4)地下室的结构选型、防水措施和防水等级。
5)为满足特殊使用要求所做的结构处理。
6)施工特殊要求。
7)说明工程中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情况,与常规做法对比分析,必要时专题论述。
8)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3.3辅助及附属建筑物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和耐久性要求、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措施设防烈度。
2)辅助建筑上部结构型式。
3.4屋外配电装置构(支)架
1)构(支)架的结构设计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措施设防烈度。
2)构架结构选型及布置方案。
3)构架梁、柱断面的确定及节点型式。
4)设备支架结构选型。
5)钢结构构(支)架的防腐处理措施。
3.5全站建、构筑物的地基与基础
说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地基处理方案选型及基础结构型式、基础埋深、地基持力层名称;如遇软弱地基和特殊地基时,宜进行地基处理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必要时应进行专题论证。当采用桩基或其他复合地基时,应说明桩的类型、桩端持力层名称及其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下卧层条件。可按站区的主要建构筑物地基处理和其他(一般、次要)建构筑物地基处理分类进行论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