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李白的评价

百度的那些不要,要其它的!

名人对李白的评价有:

1、清代陈沆对李白的评价:诗有必笺而后明者,嗣宗《咏怀》、子昂《感遇》是也。有必选之而始善者,太自《古风》是也。夫才役乎情者,其色耀而不淫,气帅乎志者,其声肆而不荡。不浮,故感得深焉。

不荡,故趣得永焉。世诵李诗,唯取迈逸,才耀则情竭,气懔则志流。指事浅而易窥,摅肊径以伤尽。致使性情之比兴,尽掩于游仙之陈词,实末学之少别裁,非独武库之有利钝也。 

2、明代胡震亨对李白的评价: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不参按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水旨。

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今人但谓李白天才,不知其留意乐府,自有如许功力在,非草草任笔性悬合者,不可不为拈出。

3、元代傅若金对李白的评价: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

4、北宋苏轼对李白的评价: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5、明代徐增对李白的评价: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8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他初出蜀时写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豁然开朗的开阔处着笔,写出了一个初上征途的青年富于展望的情怀。而晚年遇赦获释后所写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则是从江流迅疾的速度着手,抒发了轻快活脱的心情。李白把汉魏以来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生活实感结合起来,娴熟地掌握了传统文化积淀的意蕴,在妙手偶得之间留下了令人咀嚼的隽永韵味。例如《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中的“浮云”、“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缘情布景而不留凿痕。又如“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首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和时辰,又用“云”和“雁”的意象喻指离别和远行。此外如“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游南阳清泠泉》)等等,也无不在传统意象和生活实感的统一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有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爱情要求,如《夜坐吟》: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釭青凝照悲啼。金釭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也有人物交往中的天真情态,如《越女词》其三: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他的纯真的友情,常常能摆脱等级意识的污染。如《赠汪伦》、《哭宣城善酿纪叟》等诗,所写的都是普通百姓。李白晚年所作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更集中表现了这一点: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飡。
这位在权贵面前傲岸不羁的诗人,在一个普通的农妇面前却感动得难以进食。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总之,李白是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他的诗歌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成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初唐以来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正如李阳冰所说:“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草堂集序》)李白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主要即在于此。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2-28
余光中:寻李白余光中: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追寻古典的精灵:读余光中《寻李白》 中国诗人历来有写咏史诗的传统,面对历史上的名人或江山形胜而发思古幽情似乎是中国诗人的一个偏好。因此,在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几乎没有没写过咏史 诗的,也留下了大量佳句名篇。这一传统在现代诗中并没有断绝,不仅没有断绝,而且在一些优秀的诗人笔下得到了发扬光大。其中,余光中无疑是一个合格的代 表。 他的这首《寻李白》就应该属于咏史诗的范畴。余光中将有关李白的历史记载和野史传说,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化成自己的诗句, 诗中有述有论有抒情有感慨,四者结合得浑然无迹。但这首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余光中是以李白的诗歌风格在写李白,如果我们忽略诗歌语言上的古今差异,仅就 其内在神韵看,这简直就是李太白作品的白话版。 余光中写李白的诗一共有三首,除了这首《寻李白》,他还有《戏李白》、《念李 白》。题材虽一,但特色各异,从中可见余光中对李白其人其诗的仰慕。而余本人的作品亦因此而大有李太白之风。本诗以李白失踪开篇,以李白乘风归去终,因 此,寻李白便成为全诗的主调。在淋漓尽致的倾诉中,让读者充分领略了作为诗人的李白的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胸怀、洒落的心神,让人千载之下,如 获见之。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负、李白的奇异、李白的痛饮、李白的失意、李白的永恒的价值,都在这短短几十行诗中表现了出来。余光中的奇思妙 想还表现在,他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写,一方面是诗人李白的世界,一方面是千年之后余光中心中的世界,二者圆融幻化,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任想像自由驰骋, 任意挥洒,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多层次的美。避免了平面化、简单化的弊病。 余光中的作品中也有幽美缠绵的爱情诗,也有低回婉转的 爱国诗章,但纵观他的诗歌创作,还是以豪放取胜,这首《寻李白》可为代表。开篇如天外飞仙,突兀而至,神奇而美妙。接着,以一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语言密 度,顺流而下,又曲折往复,构成诗的主体,结尾则飘然远引,余音绕梁,让人一唱三叹。特别是中间部分,既自由抒展,又回旋跌宕,其艺术表现手法已达炉火纯 青之境。 余光中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都很强的诗人,他的咏史诗大多在省察传统,但这种省察是带着深厚的现代意识的,这使他的 诗,咏史而不泥史,怀古而不复古,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的结合。他曾在《莲的联想·后记》中说:“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 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当作解读《寻李白》的一把钥匙。 45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2-28
杜甫“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