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凝听“茶”音

如题所述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聚焦赣南采茶戏,这门深深扎根于客家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和珍视这份无形的文化遗产。采茶戏,如同甘露,滋养着客家人的生活,它的存在超越了物质的界限,成为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团结象征。

关于采茶戏的传说,流传着唐朝时期的一段佳话,它起源于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最初的采茶歌和茶灯舞,是劳动人民在采茶之余的娱乐,逐渐演变成载歌载舞的“茶篮灯”,进而发展成有专业行当和角色划分的“三脚班”,也就是现在的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采茶歌、茶灯舞到三脚戏,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繁荣景象。它在清代曾风靡全国,甚至传播至闽、粤、桂等地,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丰富多样,既有灯戏如《姐妹摘茶》等,也有杂套戏如《睄妹子》等。

解放初期,政府的推动和戏曲工作者的创新,使得赣南采茶戏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诞生了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优秀剧目。《茶童哥》等剧目更是登上银幕,甚至影响到了全国的文化创作。赣南采茶歌舞剧团的创新力作,如《山歌情》等,多次获奖,甚至影响到《长征》电视剧的主题曲。

赣南采茶戏之所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体现了民族文化创造力、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的价值,以及其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的新剧目如《快乐标兵》更是得到了认可,展现了赣南采茶戏在新时代的活力和魅力。

作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赣南采茶戏不仅在国内受到热捧,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风采,成为连接各地客家人的文化纽带。它的存在,不仅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未来的发展动力,让世界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