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故事

爱因斯坦
少年时代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地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1914年,他担任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这个教职给予了爱因斯坦经济上的支持,使他能够全时间从事研究工作。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基础》,这是关于广义相对论的第一篇完整的论文,也是对这项工作的总结。

1933年因受纳粹德国的迫害,爱因斯坦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教授。

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1955年病逝普林斯顿

1940年,爱因斯坦因思考问题撞上一个12岁的小姑娘,当时爱因斯坦穿戴不整,小姑娘不认识他,把撞上他的事告诉父亲。父亲喜出望外,告诉她老人是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小姑娘觉得老人连穿戴都不整齐,不能称之为“最伟大的人”(实际上是小姑娘不对,她以貌取人)。第二天小女孩又撞上了爱因斯坦,大胆提出了爱因斯坦穿戴不齐的缺点,并教他改正。爱因斯坦也谦虚学习。此后,小女孩还教爱因斯坦如何整理房间,爱因斯坦也只能帮她做数学作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8
爱因斯坦的故事

杰罗姆·威德曼

我刚跨上人生的道路时,还很年轻,有一次被邀请出席纽约一位知名慈善家的晚宴。饭后,女主人领我们来到一个宽敞的客厅,其余的宾客也陆续走了进来,这时我忽然看见一种令人烦恼的景象:仆人们把一张张镀金的椅子排列成行,前边靠墙处放着各种乐器。显然,我“不巧碰上”了一场室内音乐会。

之所以说“不巧碰上”,是因为我对音乐几乎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我连高低音都分不清,费了很大的劲,才能勉强唱一支最简单的歌曲,而古典音乐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噪音的组合而已。所以每当我不巧碰上这种尴尬场面时,就只能我行我素了:坐下来,当音乐响起时,脸上竭力装出一副行家的神气,实际上压根儿不去听,而一味想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周围响起了喝采声,我觉得该留意一下左右的动静了。马上我听到右边座椅上传来柔和而异常清晰的询问。

“你喜欢巴赫的作品吗?”他说道。

我的老天,我对巴赫作品的了解程度如同我对核分裂的了解一样,然而我却熟悉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张面孔,那满头蓬乱的头发,嘴上衔着大烟斗……。

我正坐在爱因斯坦的旁边。

“唔。”我犹豫了一下,很不自在地答道。如果这个问题仅仅是出于礼节而随意问问,我满可以随口敷衍过去。但我从爱因斯坦异乎寻常的眼神里看出,他是相当认真的。这是一个不能对他撒谎的人,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

“说实在的,我对巴赫一无所知。”我尴尬地说,“我从来没有欣赏过他的作品。”

爱因斯坦那张表情多变的脸上,立刻浮现出一种困惑惊讶的神色。

“你从来没有听过巴赫?”

他的语气就象听说我从来没有洗过澡一样。

“我不是说我不喜欢巴赫。”我急忙解释道,“我完全是一个外行,我从来没认真听过任何一位音乐大师的作品。”

老人的脸上显出一种关切的神情。

“请,”他突然说道,“你跟我来,好吗?”

他把我领上楼,让进了一个房间,然后关上门。“好。”他说着,然后不安地笑笑,“你可以告诉我你对音乐的这种感受有多久了吗?”

“从来如此。”我说道,心里有点惶惑,“我想您还是下楼去听音乐吧,爱因斯坦博士,我不去没关系……”

他摇了摇头,皱了皱眉,仿佛我说了一句毫不相干的话。

“请回答我,”他说,“有没有你喜欢的乐曲?”

“嗯,”我答道,“我喜欢有词儿的歌,还有那种我能哼哼的曲调。”

他笑了,点点头,显然很高兴。“也许你能举个例子?”

“唔,”我鼓足勇气地说道,“可以,宾·克罗斯巴的作品。”

他微微地点点头:“好极了!”

他走到房间的角落,打开一只留声机,开始找起唱片来。我不安地注视着他。最后他笑道:“好!”

他放上了唱片,霎时书房里响起了轻快活泼的乐曲,这是宾·克罗斯巴的《黎明时分》。爱因斯坦叼着烟斗,朝我微笑着。约摸放了三、四节后,他关上了留声机。

“现在,”他说,“你能告诉我你刚刚听了些什么吗?”

最简单的回答莫过于复唱一遍。我正是这样做了,拼命地唱准调子,尽可能克服粗声大气的毛病。这时,爱因斯坦脸部的表情就如同旭日初升的早晨。

“你看!”我一唱完,他高兴地嚷道,“你能欣赏音乐!”

我喃喃地辩解道,这是我平时最爱哼的歌曲,唱过几百遍了,并不能说明会么。

“瞎扯!”爱因斯坦嚷道;“这能说明一切!你还记得学校里第一堂算术课吗?假定,在你刚刚接触到数字时,你的老师就让你演算一道有关竖式除法或分数的题目,你能够做到吗?”

“不能,当然不能!”

“很清楚!”爱因斯坦高兴而又得意地挥动了一下手中的烟斗,“那是无法办到的,你会感到因惑不解,因为你对竖式除法和分数一窍不通。结果,很可能由于你老师的这个小小的错误而使你一生都无法领略竖式除法和分数的妙处。”

那举得高高的烟半又挥动了一下。

“听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令人陶醉的简单的歌曲正如最基本的加减法,现在你已掌握了,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比较复杂的东西。”

他又拿起一张唱片,放上留声机。金嗓子约翰唱《小号吹奏者》在房间里回荡。听了几句,爱因斯坦关上了留声机。

“好!”他说道,“你能再复唱一遍给我听听吗?”

我遵嘱照办了,唱得很流畅,准确的程度甚至连我自已也大吃一惊。爱因斯坦注视着我,那种眼神在我过去的岁月中只遇到过一次--那就是高中毕典礼上,我上台致毕业告别词时,我父亲在来宾席上所注视我的眼神。

“不错,”我一唱完,爱因斯坦便赞赏道,“好极了,好,听这张!”

这是卡鲁索《乡村骑士》中的一个片断,我完全不熟悉,但不管怎样,我还是竭力模仿那男高音的声音。

卡鲁索之后,至少还听了十几位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但我自始至终保持着对这位不期而遇的伟大人物的敬畏之情。他全神贯注地教着我,似乎我是他唯一关心的人。

最后我们开始欣赏起无标题音乐,爱因斯坦指导我重新哼了一遍曲子,当我唱到高音时,他也张大嘴,头尽量向后仰,似乎要帮助我达到几乎达不到的高度。很显然,我已经接近这个高度了,于是他突然关上了留声机。

“好,小伙子,”他伸出手臂挽住我说,“我们去听巴赫的!”

当我们回到客厅时,乐队开始演奏另一组乐曲,爱因斯坦笑笑,在我膝上鼓励地拍了一下,“你自已听吧!”他低声说,“就这样!”

音乐会结束时,我和大家一起由衷地喝起采来。

女主人来到我们身旁。“非常抱歉,爱因斯坦博士,”她说着,看了我一眼,“你们没能欣赏到大部分音乐节目!”

我和爱因斯坦急忙站了起来,“我也很抱歉,”他说,“可是我和这位年青的朋友刚刚进行了人类所能够做的最伟大的事业!”

“真的吗?”她完全困惑了,“那是什么呢?”

爱因斯坦笑着搂住了我的肩膀,一字一顿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至少对一个人来说是感恩不尽的:

“开拓了美的新领域!”
第2个回答  2007-05-18
逸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有“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青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著名的电影演员查理.卓别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于好莱坞首映之日,邀请爱因斯坦夫妇去看。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走出汽车时,许多人发现爱因斯坦来看戏,大家围拢欢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别林。爱因斯坦不喜欢这样的场面,问卓别林:“这是什么意思?”卓别林马上安慰他:“这没有什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21
逸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有“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青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著名的电影演员查理.卓别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于好莱坞首映之日,邀请爱因斯坦夫妇去看。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走出汽车时,许多人发现爱因斯坦来看戏,大家围拢欢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别林。爱因斯坦不喜欢这样的场面,问卓别林:“这是什么意思?”卓别林马上安慰他:“这没有什么。”
第4个回答  2007-05-30
不倦探索的爱因斯坦

正像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下半叶是牛顿的时代那样,人们常把20世纪的上半叶看成是爱因斯坦的时代。因为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几乎整个20世纪物理学的创造历程,都有他的巨手在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人们常说,爱因斯坦是天才。他当然是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因斯坦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无限勤奋,是因为他符合时代要求,不倦探索,敢于创新。
爱因斯坦不但无限勤奋,他还是一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冲破禁区、创立新说的伟大科学家。他敢于并且善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
当然,这首先是时代的要求。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特别是在他科学思想最活跃、贡献最多的20世纪初,是科学思想新旧交替的时代。就在绝大多数人向经典物理学顶礼膜拜的时刻,一连串“挑战”却接踵而来。在平静而晴朗的物理学太空中挂着两朵乌云:一朵和黑体辐射实验有关,另一朵和以太漂流实验有关。另外,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也有力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爱因斯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来的闯将。
爱因斯坦还在少年时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追赶光线的人;关于光线的想法引出了狭义相对论。他又设想:假如吊索断了,一架升降机坠入深谷,里面的乘客会有什么感觉;这个想法导出了广义相对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拆了旧房盖新房。它像登山一样。创立一个新理论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视野扩大了,原来隐蔽着的东西被发现了。原有的理论仍然历历在目,只是显得小了,成了广阔视野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登上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高峰以后,没有满足,没有停顿。他环顾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间无比壮丽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尘土,又准备攀登新的高峰
——统一场论。这是相对论的第三阶段。他希望把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而且希望这统一的场能够解释量子力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爱因斯坦最反对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拿起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许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钻头”,对准统一场论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电磁力和引力统一起来,给物质结构一种统一的解释。他也知道统一场论不会在自己手里完成。可是他认为,“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他给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里是这样写的:“留给我的事情是:毫不悯惜自己,研究困难的科学问题。那个工作迷人的魔力,将持续到我停止呼吸。”
爱因斯坦是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几十年,直到最后一息。他在生命弥留之夜,在医院的病榻旁还放着一叠统一场论的未完成稿,准备翌晨醒来再继续演算。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种毫不气馁的热情和顽强性格的写照。
生活就是追求真理。正像德国剧作家莱辛说的: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爱因斯坦 在勤奋的工作中,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度过了一生。他有限的生命已经结束。但是,人们在心里建起了纪 念他的殿堂。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65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