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现状

如题所述

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的目的是摸清“家底”,为确定系统建设目标和范围提供科学依据。现状分析是基于调研的数据进行的,在分析之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

(1)基础环境设施状况(机房、配电等)。

(2)网络系统的拓扑、线路支撑、产品配置。

(3)应用系统技术路线、支撑产品、系统功能。

(4)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计划。

(5)现有信息系统的经验与制约。

而分析时,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技术是否单一、老化、落后。

(2)基础设施是否老化、不足。

(3)应用系统是否功能单一、不适应职能变化。

(4)体系结构是否落后,无法适应机构变化。

(5)系统是否缺乏体系结构,系统集成度是否较差。

(6)数据规范程度是否太低,数据是否不共享、不增值。

具体的分析内容,可参考下文。

3.1.2.1 具备基础条件

我国计算机网络系统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定规模,部分省份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可以提供及时、重要的信息,具备了全面开展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条件。

以广东省为例,其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系统在大部分地区已实现了计算机化。如广东省社会保障局,1994年即启动了社会保险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不断地升级和改进,实现了基金征收、待遇审核、基金财务管理以及养老、失业、工伤等资金发放的网络计算机管理,在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如深圳市劳动信息系统,已建立了全市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城市增容费管理系统等,市劳动信息系统共有31个网点,实现了职业介绍广域网系统、劳动法规系统、招调工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企业工资管理系统、工资增长线管理和最低工资管理、劳动监察系统、信访、监督和审理、劳动安全系统、失业保险系统、失业登记、待遇发放等,这些业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都为业务系统的管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1.2.2 信息化建设仍未完善

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险的政策和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业务系统的管理模式也由单一管理型向多层管理型转变,并且业务量增长迅猛,现有的IT资源包括设备、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已不能满足现有业务的需要。并且,受当时业务发展状况和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现行网络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网络发展很不平衡。现行网络是依不同业务应用而各自分散独立,其特点是:网络结构简单,使用设备价格便宜;网络结构松散,缺乏灵活性、统一性;网络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难以适应现有社会保障业务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充分利用、联合共建和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为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建设省级信息网络互联大平台,将各地分系统连接起来,建成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

在应用和网络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现有的IT资源状况,把各期投资和未来发展的兼容性融合于系统方案中,以保护已有投资项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设备和数据资源,并做好新老系统的平滑过渡。

3.1.2.3 社会保障业务变化产生的需求

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特别是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的管理,以及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带来的就业压力等,促使社会保障的政策还会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和变化,必然影响到业务系统的变化,因此要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灵活性。

社会保障业务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业务管理由分散的、单一的管理向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多层次管理转变;同时,收支标准从单一标准向多元化标准转变,业务量的大幅度增长,业务分工更加详细,业务发展越来越多越快以及参保人数的急剧增加等,对计算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业务系统也必须由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转变,局域网向广域网转变,局部服务向社会化公共服务转变,因此需构建统一的网络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在社会保障业务的过程中将不断地提出新的业务系统需求,如:实现税务征收社会保险费系统,社会化发放的社会保障支付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政策模拟系统),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咨询、查询系统等,同时也会废除一些不必要的业务系统,如公费医疗等业务系统。因此,应用系统的设计必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要求系统配置灵活、开放并具有可扩充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