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哲学术语

如题所述

康德哲学概念简释
1)论理:(自古希腊语akousma,原意为所听到的事情)康德把“论理”做为哲学的基本原理,赋予它基本原理的意义。与之相比,公理是指数学或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这也是公理和论辩的原理之间的区别,或数学原理与哲学原理之间的区别。公理要求求诸对象的直观,因而在特殊中考虑普遍,而论理是论证的,仅在普遍中考虑特殊。所有纯粹知性的原理都是论理,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辩论的的论证过程而建立的。康德作出这个区别用意是来批评传统形而上学把数学原理用于哲学的错误倾向。
2)经验之类推:康德引入四组范畴,每一组都有原理或规则来表明其应用的客观有效性。经验之类推是关系范畴的诸种规则,即实体性,因果性和相互作用的范畴。这些类推相应于三种时间样式,即绵延,持续和共存。第一类推是实体永恒性原理。第二类推是持续状态的确定秩序原理,而第三类推是交相作用或共同相处的原理。康德认为这些原理是时间经验可能性的必要条件。它们能使对象的知觉在时间种相互必然地联结,因而使经验成为可能。但经验之类推只是规定性原理,不是构造性原理。它们并不告诉我们是否存在着客观地实体或因果关系或相互作用。
3)实然的:断定某件事情是或者不是的一种判断或命题。肯定的实然判断具有“X是Y”的形式,否定的实然判断以“X不是Y”的形式表示。一个实然判断是一个命题或判断的模态形式,相对于其他两个模态直言判断:即或然的(可能的)和确然的(必然的)判断。用副词表达,一个实然判断要么是“X事实上是Y”,要么是“X事实上不是Y”。
4)统觉:【由拉丁文ad(往,向,到)和percipere(知觉,感知)结合而成】与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觉相对,统觉是内省的被意识到的思想,或是对内在状态的意识。同时,它又是对“我”或“自我”,即这些状态的主体的意识或反省。在统觉中,自我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统一体,意识到自身具有行动的能力。在莱布尼茨那里,所有的单子都有知觉,但是只有他称作“理性灵魂”的一类特殊单子有统觉。正因为统觉,我们才变成人,才变成道德世界的成员。莱布尼茨的区分意味着,也可能有无意识的知觉存在。统觉概念在康德那里起着核心作用。康德区分了经验的统觉(“内在感觉”)和统觉的先验统一(“我思”)。前者相当于内省,后者伴随我们的一切表象,将概念和直觉在知识中结合了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1,辩证法

被黑格尔创造出的哲学方法,后来又被马克思等众多哲学家所运用、发挥。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又统一,最后达到真理。辩证法的说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

2,白板

洛克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洛克认为心灵像一块白板,人在刚出生时心灵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日常经验或感官认识“印上去”,之后才慢慢形成知识,产生思想,进而影响行为。

3,超人

尼采提出的一个概念,尼采认为,在未来有一种人将取代我们普通人,这种人卓越、勇敢、富有超能力,他能超越自我和本我,进入超我,未来的世界要考超人组建。

4,超验的

字面意思是独立存在的。在哲学尤其是宗教哲学中,上帝被认为是超验的,超自然的,是一种经过人的思维意识异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个独立概念。他超出人的经验领域,可以做到独立自存,不会随着时间或世俗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5,单子

莱布尼茨发明的名词,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除上帝以外,其他一切事物都有单子(原子、分子)构成。

6,狄奥尼索斯式的

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尼采把它看做酒神精神,有了它人类就有更强的艺术创造力。

7,公意

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

8,本体论

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什么是最真实的?”“一个事物存在意味着什么?”本体论往往和事物的存在以及为何如此存在有关。

9,不可知论

认为世界是神秘的,用人类的肉眼和能力是无法彻底认识的,宇宙中的万物很神秘,其本质我们无法真正知晓。

10,目的论

认为一切现象都有一种目的、结果或目标。其中著名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此理论认为宇宙本身——它所包含的万事万物——是按照目的活动的,它们都可以根据各自的目标来解释。

11,决定论

宇宙中的任何事件都依赖于其原因事件。人的一切行动和决定,甚至是那些通常被看作“自由的”、“不确定的”事件也完全依赖于产生它们的早先的事件,这些都是因果关系所事先决定好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12,认识论

对人类知识的本性、起源和正当性的研究,还有对人类认识方法的分析。

13, 怀疑论

怀疑论是一种古希腊哲学理念,持此观点者认为一切都可以被怀疑,如果不经过怀疑或质疑就接受外界的言论或思想是对自己智力的不负责任。

14,多神论

信仰许多个神,且这许多个神可以和谐共处。

15,泛神论

信仰万物皆神,皆有灵性,斯宾诺莎就是一个泛神论者。印度教的教义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泛神论。

16,唯理论

相信理性特别是直观能够认识独立于经验的实在。在纯哲学领域,通常是指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这三位伟大的欧洲唯理哲学家。

17,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物质且只有物质构成,觉得心灵也是一种物质,不存在脱离物质的精神。

18,唯心主义

一种形而上学看法,认为只有心灵及其观念才是存在的,是心灵决定着物质和外界。

19,心—身问题

精神事件(疼痛、思想、感觉)是怎样与身体——特别是大脑——相关的,两者是如何作用,并互相影响的。

20,一神论

只信仰一个神,比如基督教或佛教。

21,伦理学

对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的研究,包括由一般性的道德、原理、道德的概念、道德的基础所组成的一个体系。有时也专指对道德原理的研究。

22,道德哲学

对正确和错误的行动、道德价值和原则的研究,对人所存有的德性的分析、观察。
第2个回答  2020-10-13
想成为哲学达人吗?想知道那些伟大的先哲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哲学术语吗?一起来认识这100个哲学术语,学做哲学达人,智慧引领者!

1,辩证法

被黑格尔创造出的哲学方法,后来又被马克思等众多哲学家所运用、发挥。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又统一,最后达到真理。辩证法的说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

2,白板

洛克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洛克认为心灵像一块白板,人在刚出生时心灵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日常经验或感官认识“印上去”,之后才慢慢形成知识,产生思想,进而影响行为。

3,超人

尼采提出的一个概念,尼采认为,在未来有一种人将取代我们普通人,这种人卓越、勇敢、富有超能力,他能超越自我和本我,进入超我,未来的世界要考超人组建。

4,超验的

字面意思是独立存在的。在哲学尤其是宗教哲学中,上帝被认为是超验的,超自然的,是一种经过人的思维意识异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个独立概念。他超出人的经验领域,可以做到独立自存,不会随着时间或世俗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5,单子

莱布尼茨发明的名词,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除上帝以外,其他一切事物都有单子(原子、分子)构成。

6,狄奥尼索斯式的

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尼采把它看做酒神精神,有了它人类就有更强的艺术创造力。

7,公意

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

8,本体论

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什么是最真实的?”“一个事物存在意味着什么?”本体论往往和事物的存在以及为何如此存在有关。

9,不可知论

认为世界是神秘的,用人类的肉眼和能力是无法彻底认识的,宇宙中的万物很神秘,其本质我们无法真正知晓。

10,目的论

认为一切现象都有一种目的、结果或目标。其中著名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此理论认为宇宙本身——它所包含的万事万物——是按照目的活动的,它们都可以根据各自的目标来解释。

11,决定论

宇宙中的任何事件都依赖于其原因事件。人的一切行动和决定,甚至是那些通常被看作“自由的”、“不确定的”事件也完全依赖于产生它们的早先的事件,这些都是因果关系所事先决定好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12,认识论

对人类知识的本性、起源和正当性的研究,还有对人类认识方法的分析。

13, 怀疑论

怀疑论是一种古希腊哲学理念,持此观点者认为一切都可以被怀疑,如果不经过怀疑或质疑就接受外界的言论或思想是对自己智力的不负责任。

14,多神论

信仰许多个神,且这许多个神可以和谐共处。

15,泛神论

信仰万物皆神,皆有灵性,斯宾诺莎就是一个泛神论者。印度教的教义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泛神论。

16,唯理论

相信理性特别是直观能够认识独立于经验的实在。在纯哲学领域,通常是指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这三位伟大的欧洲唯理哲学家。
第3个回答  2020-10-13
1 辩证法(dialectic)

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2 白板(tabula rasa)

洛克哲学中的术语。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3 超人(ubermensch)

尼采著作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有可能在未来取代我们的卓越的人。

4 超验的(transcendent)

独立的。在宗教哲学中,超验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宇宙是相分离的和迥然不同的。这与内在的上帝概念相反,比如在泛神论中,上帝是等同于他的造物的,或可举一个不同的例子,在某种形式的人本主义那里,上帝是与人类相等同的(黑格尔主张这种观点)。

5 沉思(的生活)[contemplation(the life)]

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最幸福的生活,即是思想和哲学的生活。

6 存在的世界(world of Being)

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

7 单子(monad)

莱布尼茨用来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上帝是唯一一个不是被创造的单子,他作为自我封闭的(“无窗的”)的先定实体创造了所有其他单子。

8 狄奥尼索斯式的(尼采)[Dionysian(Nietzsche)]

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

9 公意(卢梭)[general will(Rousseau)]

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

10 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

克尔凯郭尔的用语。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证明他所信仰的东西。

11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物理学中的)[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in physics)]

一个亚原子粒子的运动和位置不可能同时确定。

12 怀疑的方法,方法论的怀疑(method of doubt,method of logical doubt)

笛卡儿用于发现那些我们可以“完全确信”的原则的技巧;即怀疑一切,直到你发现那些不可能被怀疑的原则为止。

13 荒谬的,“荒谬”(absurd,the“absurd”)

不合理的,非理性的,无意义的。阿尔贝·加缪用这个术语指“理性的人和一个冷漠的宇宙的遭遇”,这个世界似乎对我们关于正义和意义的要求漠不关心。

14 生成的世界(World of Becoming)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我们的生活世界,由感官把握的对象的变化的世界。

15 帕斯卡的赌注(Pascal’s wager)

这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提出的一个建议。该论证说,信仰上帝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如果他存在而你又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得到回报;然而如果他存在,你又不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受到惩罚。

16 本真的自我(authentic self)

存在主义的一种说法,指真正的、个体的自我认同,从而与非本真的自我相区别,非本真的自我只是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公众的认同而已。这个词在20世纪经由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而变得盛极一时。

17 精神(spirit)

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指包含了整个宇宙和所有人的无所不包的观念。更一般地说,精神意指热情(如在“团队精神”或“当这种精神令我感动”中的意思);在宗教中,精神通常是指一种无形的存在,比如上帝,有时也指人的灵魂。

18 净化(亚里士多德)[catharsis(Aristotle)]

通过艺术来纯洁或涤净情感。

19 事实(“matter of fact”)

休谟的术语,指一种需要通过经验来证实或否证的经验主张。

20 事实性(facticity)

萨特用这个词来指称对一个人在任何时刻都为真的事实总体。
第4个回答  2020-10-13
常用的哲学术语,哲学家专有名词

1 辩证法(dialectic)

儿子出差不在家,寂寞难耐的儿媳妇竟然主动要求帮忙

阅读999999+学海书籍提供的广告
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2 白板(tabula rasa)

洛克哲学中的术语。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3 超人(ubermensch,Superman)

尼采著作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有可能在未来取代我们的卓越的人。

4 超验的(transcendent)

独立的。在宗教哲学中,超验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宇宙是相分离的和迥然不同的。这与内在的上帝概念相反,比如在泛神论中,上帝是等同于他的造物的,或可举一个不同的例子,在某种形式的人本主义那里,上帝是与人类相等同的(黑格尔主张这种观点)。


5 沉思 [contemplation]

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最幸福的生活,即是思想和哲学的生活。

6 存在的世界(world of Being)

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

7 单子(monad)

莱布尼茨用来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上帝是唯一一个不是被创造的单子,他作为自我封闭的(“无窗的”)的先定实体创造了所有其他单子。

8 狄奥尼索斯式的(尼采)[Dionysian(Nietzsche)]

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

9 公意(卢梭)[general will(Rousseau)]

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


10 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

克尔凯·郭尔的用语。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证明他所信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