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劝袁绍迎立天子,袁绍为何不同意?

如题所述

公元195年,汉献帝费了很大工夫才摆脱了李傕、郭汜这两个军阀的控制与纠缠,在董承、杨奉等人的护卫下,辗转来到了河南灵宝,这个时候,汉献帝东归的消息也传遍了关东,袁绍和曹操都得到了汉献帝东归的消息,但是双方对待的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的。

袁绍方面,他的谋士沮授劝说袁绍迎立汉献帝,迁都于邺城,当时的邺城是河北四州最繁华的城池,也是袁绍的大本营,沮授说这样就能挟制皇帝而控制天下了,然后再积累实力讨伐不服从的势力,就能统一天下了。

袁绍本来都准备听从沮授的意见了,但是淳于琼反对迎立汉献帝,淳于琼是与袁绍同名的西西八校尉之一,后来追随了袁绍,他的理由是:

汉室已经衰微了,不可能复兴,现在是各方割据的时代,就像当年秦朝在巨鹿一战失败后,谁先入关中谁就能称王的时代一样,如果把天子迎立到自己身边,那么动不动就得上表请示天下,听从命令就是失去权力,不听从命令就是抗命皇命,你说我们是听从天子的命令的,还是不听从天子的命令呢?

淳于琼的反对意见主要有两点:

1、不应该拥立汉献帝,应该自立或者另立。

淳于琼说到当时的形势与秦末一样,是先入关中者先称王,意思就是说汉朝已经要灭亡了,不应该再拥立汉献帝了,言外之意就是袁绍可以自立为王,或者另立其他人为帝。

2、无法解决与汉献帝之间的命令问题。

淳于琼认为如果迎立后,听不听汉献帝的命令是个大问题,这也就是无法妥善处理袁绍与汉献帝之间的关系,这其实是一种自身能力不强的理由,因为我无法处理汉献帝的命令,所以我们不能拥立,这个理由有些牵强。

沮授再次劝说袁绍:

迎立天子符合道义,这是我们现在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不先下手,一定会有人抢在我们前头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但是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放弃迎立汉献帝,就这样袁绍失去了一个占据永远政治正确的机会。

而曹操这边,他的谋士毛玠就以“奉天子以讨不臣”为由建议曹操迎立汉献帝,同时程昱和荀彧也极力劝说曹操迎立汉献帝,当时袁绍在冀州,曹操在兖州,汉献帝后来到达洛阳,按路程来看,袁绍离汉献帝比曹操近,但最终是曹操出手了,曹操也就成为沮授所说的先下手抢汉献帝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袁绍都准备听从了沮授的建议迎立天子,最后为何又不同意了呢?真是淳于琼的反对意见说动了袁绍吗?

其实并非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之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董卓,其次是王允与吕布,再次是李傕与郭汜,天子就是皇帝,代表着政治中心与最高权力,谁都想掌控政治中心与最高权力,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看董卓、王允、吕布、李傕、郭汜的下场就知道了,这些人挟制皇帝都没有成功,不仅没有成功,而且还引发了天下人的反对,比如董卓专权时,就引了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的事,袁绍还是盟主,对此事是印象深刻。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挟制皇帝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董卓、王允被杀,吕布被打败而流亡天下,李傕后来被段煨手下所杀,而郭汜直接被自己手下所杀,正因为挟制皇帝没有成功的案例,才让袁绍不敢轻易这么做。

事实上曹操那边,也是少数人支持迎立天子,比如毛玠、程昱、荀彧等人支持,大多数也是不支持的,曹操选择的是少数服从多数,这是曹操与袁绍不一样的地方。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把双刃剑

挟制天子以令诸侯确实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政治上绝对正确,并且可以用天子的名义来为自己办事,比如以天子名义招揽人才为自己所用、任命自己人担任官员、独揽朝政等等,但也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的后遗症。

因为挟制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不是真的为了兴复汉室,但是,谁来迎立天子都在表面得拥立汉朝,这是前提,这为后来的篡位设置了障碍,就像曹操一样,他挟制了天子,就不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篡位,只能让自己的后代去做这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也比较难办,比如如何区分朝廷中的官员是忠于汉献帝还是忠于自己,因为在名义都是以天子名义提拔任免官员的,但是实际上想把人才拉到自己这边来,还得分一个政治立场,曹操在晚期就遇到这事,导致朝廷内部有相当一部分反对曹操,就连曹操多年的谋士荀彧都反对。

当然包括淳于琼所说的天子的命令听还是不听,这也是一个问题,实际上,汉献帝是个聪明人,他能知道自己被控制,有些命令不会刻章去让人为难,但是,也不能证明汉献帝不想自己夺回皇帝的权力,这就会与皇帝产生冲突,到时候如何处理皇帝可是个烫手山芋。

不能因为曹操迎立汉献帝成功,就认为迎立天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其实不然,迎立汉献帝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同时处理好权臣与皇帝的关系,也是一件难事,时间长了,双方一定会起冲突的,衣带诏就是个例子。

三、袁绍曾经想干另立皇帝的事

袁绍曾经做过一件事,这是他不能迎立汉献帝最重要的原因,这件事就是:袁绍曾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与董卓拥立的汉献帝刘协进行对抗

刘协是汉灵帝的小儿子,汉灵帝原本最喜欢刘协,不喜欢长子刘辩,但是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在朝廷中又得到大将军何进的支持,汉灵帝在世时,一直想立刘协为帝,但是直到去世也没有成功,在临死前,汉灵帝把这个任务托付给了宦官蹇硕。

汉灵帝去世后,刘辩在何进与何皇后的支持下成为皇帝,蹇硕在与何进的政治斗争中被杀,后来袁绍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但是何太后不同意,于是袁绍建议何进征召董卓等地方军进入洛阳,以此胁迫何皇后同意,结果把宦官逼急于,先下手为强,他们骗杀了何进,何进一死,洛阳乱了,袁绍、袁术等人率军杀死所有宦官,结果董卓进入洛阳,控制了局势。

于是就形成了董卓乱政,董卓是袁绍建议召来的,董卓的乱政,其实袁绍是主要责任之一,董卓就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当时的小皇帝刘辩给废除了,并且毒死他,立刘协为帝,汉灵帝与蹇硕都没能完成的任务,居然被董卓完成了,这真是一件讽刺的事。

后来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带着皇帝被迫迁都长安,袁绍在当时为了与董卓对抗,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因为刘虞是汉室宗室,是汉光武帝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在当时名声很好,袁绍另立皇帝的行为无异是分裂国家的行为,导致一个天下出现两个皇帝,所以刘虞直接拒绝了袁绍。

袁绍这事虽然没成功,但如果他现在迎立了汉献帝,会有两个不好的原因:

1、汉献帝如果知道袁绍当初另立皇帝,绝对要追究袁绍的责任,这种行为等同于谋反

2、袁绍早初与董卓是对立的,也不承认董卓所立的刘协为帝,现在又迎立刘协,前后矛盾,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所以,沮授劝袁绍迎立汉献帝,袁绍本来都同意了,后来又直接反悔,根本就是因为袁绍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就是:袁绍曾经想另立皇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2
因为袁绍他自己想当皇帝,他是不甘心自己努力打下天下,还要矮汉献帝一头,所以他拒绝了沮授的提议,想要改朝换代,不想为汉朝卖命。
第2个回答  2021-05-02
如果袁绍同意以后。那么自己在天下的威信就会扫地,给自己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第3个回答  2021-05-02
主要是因为袁绍也有意成为一方的霸主,如果他去迎接天子就会白白的葬送称霸天下的机会,而且当时的天子已经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了,所以袁绍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