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效应和中国经济

什么是凯恩斯效应?中国正在按照这个效应发展经济吗?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英美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遇到经济不振时,通常都采用凯恩斯主义者所倡导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直接扩大需求入手拉动经济回升。1997年末,由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现了市场疲软,经济活动放慢的现象。从1998年初开始出现了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国内需求不足、产品滞销与企业利润减少形成恶性循环的通货紧缩状态。从1998年起,我国政府逐步实行以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配合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的反衰退经济措施,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说运用到中国经济的实践之中。�

一、凯恩斯理论已在我国近年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政府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约6600亿元,安排国债项目近万项,投资总规模逾2万亿元。在此五年间,国债投资的拉动作用占每年GDP增长的比重均逾20%。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加大对交通、电讯、能源等设施的投资,中国规避了短期经济衰退,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财政政策配套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8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这种政府直接创造需求的经济政策的优势是,可以很快地增加需求,迅速遏止经济下滑的势头。�

在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扩大国内需求政策措施拉动下,中国经济从1999年下半年起开始复苏,到2000年年初,我国经济下滑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经济有了积极变化,2000年实现了8%的GDP增长,重新进入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但是,2001年中国经济回升相对乏力,特别是受世界经济低迷的负面影响,净出口需求萎缩,在增长型经济周期的位势上与2000年持平。2002年,政府又进一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并且适当强化稳健货币政策的扩张倾向。随着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累积和世界经济形势好转,虽然通货紧缩惯性仍然存在,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02年中国GDP增长近8%而明显高于2001年。

二、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凯恩斯的扩张需求理论�

虽然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了经济增长,无论是通过直接增加需求还是通过影响人们的预期,都使总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都没有被带动起来,总需求仍然不振,物价继续走低。2002年我国物价总水平又出现明显下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全年累计比上年同期下降0.8%,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82%。因此,我国实施的基于凯恩斯理论扩大需求的政策,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通货紧缩这个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最主要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身具有局限性。纵观我国的情况,从1998年中期政府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经验可以看到,这种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办法是有局限性的,单纯依靠这种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复苏,但很难保证有效率的长期稳定增长。一是挤出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二是大部分的竞争性部门政府投资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而且政府投资规模太大,持续的时间太久,会造成全社会投资效率的下降;第三就是长期使用财政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因为债务总是要归还的,财政投资的主要范围是公共基础设施,其赢利水平比较低,回收期又很长,这就要用税收收入来偿还;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势必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因此从短期来看,财政投资的积极的效应大于消极的效应,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拖得太久,它的消极效应就会变大,甚至超过了积极效应。�

2、凯恩斯理论在我国运用的市场体制还不够成熟。由于凯恩斯主义是针对发达市场国家的市场失效提出来的,但却是在市场比较发达和比较完善的基础上运作的。而中国正处在市场化的进程之中,既不存在比较发达和完善的市场制度,也不存在严重的市场失效,而是市场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我国经济的运行中,体制和政策是不能分开也无法分开的,我们的宏观政策虽然变了,从紧缩变为扩张,但体制政策并未改变,还在继续紧缩,如金融在集中,一些部门的垄断趋势在加强,有些方面的行政控制在强化,等等,体制性收缩限制和抵消了政策性扩张的效应。�

3、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财政赤字风险较大。1998年以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直接成本就是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巨额化和长期化,国家债务负担率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迅猛上升,财政赤字占GDP比率至2002年接近国际警戒线水平3%,孕育着未来财政发展和财政平衡的潜在风险,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财政赤字风险不言而喻。可见,当前我国政府预算的债务依存度已经很大,靠财政赤字进行的投资力度不可能再有大的增加,而且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不可能长期建立在靠政府投资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4、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特殊情况。凯恩斯认为,提高居民收入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但我国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提高居民收入,消费需求还是扩大不多。因为收入差别太大,少数高收入的人该买的都买了,没有什么需求;多数低收入的人有需求但没有支付能力。从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占全国人口总数29.1%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占全国储蓄总额的80.1%,而占全国总人口70.9%的农村居民,其储蓄仅占全国储蓄总额的19.9%。占全国总人口70.9%的农村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只有全国居民消费额的三分之一强。在城市居民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层和占人口20%高收入层的差别也很大。就家庭年收入而言,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倍。

5、从实践操作方面看,凯恩斯主义的这套需求管理的政策也存在一系列限制条件,大大影响政策效果。一是经济态势判断方面的困难。当经济较多地偏离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时,要判断这种偏离是长期性偏离,还是暂时性偏离。如果是长期性偏离,就应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如果是暂时性偏离就无须用政策调节,可让经济自动恢复应有的水平,这时如采用干预经济的政策,就会使经济本来能达到产出水平的节奏打乱,使经济发生更大的波动。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就是说,从经济态势的判断到作出政策的决策,再到正式实施,并最终见效,时间上有一个过程。例如要实行减税政策,从税种选择、幅度大小、决策机构论证及立法机构的讨论、批准都要一段时间,很可能要采取的政策还未通过,经济形势已有了变化,这就会给实行政策带来困难。三是对实施程度的测算。比方说实行增加政府购买的扩张性政策,就要测算究竟要增加多少购买,增加多了动作过猛,对私人支出"挤出"太多;增加少了又无济于事,这种准确的测算依赖于全面的信息收集和正确的判断和计算,而这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四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形势会千变万化,还因为公众对政府政策有预期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动作,这都会影响政府政策的有效程度。�

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一般只被作为应急政策。从长期来看,促进经济发展仅仅采取凯恩斯式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在增加需求入手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一切手段使"供给方面"的潜力发挥出来,由此形成扩张与需求增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把经济推出通货紧缩的漩涡。而事实上,鼓励和扩大供给的政策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效应。如党的十五大以来,鼓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已有效激发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社会的有效投资和需求,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副效应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成效尤其突出的如浙江、江苏苏南和珠江三角洲,GDP增长连年超过两位数,社会投资迅速回升,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就业情况良好,成为全国经济持续看好的龙头。�

三、关于减税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中的运用探讨�

减税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疲软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笔者认为,减税在我国并没有多大的余地。因为减税主要是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就我国而言,个人所得税只是一个新兴的税种。当然,不是不可以实行减税,问题是,减税究竟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多大的刺激作用?我认为,实施减个人所得税税不会有什么刺激作用,主要理由有两条:(1)个人所得税无论从绝对规模或者相对规模来看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小,不象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要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50%左右,减税会对国民消费产生重大影响。(2)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结构来看,应当说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大多是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低收入的人群来得低,换言之,征收个人所得税不会对中等收入以上人群的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样,如果对这部分人群实行减税,只会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储蓄,而不会明显增加他们的消费。相反,如果对这部分人群增加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钱补贴给低收入者,则会增加国民经济的消费水平。�

对企业的减税,照例是能够减少漏出,增加注入的,但是,我国原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不佳,上缴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即无多少税可减。对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虽然仍然承担着上缴国家税收的重要任务,减税一方面会对国家预算产生重大的冲击,缺乏可行性;另一方面,政府对这些企业开辟了别的筹资渠道,比如,国有企业上市筹资,银行债转股,继续给予贷款支持等。从资金量上看,这些措施要比减税大得多,有效得多。对非国有企业的税收是否也可以减税呢?当然可以。但是要研究减税的效应。非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基本归私人所有。减税的结果会增加投资者的个人钱包中的钱。但如同对个人所得税减税一样,减税不会对投资者的当前消费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直接效应是增加储蓄。是否会对他们的投资行为产生刺激作用呢?减税必然会提高税后的投资利润率,对投资会起到刺激作用,但决定投资的因素很多,因为投资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作出的,投资者决定投资与否,主要是对将来的经济前景作出预期,而不是看眼前的税收负担。眼前的税收负担再轻,投资者仍然要对投资项目的经济寿命期的预期利润率作出估算,如果经济前景不明,他们不会贸然投资。同样,对企业的减税也不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即对付通货紧缩的一种临时措施。如果企业普遍认为如此,则对企业的投资会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四、进一步完善凯恩斯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

细读2003å¹´3月全国人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新一届政府仍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也就是再发行1400亿元长期国债。从当前我国经济的现状来看,在一定时期内继续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但需要对有关政策进行完善和调整。�

事实上,2002年我国财政政策在坚持扩张取向的前提下正逐步完善,不仅进一步强化国债投资质量管理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用国债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补充社会保障基金,而且调整政策手段组合,继续增加出口退税,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实行税收减免,全面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无论在总量扩展方面还是在结构调整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下一阶段,要使凯恩斯理论继续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在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方法上加以改进。在我国现行条件下,财政支出的总体效应是值得肯定的,需要研究的是结构性效应。也就是说,在资金运用方面,要改变财政资金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实行投资方向多样化,增加教育、科研、共用技术开发等投资的比重。在资金运用方法方面,要避免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考虑缩小政府对公共设施的直接投资规模,尽量采用贴息、参股、项目融资等方法,争取民间投资的更多参与,扩大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同时,要改进公共投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第二,更加明确地采取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是一种短期调控,货币政策目标总是根据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的。但在1997年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以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没有作出明确地调整;而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储蓄准备金和超额储蓄准备金利率过高、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运用不足,也不利于货币供给的扩张。与此同时,银行改革滞后,也使它们放贷取利的压力和动力不足。因此,货币政策及其实施方面的这类缺陷需要及时加以克服,使有购买能力的总需求真正得到扩张。�

第三,采取重点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政策,增加消费需求。目前存在一系列增加居民个人收入项目,如对无房老职工的住房基金作出补偿、偿还政府对老职工劳动保障的隐性负债、补足欠发的职工的工资、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薪金等。因此,在实行这方面的政策时,必须按照低收入阶层优先的原则在实施时序上作出妥善的安排,有先有后地加以解决。�

  当然,在进一步完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必须实行"向供给方面倾斜"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使富有活力、蓬勃成长的企业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发动机。笔者认为,在保证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降低边际税率的办法来刺激供给,因为经济主体进行活动的最终诱因是获得报酬或利润,他们最关心的是除去各种纳税和由于政府干预所造成的费用以后的报酬或净利润,因此边际税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降低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鼓励投资,提高资本存量。三是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总量的大小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还有可能按相反方向变化。拉弗曲线就能说明这一道理,所以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以往我国宏观经济中缺少内在的灵活机动的调节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在一定的限度内要求相应地建立一套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在这方面,西方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形成“滞胀”的局面部分原因就是政府长期推行以膨胀经济为主的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很有必要分析研究西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探求和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地健康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7
凯恩斯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它描写价格变化对整个商品需求的影响,即价格水平P下降-实际货币供应(M/P)增加-利率r下降-支出(投资)I增加-产出Y增加。   在IS-LM模型中价格不是整个经济商品需求的决定量,因此价格变化对于商品需求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价格变化对金融市场有影响。出于金融市场平衡的条件{{}}(M/P是实际货币供应,L是整个经济对于货币的需求)价格提高会导致实际货币数量缩小。这导致在金融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提高。由此经济参加人愿意出售证券。在证券交易所上产生供应多余,这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和利率提高。   利率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货物需求有决定性作用,它导致私人净投资的降低。这导致对于货物需求的降低,因为商品供应相对商品需求反应,整个经济中的平衡收入的降低。 凯恩斯理论政策的核心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在财政政策方面,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主张减税、增加财政支出,以扩大投资和消费;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主张增税、减少财政支出,以减少投资和消费。在货币政策方面,在萧条时期主 张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在高涨时期主张减少货币供应量 ,提 高利息率以限制投资。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提出了“赤字财政政策”就是指政府增加的支出只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并使个人收入增加,即使经常出现财政赤字也无关紧要。他主张通过变动政府支出和收入,调节经济。 个人认为、因为我国政体性质特殊、而凯恩斯效应主要适用于资本主义证劵市场、所以不能说中国的经济完全按照凯恩斯效应发展、在我国经济界有多位专家曾达成共识:我们的经济应是凯恩斯效应与非凯恩斯效应共同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两种效应协调发展研究较多的文献有:李永友《财政政策的凯恩斯效应与非凯恩斯效应》;张明喜、高倚云《我国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理论探讨与检验》等等、你有空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