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法治”国家,为何百姓还恨它呢?

如题所述

在秦朝,咸阳的城门在公元前349年的一天黄昏时分缓缓关闭,标志着一天的结束。从城墙上望去,咸阳城内富户人家的屋檐下挂着灯笼,显示着家境的富裕。正堂之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首位,两侧坐着两位成年男子,下方则是妇女和孩子们。老者突然将手中的烟枪猛地敲击桌面,严厉地说:“自古以来,哪家不是四世同堂,儿孙满堂,商鞅这个魏国的逃犯,来到我们秦国,就要拆散家庭,分割土地。官府的告示,我把它当作废纸。”话音刚落,左侧的男子便指向右侧的男子问道:“你是我的大哥,不说分家后你会扶持我,至少在分家时你不能多占便宜,我们都知道农民离不开种子和耕牛,这两样你不能拿。”然而,对话并未得出结果,众人只能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县令便带领一班差役来到这家门前,直截了当地问老者:“你想好了没有,何时让你的两个儿子分家单过?我告诉你,分家是躲不过去的,朝堂上,连一直维护我们秦国百姓利益的甘龙,都升任太师,商鞅也已经是左庶长了!”在县令的见证下,这家人在给祖宗上香、吃团圆饭后,最终进行了分家。
商鞅变法规定,有两个以上儿子的家庭,必须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赋税。这一政策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然而,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广泛深厚的民意基础和统治者的坚定推行。然而,商鞅试图通过暴力手段,在短短数十年内改变传统习俗,这自然让老百姓感到痛苦不堪。
在商鞅变法之前,百姓可以自由地在国家内部四处谋生。但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减少无业游民对治安的影响,秦国被划分为31个县,县令成为主政官员,根据人口和土地编制户口,制作了历史上最早的身份证——路引。走亲访友和住宿都需要出示路引。这一举措虽然对国家治理有益,但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百姓来说,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据史书记载,秦惠文王上台后,为了报复老师甘龙的侮辱,以谋反的罪名逮捕了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因为忘记携带路引,在一家酒店住宿时被捕,最终遭受五马分尸的酷刑。可以想象,商鞅在翻找包袱和口袋时,发现路引落在屋内,该有多么懊悔。
从商鞅变法到秦国灭亡,总共也就百余年的时间。我认为,这就是商鞅变法不注重引导,仅靠国家机器推动的结果。这就像一个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依靠爆发力跑到了终点,但生命也终结于终点。凡事都应该循序渐进,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