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为何被处死?

如题所述

“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帝位,首先杀了朝中重臣于谦和王文,重掌朝中大权。从根本上来说,于谦并不是死于站队,恰恰是因为他的不站队最终落得忠臣冤死的下场。

于谦的功绩就不说了,明朝第一名臣,古往今来莫不承认于谦的伟大和对国家的忠贞,“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作为一个侍郎能够挺身而出,力王狂澜,这不是单纯的忠君的思想,更多的是他把国家大义始终放在首位。

北京保卫战有两个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一个是于谦,一个就是景泰帝朱祁钰。

于谦在朝中顶住压力,坚决不迁都,坚决拥立郕王朱祁钰继位登基,这两件事情其实只有一个目的,确保大明根本不失,快速稳定民心,重塑皇权强势。在当时于谦完全可以立明英宗的太子朱见深登基为帝,很可惜朱见深只有九岁,九岁的幼年天子不但达不到稳定朝臣的效果,反而加深朝臣对于谦以及内阁重臣的猜忌,难道你们要挟天子当权臣?

主少国疑,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拥立成年的朱祁钰登基,才能在危机的时刻给天下人信心,更重要的是,于谦及重臣拥立朱祁钰继位得到了当时的皇室首脑太后孙氏的首肯。

景泰帝朱祁钰和于谦不负众望,与瓦剌也先部血战北京城,确保了北京城不失,立下了不世之功,朱祁钰和于谦的君臣搭配可谓珠联璧合。很可惜明英宗朱祁镇被送回来了。

根据史书的记载,于谦在迎回明英宗朱祁镇的问题是持赞同态度的,作为国家大臣,为民族大义考虑,哪有一国之君在外被俘受苦更国家屈辱呢。

朱祁镇回来后,景泰帝并没有杀他,也没有流放他,甚至安排到了皇宫内进行软禁居住。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由于没有子嗣承继皇位,政局不稳,让一帮政治投机份子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钻了空子,复立了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称帝。

朱祁镇在登基称帝后,甚至在景泰帝都还没有断气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下令逮捕了于谦、王文等重臣下狱,没过多久,就下令处死。

于谦是几朝忠臣,这是天下共识,朱祁镇也不是昏庸之辈,为什么非要杀了于谦呢?这也于谦的站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因为于谦在皇权争斗中采取的态度是——完全不站队。

“土木堡之变”后拥立朱祁钰为帝其实有很大的政治风险,相当于于谦作为朝中大臣彻底的背叛了还没死的明英宗,但是国势如此,于谦为国家计,只能立朱祁钰为帝,更何况有孙太后的支持。

于谦为国家考虑,不计个人荣誉和政治得失,但是朱祁镇不行,他要考虑所有人的态度和站队。

徐有贞等人在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于谦是知晓此事的,徐有贞甚至已经得到了孙太后的默许复立亲儿子朱祁镇再次登基。于谦知道太后的意思,但是作为朝中的重臣,兵部尚书,他完全有能力扑灭此次政治事变,而于谦什么都没有做,任由那群投机份子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于谦此时的不表态和不站队对他来说很重要,对朱祁镇来说更重要。

于谦的不站队,于己表明了自己不参与皇室争斗,不做权臣,一门心思为国家,如果朱祁钰有太子可继承皇位,于谦绝对不会允许政变发生,但是景泰帝无子可继,皇位大概率会回到明英宗朱祁镇一系手中。

于谦的不站队,于朱祁镇却是相当大的威胁,在明知道得到孙太后默许的情况,于谦虽然没有阻止“夺门之变”的进行,却也没有参与进来,任由事态自己发展,如果有当时的兵部尚书保驾护航,明英宗朱祁镇的复辟简直是轻松加愉快。但是于谦并没做任何的举动,于谦对朱祁镇是有不满的,埋怨自己“土木堡之变”给国家丢了脸。

这样的于谦既有权,又对自己充满了蔑视,朱祁镇内心很愤怒,必须要杀之。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朱祁镇复辟登基后,要想稳定皇权,坐稳龙椅,就必须剪除景泰帝一朝时期的权臣,至于这些重臣是忠是奸,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于谦的被杀非常的冤枉,甚至明英宗朱祁镇没过多久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谦是真正的忠臣,不会因为龙椅上坐的是谁而改变对国家的忠诚和大义。悲哉,于少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2
主要是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内心有愧,生怕有兵权的于谦会帮助景泰帝,于是昧着良心指使下属污蔑于谦,最后将于谦处死,其实于谦根本无意卷入宫廷斗战,他心里装的全是百姓。
第2个回答  2020-09-22
功高震主,在军民中威望太高,已经影响了皇帝的权威,为了维护皇权,于谦只有被处死。
第3个回答  2020-09-22
因为夺门之变,朱祁镇回归皇位要师出有名,所以于谦被处死。
第4个回答  2021-02-16
土木堡之变他断了北征军粮草导致明军弹尽粮绝饥饿被歼。也先根本就不可能打下北京,当时到北京城下也就几万人,就算城内守军不是精锐守城是没有问题的,也先深入明朝腹地不敢长时间停留的,所以力缆狂澜是文官集团自吹自擂。把几十万精锐断送了和一个无关紧要的守城之功比,英宗杀他是应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