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的翻译,要原文

如题所述

原文及翻译

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扩展资料:

孔子介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人,鲁国陬邑人。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八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7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拓展资料

第一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方法。第四则、第五则、第七则讲的是学习态度。第六则,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第八则讲的是教导方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还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四书五经是古代的必读书目。是中国古代文化书籍的合称。包含了古代先哲们在政治、哲学、历史、文化以及为人出事等方面的主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是官定的读本。而《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八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9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拓展资料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纂,它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

“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论语》八则”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系列”的《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中的第26课,第114到115页。

补充解释

⑴而:顺接作用,然后。

⑵亦(yì):同样、也是。

⑶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⑷自:从。

⑸知:知道,了解。

⑹而:连词,却。

⑺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通假字

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

⒉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第5个)通智,明智,智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04
1、修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已经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编辑本段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编辑本段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你。”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编辑本段勤学好问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编辑本段教学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十分谦虚,于是虚心地说:“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编辑本段虚心求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编辑本段育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一、文章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第5个)通智,明智,智慧
  4、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3、《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一谈。
  2、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十五、积累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⑩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编辑本段带点字词解释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说:同“悦”,喜悦,高兴
  善者:优点
  从:学习
  改:改正
  岁:年
  然后:这样以后
  成:成为 达:达到
  欲:想要
  以:用来
  益:好处
  三:虚指 几个
  尝:曾经
  凋:凋谢,凋零
  焉:兼词,于之(在其中)
第4个回答  2012-11-27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学习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