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行成本上升的原因有什么?

我要写一份报告, 但是不太了解这方面。 有高手帮我开个思路吧!
谢谢!
是关于我国的!

谢谢你的回答,那你的意思是社会成本上升时不可避免的结果吗?
如果要把上升的速度变慢一点的话要做什么??

  导致当下中国社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既有主观意识的原因, 也有客观体制的 因素和外在因素的连带影响。 以“地沟油”事件为例,它已经引起了公众长时间的关注,中国各地方政府 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投入资金整顿。但有机构推算,目前我国每年流回餐馆 的“地沟油”约有 200 万—300 万吨。我们在外面吃 10 顿饭,可能就有 1 顿会 碰上“地沟油”。
  可见投入的成本收效并不明显,而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并不 能就此对问题置之不理,这就导致了政府治理“地沟油”的成本不断上升。 探因如下: 官员的主观意识 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那么他就具有利己性,追求消费的最大化。因为 政府成本和收益的分离, 使得政府预算盈余或政府收益不能在政府官员中进行再 分配,所以政府的行为目标往往不是节约成本增加产出,而是致力于预算开支和 政府消费的扩张。目前,在我国政府中存在的诸多消费随意性大,财政资金浪费 严重的现象多和这种主观倾向密切相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 中的威信和形象。 现行财政管理制度的缺陷
  1. 财政预算制度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是建国初期依据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要求建立 起来的,几十年来基本框架一直没有进行较大调整,收支分类的缺点和局限性也 日渐显现,有学者对这一个问题进行了归纳:一是收支范围偏窄,部分收支项目 分类较粗,分类体系、结构不够科学,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政府各方面职能活 动,缺乏软预算约束。这样一种财政体制使得一些需要加强建设的事项因没有项 目经费而苦坐等待,一些有经费的项目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消费对象。在专款专 用制度下,这种矛盾就只能产生“双输”的结果。 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勒·盖指出:“精明的政府管理人员会把每一个 明细分类中的每一分钱都花掉,不管他们是否有需要。这说明政府机构为什么会 变得如此臃肿。 原因是我们的预算制度实际上在怂恿每一个政府管理人员浪费钱 财。”中美财政体制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由于财政预算体制的缺陷而引起的 消极影响还是具有比较意义的。
  2. 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绩效评估通过订立明确标准, 可以将组织、 人员的行为引向设定的目标导向, 同时,绩效评估通过比较的方式,还可以约束组织、人员的不规范行为,建立竞 争机制。 “地沟油”应该怎么管?当前,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是治理“地沟油”的主要 手段:政府部门统一行动,端掉回收、炼制“地沟油”的黑窝点。这种“围剿式” 的集中整治,虽有立竿见影的战果,却难以走出“一管就见效,一松就泛滥”的 怪圈。为了寻找更有效的管理机制,绩效评估机制是必要的。

  一些客观原因的连带影响 1. 政府部门规模的连带影响 政府部门规模扩张,政府运行成本自然连带上升,不仅如此,在我国,政府 部门规模还有一个领导公务人员职数过多的突出问题,即编制不科学。据有关资 料显示,我国部门的领导人员与下属人员之比为1 ∶ 0.84,高于美国、日本、 印度等国的同类情况。在我国,有的部门领导人员就占了一半的比例,
  1 个科长 下面就只有1 名科员,甚至,只有科长没有科员。各级党政机关领导人员职数过 多,不仅体现在副职人数多,而且有的副职还能享受正职待遇。名目繁多的领导 人员,无形中增加了与此相关的职务消费,导致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2. 政府交易成本的连带影响 良好的运行机制意味着决策信息充分、政令畅通、反馈及时,即各个过程与 环节相互配合,协力处理行政问题。但是,在我国,由于机构臃肿、层级过多和 职能模糊权利界定不清等原因,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效率的优化,还使得政府管 理过程中的协调成本和代理成本大幅度提高。 从横向的角度看,政府一般首先从横向上进行职能的划分,并按照职能的不 同,分别设立不同的机关提供不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从顾客的角度看,按职 能分工的层级组织是一种次优机构。因为,与按业务流程的组织结构相比,它运 行延误多,费用高,效率低。”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容易引发政府部门之间推诿 扯皮、相互掣肘的现象,容易生成职权关系复杂、权责不明的问题,往往导致多 个政府部门插手同一事情或管理同一对象, 或者根据自身利益而刻意忽视经济改 革过程中衍生的社会问题, 这种现象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由于行政目标函数差异而 引起的协商、谈判、整合成本倍数上升。这种管理模式也容易滋生过多的行政决 策和审批流程。
  从纵向的角度看,我国目前有中央、省、市(地区)、县(市)、乡(镇) 五级政府,五级政府对应五级财政,加重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政府层次太多,而 管理幅度太小。由于层级过多,信息流在政府系统传递中发生能量的消耗,一方 面容易导致上下级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面,政府各机构之间存在着人为的 阻隔,导致政府内部信息流通不畅,信息利用率低。层层上报审批的运行机制使 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部门层级之间, 最终导致政府运行不畅, 成本上升。
  更为重要的是, 每一级政府层次的设立, 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机构、 人员来支撑, 连带影响也就会增加政府运行成本。此外,过多的政府层级,使中央到地方的分 级职能分配和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过长的委托代理链。委托代理链越长,相对委 托人、代理人越多,他们之间的利益对冲、信息扭曲就越大,从而提高了代理成 本。 “地沟油” 到底归谁管?我国对 “地沟油” 的监管涉及卫生监督、 食品安全、 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环保、市政市容等多个部门,由于管理难度大、成本高, “谁都管”变成了“谁都难管” 。监管的缺失,给不法商贩提供了“黑色产业” 的膨胀空间。因此,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监管职责,是规范“地沟油”回收利 用的当务之急。
  3. 政府消费特性的连带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受到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影响,反过来价格的 变动又进一步的影响到该种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同时,在市场中,几乎所有 的商品都存在着替代品。商品可替代的大小影响到该种商品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一般来讲,商品价格的下调会导致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但是可替代性大的 商品所受到的影响显然会高于可替代性相对较小的商品。 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的 时候, 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 市场中的其他主体会在保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 选择该种商品的替代品。 政府运行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购买虽然是以税收为后 盾的,但是购买行为作为发生在市场中的行为同样要遵守市场价值规律。但是, 由于政府仅仅是一种代理机关,它的行为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限制,与市场中的 企业不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动自由地决定商品的购买。最主 要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运行资金主要来自于税收和各种收费,这种强制性征集 而来的资金与政府部门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税收的减少并不一定导致特定政 府部门可用资金的减少,而税收的节余也不会直接归特定部门或个人。因此,当 商品价格上升的时候,政府并不一定会转向该种商品替代品的购买,也不必然引 起政府对该商品购买量的下降。因此,随着商品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政府的运行 成本可能还会持续走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