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问题

简述维新变法运动(原因,经过,结果)
注意注意,一定要简练
如果答案很好,我会追加分

知识归纳
1.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早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国资本家经营的船坞和工厂里,便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
2.在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这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也随之产生了。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阶段,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企业。如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自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3.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觉醒,在这样的形势下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了。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著书讲学,宣传变法。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谭嗣同在长沙主持时务学堂,培养变法人才。②上书皇帝,请求变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维新变法运动从此揭开了序幕。③组织学会推动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又联合朝中大臣文廷式等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④创办报刊,鼓吹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来又把《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介绍西学,并把它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当时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它们居于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⑤展开斗争,捍卫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恐惧。强学会被清政府封禁,但维新运动继续发展。

学法建议
要掌握本课知识,需要掌握以下关键问题:
正确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是不同的。当时中国的政治力量,除清王朝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还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何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呢?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清政府再也没有理由限制中国人投资设厂了。而且战后的巨额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日益拮据,中国人办厂可以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另外,当时很多人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这些愤发图强的精神,迫使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所以,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在中国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长。一部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愿望的人物,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出发,开始了政治活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也就是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社会条件。

潜能开发
〔例1〕 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马关条约》签订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思路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题干是“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选项给出四个历史事件供选择。本题在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维新变法运动并非戊戌变法。以序幕这个限定语可知,题目要求回答的应是某一重大事件开始的标志。比较四个选项分析得知:A、B两项均与维新变法相关,C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着深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不符合题干要求。 D项,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一种表现,它也加重了民族危机,所以也在不选之列。B项虽是维新派创办的维新团体,但在公车上书之后。公车上书尽管失败,但在清朝官员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成为维新变法序幕揭开的标志。
〔答案〕A
思维诊断
本题在解答时容易误选B项,产生这种误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混淆了相关的知识要点,从而出现思维障碍。
排除这类思维障碍的办法是:
(1)认真审清题干要求,注意关键字眼,确定思维对象。
(2)逐一分析选项中的相关事件、确定事件的类别,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例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 )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公车上书以后 D.甲午战争后
思路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题干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问的是时间标志。题项给出四个时间供选择,解答时要分清两个时间,即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时间和它作为一个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回顾课本知识分析可知,A项中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时间,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发展的时期,不合题意要求;C项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它是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重要活动,也不符合题意;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允行民间设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正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它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提供了社会条件,所以,D项是正确的。
〔答案〕D
思维诊断
本题在解答时容易误选A项,产生这种误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将事件与时间相互混淆,从而导致思维障碍。
排除这类思维障碍的办法是:
(1)认真读题,正确审清题意。 (2)对题干所指历史事件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回归课本内容,把选项逐一分析对比。
(4)通过比较分析,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选项。

智能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是( )
A.陈启源 B.李鸿章 C.曾国藩 D.张之洞
2.维新派最早创办的报刊是( )
A.《万国公报》 B.《时务报》 C.《中外纪闻》 D.《国闻报》
3.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 )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洋务运动以后
4.标志维新派政治团体正式成立的历史事件是( )
A.保国会 B.强学会 C.时务学堂 D.万木草堂
5.在长沙主持时务学堂的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文廷武 D.康有为
二、材料分析题
6. “继昌隆缫丝厂创办是……有男工、女工三四百人。机器缫丝厂的出现,在因循守旧的封建社会里,引起轩然大波,封建的手工业缫丝行会,扬言要捣毁机器,以保护手工缫丝者的利益,社会上出现了种种蜚语:什么‘男女同厂做工,有伤风化’等等,甚至出现捣毁缫丝厂机器的事件……以后,这个厂终因外国资本的排挤而倒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材料中提到的工厂创办者是谁?创办于哪一年?
②根据材料判断该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③根据材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哪些方面的阻碍?
三、问答题
7.简述康有为等推行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综合能力训练
一、综合题
1.通过本课及前面有关课文的学习,你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能获得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21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早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国资本家经营的船坞和工厂里,便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
2.在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这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也随之产生了。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阶段,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企业。如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自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3.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觉醒,在这样的形势下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了。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著书讲学,宣传变法。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谭嗣同在长沙主持时务学堂,培养变法人才。②上书皇帝,请求变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维新变法运动从此揭开了序幕。③组织学会推动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又联合朝中大臣文廷式等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④创办报刊,鼓吹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来又把《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介绍西学,并把它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当时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它们居于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⑤展开斗争,捍卫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恐惧。强学会被清政府封禁,但维新运动继续发展。
第2个回答  2019-04-28
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祖国必将完成统一大业。
因素: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海峡两岸同胞本一家
3.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为祖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4.“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了方向
5.任何阻挠祖国统一的行为必将遭到所有中国人民的反对
压力:台独分子的分裂行为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
第3个回答  2020-06-11
原因…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近使清政府长期俯首帖耳,竟借口其被俘人员遭到虐待,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
认识、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第4个回答  2007-02-21
梁启超<<公车上书>>开始
http://video.kz-school.net/data/200307/200307-4/20030718004/20030718jinglixiabanshu1.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