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文《飞夺泸定桥》。

谁有它的背景资料?

资料一: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5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西康省(今属四川省)泸定县对国民党军的著名进攻战斗。 25日,红1军团(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第1师第1团(团长杨得志)十七勇士在冕宁县(今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此处水深流急,难以架桥,加之缺少船只,大部队难以在几天之内全部渡过河。此时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在追军迫近的情况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决定以红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进,两路夹河疾进,直取泸定桥,打破国民党军企图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计划。红1军团第2师第4团(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于27日由安顺场出发沿河右岸前进,在猛虎岗、摩西等地先后击破国民党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于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上铺桥板而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桥东泸定城驻守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东桥头筑有坚固防御工事,在红军抵达前桥板已全部拆除,只有13根铁索。当日16时,红4团第2连以连长廖大珠为首的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参见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守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勇猛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攻占桥头堡,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红军后续部队紧随渡河,及时投入战斗,占领泸定县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 点评:此战,红军行动迅速,作战英勇,仅以22人便夺取了泸定桥,堪称奇迹。作战中共击溃川军1个团,俘100余人,缴枪100余支,中央红军主力顺利通过天险大渡河,使国民党军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未能成功

资料二:
中国名桥泸定桥

公元1705元,康熙皇帝为了祖国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公元1706元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判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从此泸定铁索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这块御碑如今还屹立在西桥头。当年红军22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险,红军才取得了陕北会师的胜利,因而泸定铁索桥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载入历史史册。1961年国务院批准泸定铁索桥(包括附属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对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它却是红军的“飞夺泸定桥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红军的22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为了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让后人记住这一历史时刻,1984年,泸定人民开始筹建纪念碑。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为“红军飞夺沪定桥纪念碑”题写了碑名,台阶左右两侧碑体上有用汉藏两种文体刻下的、由聂荣臻元帅亲自撰写的碑文。由两位老一辈革命家同时题名撰文的纪念碑,全国仅此一座。

纪念碑由主体碑、底座铜像、碑基平台及地下室三个部分组成。碑台基面积720m2,碑基建地下室95m2,纪念碑碑高30.35米,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的,碑台阶高2.15米,正面大门上方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名。碑体为铁索抽象几何体造型,错落有致。远观此碑大家看其造型象什么?对,就象一支凌空发射的手枪,它象征着毛泽东同志所论述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革命武装斗争理论。近看碑体呢,棱角凹凸有致,线条环环紧扣铁索链。与碑体紧紧相连的前部平台上,耸立着两尊重约四吨,屈身高4米的红军战土铜像,在铁索上攀缘前进冲向敌人,一个在举枪射击,一个在挥臂投弹。铜像采用爆炸成型新工艺,用470块铜片特殊处理而成。这雕塑的姿态再现了当年夺桥激战中红军战士的雄姿英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25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第2个回答  2007-05-22
泸定铁索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 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 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 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参考资料:民族魂网站
第3个回答  2007-05-30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

1935年5月29日清晨,红军先遣部队——一军团二师四团飞速赶到泸定,占领西桥头。下午四点,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亲临桥头指挥,向敌人发起总攻,二连连长廖大珠、政治指导员王海云、四班副班长刘梓华等22我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爬着光溜溜的铁索向东桥头冲去,三连紧跟其后,边铺桥边冲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泸定桥不仅以悠久的历史、川藏交通的咽喉称著于世,更以红军夺桥的英雄业绩驰名中外,载入中国革命 的光辉史册。1961年,泸定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4个回答  2007-06-05
泸定桥
泸定桥坐落在四川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夺占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 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泸定桥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 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 十四年(1705)。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 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 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 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 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 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 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 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 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 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 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 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 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 而成,重约21吨。
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 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 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要的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只有“夺取”惟一通道泸定桥才可以通过。
第二部分(2)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红四团接受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3-5)写红四团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飞”进行描写:为什么“飞”?怎样“飞”?
第四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夺下了泸定桥。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夺”展开:夺的困难——夺的经过——取得胜利。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部分(9)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词语积累:

近义词:
诡计——奸计 索性——干脆 阻拦——阻挡
疲劳——疲倦 击溃——击败 霎时——刹那
奔赴——奔向 高山峻岭——崇山峻岭
反义词:
密集——稀疏 胜利——失败 疑心——相信

词语注释

高山峻岭:峻,山高而且陡峭。高山峻岭指又高又陡的山岭。近义词:崇山峻岭。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用来支援。
诡计:阴险狡猾的计策。近义词:阴谋、奸计。
关键:指事物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或者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本课指对夺取战斗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击溃:打垮,打散。课文中是把敌人打垮、打败的意思。
索性:干脆,直截了当。
心惊胆寒: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声音很大,就像要把耳朵震聋似的。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发,指头发。千钧。(三万斤)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形势万分危急。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惜生命安全。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这里指敌人遭到惨败的样子。
浩浩荡荡:原意是水势盛大的样子,课文中指队伍雄壮,气势浩大。
天险:天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工事:作战时,军队为了发挥火力,保护自己而修建的建筑物。
水流湍急:水流得很急。
奔赴:紧赶急跑。

句段赏析

l.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国民党反动派已调了两个旅赶去泸定桥增援,如果红军不能赶在他们前边到达泸定桥,援兵和原来防守泸定桥的敌人汇合,红军要夺桥和渡河就更困难了。所以抢时间是战胜敌人的关键环节。

2.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这句话突出表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可以不顾饥劳,夜以继日地行军与作战。

3.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漆黑,类似的泥路,敌人“只好停下来宿营”,我军“仍旧摸黑冒雨前进”。最后终于把敌人抛在后面。这个“抛”字,突出了红军的神速,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说明红军在跟敌人抢时间的关键一仗中取得了胜利。

4.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这几句话写出了泸定桥的“险”。“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指的是桥面上铺木板时的情况,现在敌人把木板抽掉了,过桥的困难就更难以想象了。

5.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千钧一发”,犹如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势万分危急。这时,战士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冲过熊熊烈火……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6.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凭着”是依靠、借助的意思。“凭着天险”是说敌人把天险泸定桥作为坚实的后盾。“飞过来”从侧面突出了泸定桥的险要,说明红军无法通过泸定桥。这句话一方面写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企图借助天险泸定桥,阻止红军前进;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泸定桥是险要之地。全句表现英勇的红军无坚不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7.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军能否夺下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夺下了泸定桥是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课后题解:
2、课文讲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红军决心夺下泸定桥;(2)红四团接到夺取泸定桥的命令;(3)红军提前到达泸定桥;(4)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5)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3、课文对抢时间的经过写得比较详细,因为时间是这场战斗的关键。课文对攻天险写得最为详细,从两个方面突出“飞夺”:一是夺桥的困难;二是夺桥的经过。这样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回答者:关大掌柜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4-11 18:23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2 个人评价

75% (9) 不好
25% (3)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好多呀!!!!!
评论者: 淘气包月月 - 试用期 一级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向天全溃逃 我也知道
评论者: wuxixiang - 魔法学徒 一级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
评论者: wuxixiang - 魔法学徒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1 条
泸定桥
泸定桥坐落在四川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夺占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 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泸定桥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 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 十四年(1705)。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 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 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 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 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 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 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 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 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 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 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 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 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 而成,重约21吨。
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 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 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要的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只有“夺取”惟一通道泸定桥才可以通过。
第二部分(2)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红四团接受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3-5)写红四团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飞”进行描写:为什么“飞”?怎样“飞”?
第四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夺下了泸定桥。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夺”展开:夺的困难——夺的经过——取得胜利。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部分(9)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词语积累:

近义词:
诡计——奸计 索性——干脆 阻拦——阻挡
疲劳——疲倦 击溃——击败 霎时——刹那
奔赴——奔向 高山峻岭——崇山峻岭
反义词:
密集——稀疏 胜利——失败 疑心——相信

词语注释

高山峻岭:峻,山高而且陡峭。高山峻岭指又高又陡的山岭。近义词:崇山峻岭。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用来支援。
诡计:阴险狡猾的计策。近义词:阴谋、奸计。
关键:指事物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或者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本课指对夺取战斗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击溃:打垮,打散。课文中是把敌人打垮、打败的意思。
索性:干脆,直截了当。
心惊胆寒: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声音很大,就像要把耳朵震聋似的。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发,指头发。千钧。(三万斤)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形势万分危急。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惜生命安全。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这里指敌人遭到惨败的样子。
浩浩荡荡:原意是水势盛大的样子,课文中指队伍雄壮,气势浩大。
天险:天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工事:作战时,军队为了发挥火力,保护自己而修建的建筑物。
水流湍急:水流得很急。
奔赴:紧赶急跑。

句段赏析

l.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国民党反动派已调了两个旅赶去泸定桥增援,如果红军不能赶在他们前边到达泸定桥,援兵和原来防守泸定桥的敌人汇合,红军要夺桥和渡河就更困难了。所以抢时间是战胜敌人的关键环节。

2.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这句话突出表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可以不顾饥劳,夜以继日地行军与作战。

3.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漆黑,类似的泥路,敌人“只好停下来宿营”,我军“仍旧摸黑冒雨前进”。最后终于把敌人抛在后面。这个“抛”字,突出了红军的神速,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说明红军在跟敌人抢时间的关键一仗中取得了胜利。

4.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这几句话写出了泸定桥的“险”。“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指的是桥面上铺木板时的情况,现在敌人把木板抽掉了,过桥的困难就更难以想象了。

5.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千钧一发”,犹如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势万分危急。这时,战士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冲过熊熊烈火……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6.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凭着”是依靠、借助的意思。“凭着天险”是说敌人把天险泸定桥作为坚实的后盾。“飞过来”从侧面突出了泸定桥的险要,说明红军无法通过泸定桥。这句话一方面写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企图借助天险泸定桥,阻止红军前进;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泸定桥是险要之地。全句表现英勇的红军无坚不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7.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军能否夺下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夺下了泸定桥是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课后题解:
2、课文讲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红军决心夺下泸定桥;(2)红四团接到夺取泸定桥的命令;(3)红军提前到达泸定桥;(4)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5)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3、课文对抢时间的经过写得比较详细,因为时间是这场战斗的关键。课文对攻天险写得最为详细,从两个方面突出“飞夺”:一是夺桥的困难;二是夺桥的经过。这样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