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之”的用法
“之”字词性多样,用于虚词就不只一种词性,而且还有作实词的用法。
(一)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代人、代事和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例如: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指知道的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指代受教的孩子,他)
《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指在校学生,他们)
2.“之”有时作为指示代词,例如: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这些) 郯子之徒(这些)
“之”作为指示代词,作主语:《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这)
(二) 助词。
分三种情况:一种作结构助词,译为“的”;一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它们起着把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的作用,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一种起补足音节作用,音节助词。
1. 结构助词,译为“的”,例如: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
2.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如:
《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寡人之于国也》: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变主谓为偏正结构)
3.音节助词,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项脊轩志》:(1)顷之,持一象笏至(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另外,“之”有时作助词,作为宾语前置或定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
(三) 动词。
“到……去”。去往、到。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阿房宫赋》:杳不知其所之也
《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0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5-11
》:“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第3个回答  2011-05-10
解释说明 (的、是)
人称代词 (她、他、某人姓名)
第4个回答  2011-05-11
主要是的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