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r的国际音标究竟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6

近音指的是主动调音器官和被动调音器官相距很近的辅音, 但其接近度加气流量, 还不足以产生湍流和摩擦。近音过去被称为“通音” , 这名称已被废弃。近音和浊擦音之间常常纠缠混淆,例如普通话的日母一直被误认为是浊擦音[ʐ](朱晓农1982、1987、2003;王力1983;林煮1996),又如闪语中的咽近音“常常被错误地描写为擦音”(Catford 1977)。Lavoie(2001)说:“擦音和近音在很多著作中, 区别是很模糊的。”造成这种混淆有多方面原因,最根本的是方法论上的。当初“近音”这一概念尚未建立,甚至连音标 [ɻ] 都没有, 描写当然无从着手。由此可见, 有时“说有”大不易,缺了认识框架、少了理论,“事实”在耳垂下也听而不闻(朱晓农2005a)。

第2个回答  2018-01-06

北京音里的是[ɻ]。摩擦强弱并不会影响是z类还是r类的本质。我的判断方法很简要:音感听起来像是「浊的s类的音」(因为真正的z类是与s类对应的),才是z类。一般的普通话,你们真的听到了这样的音,你们说普通话时,真的会觉得sh/r是一对,怎能对略有发音特征变化的带口音的[ɻ],就直接将其判定为性质完全迥异的另一类音,是z类还是r类,这首先是辅音分组的问题。如果觉得普通话的r音有各种口音效果,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再将[ɻ]如何细分,而不是将其直接改划到另一组里某个听起来略似的音。这有个关键程度的次序问题。类似地,[v]应该像「浊的f」,而与唇齿近音[ʋ]性质完全不同。至于你所提到的时日的例子,我猜测题主念的是[ʂʅ35 ʅ51],即后字音节简省以至于声母脱落。认为普通话的r是浊[ʐ]的知友们,会如何看待中古的从邪常船崇俟这些声纽的清化方向,以及如何看待普通话的r的来源是鼻类的日纽,那就是这些分析者误理解了浊擦音[ʐ]这个音标的发音了。[ʐ-]的理论值,应该是纯粹的擦音,发音时并不像[ɖ-/ɖʐ-]那样有持阻,而是只有持续气流摩擦。若在读[ʐ-]时用了持阻的读法,则可能已经读成[ɻʐ-/ɻ̤ʐ-]那样的复合状态了。于是,关键在于要釐清[ʐ-/ɻʐ-/ɻ̤ʐ-/ɻ-/ɻ̤-]这些发音的细微不同。其中,只有听起来像[ʂ-]对应的浊音的才是[ʐ-],而[ɻʐ-/ɻ̤ʐ-]则听感是前加了近音而有持阻音感的复合状态,至于北京的r则只是[ɻ-],而[ɻ̤-]是在[ɻ-]的基础上再加弛化(即在[ɻ̤]持阻时兼带有[ɦ]或[ɣ]的浊送气成分)。

第3个回答  2018-01-06

我认为现时的普通话发音,r有两个变体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一个是/ɻ/,另一个不是/ʐ/,而是清化的/ʐ̥/。普通话音系除了某些时候的语流音变,并不存在浊音,这一点应该没人会有疑问。不仅塞音、塞擦音没有,擦音也应当没有。如此看来,/ʐ/肯定是不够精准的。在赵元任的一些讨论国音的书中提到过塞音、塞擦音中的不送气清音不该是p、t、k,而是相应浊音的清化音,应当记作b̥、d̥、ɡ̊,黄锡凌在《粤音韵汇》中也认同了这个观点。不管sh和r是不是一对,至少它们两个音发音部位和音质都相近,从可允许的方向看,是/ʐ̥/才符合要求。作为一个广东人,从小老师教普通话r发的就是/ʐ/,自己大多数时候习惯发的也是/ʐ/。大学现代汉语学的是黄廖本,课本里普通话音系给出的还是/ʐ/,但这本书和大多数有记音的书一样用的都是简式IPA,故而并不能做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