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一生中,有哪些暖人心的事迹?

如题所述

我觉得最暖心的事情就是周南在去西藏之前救人的那个事儿,也就是那个事情改变了周南的一生。所以虽然说周南的一生做了很多感人的事情,但是我仍旧觉得这个事情是最感人的,因为要是当初没有这个事情的话,那么周南也是不会想到去西藏工作的,那么后面也不会出现这么多感人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还在读博士的周南去西藏旅游,但是在途中的时候碰到了一个性命垂危的老人,这个老人患上的是肺炎,所以周南就尽自己的能力医治好了这个老人,但是在医治完之后,老人说了一句:“西藏缺医生,你能来吗?”正是这一句话触动了周南,所以之后她就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去西藏工作。

但是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家人都是非常反对的,因为如果周南继续留在北京的话,那么未来的发展肯定是不错的,而且周南的导师也是希望周南能够留在北京的呼吸科,这样对于周南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是她想要的不是这个,所以就算是大家都在反对周南去西藏,她还是去了。

所以要是当时周南没有医治这个老人,这个老人也没有说出这样的一个请求的话,那么周南也不会有想要去西藏工作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最暖心的,因为就是有了这个事情,才有了后面暖心的事迹,不然周南可能也不会去西藏,可能现在已经是协和医院的一名医生了,所以这个事情也是改变了周南的一生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8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了几年,周南深知,自己所在的医院作为西藏最好的医院,是藏区很多患者最后的希望。这些患者推动周南,必须把问题解决。“我们不是做学术,发个文章就完了。活生生的人摆在你面前,我不敢停下来。”

由于相关科室空白、医疗条件有限,2013年,周南和同事们确诊了藏族女孩卓玛的白血病却无力医治,没能挽救她年轻的生命。

周南强烈地意识到,必须建设更专业的学科。

此后,周南开始往返在北京和西藏两地,联络资源,进修技术。

周南向自己的老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奉春教授寻求帮助,在张奉春教授的促成下,自2011年起,北京协和医院每年都组织专家来西藏讲课培训,还邀请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学科骨干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并在2014年为医院捐赠了风湿免疫实验室开展检查所必须的免疫分析仪、荧光显微镜等仪器和试剂。

2014年,一个设施完备、诊疗技术齐全的风湿免疫血液专科在西藏建成,填补了西藏对风湿免疫病治疗的空白。

扎根西藏10年,感动全国

2001 年,她高考数学满分,本可以上清华、北大,却执意学医。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她却来到了西藏。2014~2018 年,她带头建立了西藏第一个风湿免疫血液科,并培养了成熟的团队。

她从死神手里抢回了很多狼疮脑病、血管炎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年接诊住院患者千余人、门诊患者数千人,实现了“零差错”“零投诉”。她的身影,还常常出现在那曲、当雄、山南等许多偏远地区牧民的帐篷里,并且参加驻村工作队帮扶樟木口岸医院。

她就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原风湿免疫血液科的副主任、80后医生周南。

在这片高原上,她用一身白衣托起藏民的希望,用自己的真诚奉献改变雪域高原的医疗面貌,改善高原地区落后的医学条件。因为这些不平凡的事迹,2017年周南获央视“全国最美医生”称号,2018年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中国好医生”。



图源 | 中国文明网

她曾说:“如果留在北京,我会成为一名呼吸科大夫,我会做科研、评教授、退休、在院子里散步。可是,这样的未来能一眼看穿……而西藏有无穷的未知和无限种可能,我热爱未知。”

她曾说:“人生很多选择,但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这个选择。”

“可能刚开始你就是一根微弱的火柴,但是通过自己的成长,你可以用你的力量来影响一些人。”这是她特别愿意和人们分享的一句话。
第2个回答  2019-08-08
最早了解到周南医生的故事,是从 “2017中国好医生”颁奖活动的短片和现场采访。外表文静、内心坚定、保有奉献精神和情怀的周南医生感动了中国。
  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2001年,高考时数学满分,违背父母意愿,选择学医;2009年,博士毕业,自己投出简历选择了西藏 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她带头建立了西藏第一个风湿血液科;2019年8月2日,周南医生因意外不幸去世。
  大爱无疆,放弃北京的工作,
  选择到西藏当医生
  周南热爱生活,喜欢旅行,2007年第二次在西藏旅游时,救治了一名身患肺炎而生命垂危的老人,这次经历也让她亲眼目睹了雪域高原医疗条件的薄弱,在那里缺医少药,有时一个简单的疾病都可能夺去病人的生命。那时的周南做出人生的第一个抉择,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到西藏当一名医生。
  周南自己表示,北京有50多家三甲医院,多一个医生少一个医生差别不大,如果在西藏的话,可能很多生命有可能因为她的存在就得到了挽救。
  那一年,27岁的周南成为西藏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也就从那天起,她开始倾尽所学,为高原百姓解除病痛。
  不让悲剧重演,
第3个回答  2019-08-08
周南200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而且还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她放弃了在北京三甲医院工作的机会,于2009年九月自愿申请进藏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血液科工作至今。周南的一生中,有很多暖心的事迹,让人感动。
当时还在读博士的周南去西藏旅游,在路途中碰到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周南就尽自己的能力治好了这个老人,医治好老人后,老人说了一句:西藏缺医生,你能来吗?正是这句话触动了周南,之后她下决心一定要去西藏工作。当时全家人反对,她如果留在北京工作的话,未来的发展肯定是一片光明的。但她在家人的反对声中,依然去了西藏。
周南这一去就扎根西藏十年,她在那里培训出了很多出色的医生,并且建立了西藏第一个风湿免疫科,她从死神手里救回了很多重症患者的生命,她年接诊住院患者千多人,门诊患者几千人,实现了零差错和零投诉。
她的身影,还常常出现在那曲,当雄,山南等许多偏远地区牧民的帐篷里,并且参加驻村工作队帮扶樟木口岸医院。
在西藏这片高原上,她用一身白衣托起藏民的希望,用自己的真诚奉献改变雪域高原的医疗面貌,因为这些不平凡的事迹,2017年周南获央视"全国最美医生"称号。2018年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中国好医生"。
她曾说,人生有很多选择,但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这个选择。
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位感动全国的中国好医生,不幸于八月二号在四川省苍溪县因车祸去世,让无数人叹息!
第4个回答  2019-08-08
周南去西藏旅行,在途中救助了一名身患肺炎、生命垂危的老人,最终在她的帮助下,老人转危为安。周南曾回忆说,老人用生硬的汉语问她:“西藏缺医生,你能来吗?”
正是这位老人的一句话,将周南和西藏这片雪域高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09年春天,周南拨通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人事处的电话毛遂自荐,在听说了周南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八年制的医学博士生后,医院方面喜出望外,随后周南用电子邮件给院方发去简历,她的工作就这么定了下来。多年后,对于当年的那个决定,周南曾对媒体说:“如果留在北京,我会成为一名呼吸科大夫,我会做科研、评教授、退休、在院子里散步。可是,这样的未来能一眼看穿……而西藏有无穷的未知和无限种可能,我热爱未知。”
2009年
她登上了开往拉萨的火车
恶劣的自然条件并没能阻挡她对这片高原的热爱
2009年周南所在的班级一共90名学生顺利毕业,在他们中间选择到西藏从医的,只有周南一个。2009年9月,周南收拾好行囊,在朋友的陪同下,登上了开往拉萨的火车。
周南的工作环境,要远比想象中的艰难,高原反应给周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说话费力、记忆力减退、站着查房半小时就喘不过气,每天的工作也很累。但即便这样,她仍非常乐观,她曾在一封邮件中提到:这里吸引我的地方太多了,不论是生活上的舒适,还是事业上的发展,还是藏族同胞的纯朴,藏民对医生非常非常尊重,几乎从没有发生过医疗纠纷,很多在这边工作的老医生也十分喜欢这里……
2014年
西藏首个风湿血液科成立
她带领医护人员创下了很多西藏第一例成功诊治的病例
周南注意到,西藏的风湿免疫类病人非常多,于是,周南提出在医院创建风湿血液科,得到了医院领导非常大的支持。2011年,周南重新回到协和医院,在风湿免疫科进修了一年。2014年5月,西藏首个风湿血液科正式成立,由年仅32岁的周南“挂帅”任科副主任,彼时,科里只有8名医生,全都是80后、90后。
没有科室管理经验,周南就按照协和医院的标准,开展规范的教学查房,帮助年轻医生补足知识短板。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的专家来到西藏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评估,在检查完周南的科室后,专家们感叹道:“西藏竟有这样规范的教学查房!”
周南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创下了很多西藏第一例成功诊治的病例:狼疮脑病、肺泡出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噬血细胞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