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评价虎妈教育,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发表不同的见解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从网上长篇大论的复制。

好的,百分之百的个人原创:
1、中国这种逼迫式教育30年前美国人就“鼓励过”。
现在来看,你认为哪个的行径龌龊、肮脏;品质低贱、劣等呢?现在不过是重复了一次30年前的事,如果中国家长还那么笨,真的以为美国在“反思”,只能100%再重复一次了。。。更别怪子孙后代骂你没记性。
2、虎妈女儿并不成功。首先考上长春藤的成绩放在中国其实很一般!
她的两个女儿与站街女仅有的几个区别:1、有贞操;2、会弹琴;3、社会地位正常。第一点、第三点又有几个没有呢?第二点,你买个30块的MP3弹得比他好、不吃饭、不睡觉、不恋爱。虎妈女儿所谓的“成功”只是人云亦云罢了。
连朗朗(会弹琴)尚且不如,何况比王传福、袁隆平、陈光标、张瑞敏、李开复、李书福这些真正的精英呢?
3、如果不想指望子女成为精英。做个负责人的家人、好丈夫、好爸爸、好公民的话。就请看看身边吧,用得着像虎妈那样歇斯底里吗?完全不必!幸福快乐的童年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到了晚年也会回味的!
4、虎妈教育只能与“猫孩”相配。她的两个女儿在“咒骂、物质威胁”下就屈服了。现在的中国孩子与“奴性”早就88了。你认为你用咒骂、威胁就能让孩子就范?不能?打!中国打出事的还少吗?
5、希望虎妈女儿的几个笑脸、赚的几块美元没有让你忘记“徐力事件”、“夏婓事件”、“王闯事件”等等。不解释。

另外:对国内支持虎妈的人的接触后,对他们人品的认识:
1、你和她们说快乐人生,他们和你说精英;你告诉他们精英、伟人的教育历程,他们又和你提普通人更好。。。。。。总之,是为了压迫而压迫,为了施虐而施虐。。。
2、他们总会和你说:总之人家成功了(虽然并不成功)。别的就不用考虑了!
成功就是一切。尊严、温馨、家庭氛围、个人感受、人格都是垃圾,在成功面前不值一提!
3、鄙视普通人,他们总会喷网友:他们的女儿如此,你们这些“小屁孩(其实有很多都是开明的家长)”又如何。。。

就这三点来看,你想成为他们一员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9
原文地址:“虎妈战歌”:中国教育的哀歌作者:杨东平
没想到虎年将尽,又爆出一条轰动世界的“虎消息”: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作品《虎妈妈的战歌》,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这几乎是去年年末PISA测试上海学生或全球第一之后,美国遭遇的第二颗教育“原子弹”。然而,“虎妈战歌”不过是一曲中国母亲的悲歌、中国教育的哀歌。

“虎妈”在国内是以“疯狂妈妈”而闻名的。中国的“疯狂妈妈”们奉行苛教,大多是因为独生子女、“小升初”政策、择校竞争特别激烈等等不得已而为之,对孩子往往心怀歉疚。蔡美儿在美国面临的教育环境、教育问题与中国佷不相同,但她理性总结并高调肯定的这一家教的“中国模式”的确具有共性。她管教两个孩子的方式,在国内可谓世空见惯,她为孩子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甚至规定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等。蔡美儿总结,与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经常地鼓励和赞誉相反;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天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可以用训斥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中国虎妈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是: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虎妈”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严苛管制、强化训练、高压和惩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军体、杂技训练并无二致。在国内,这种应试训练已经发展到占用孩子几乎所有时间、包括睡眠和休息时间,不允许玩乐和看“闲书”,而且完全不鼓励批判性思维,刻板地追求标准答案,通过“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对于考试要求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极致状态。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从小就严重厌学。一个生活在压力和威逼之中、没有梦想和内在学习兴趣的孩子,长大后虽然可以谋取学位和职业,却不大可能成为有高度智慧的优秀人才。所谓“高分低能”、“钱学森之问”的症结端在于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妈”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没指望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这种教育还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交友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蔡美儿甚至抵制孩子参加校园演出,超越了中国家长的常规。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中国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致使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如果说赴美留学生卢刚枪杀师长同胞的悲剧或属例外,高分学生缺乏自立能力,拙于表达、甚至没有朋友、不会恋爱,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似乎培养出一个“人才”时,他却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的“才”是难有大用而且没有幸福的,从而丧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是培养人还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问题。支撑“虎妈”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开启了发现儿童、保护儿童、解放儿童的现代教育之路,主张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大人或成人社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陶行知在谈到公民教育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要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没有这种公民意识就没有对待儿童的“平常心”。当今社会,“打造优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如雷贯耳,“24小时记下1000个英语单词”、对4岁幼儿的“思维训练”等等铺天盖地,“虎妈战歌”歌声嘹亮,全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从今天的教育可以看到民族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