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介绍敦煌壁画的导游词

如题所述

各位朋友:

你们好。现在我带大家去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离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我用这段时间,就莫高窟先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对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学说,弘扬民族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要把这些壁画哪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个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正如一位学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说:“看了离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项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菲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由于敦煌自汉魏以来,是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聚集杂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东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养佛和菩萨;来往于丝绸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侣等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进入天国的投资。于是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不断涌现。

大家看前边有绿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上下延续千年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在我国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7
我也在找呢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东面是三危山,山石质地坚硬;西侧相距一千米便是由沙漠形成的鸣沙山,山势平缓,常常有流沙。
公元366年,僧人乐(yuè)尊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此后1600多年间,规模宏大的石窟群逐步形成。目前,莫高窟已经发现洞窟735个、壁画4万5千平方米,塑像2000多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
然而,就是这个拥有“墙壁上的博物馆”美誉的莫高窟,却为后人留下了众多保护难题。
风沙,几乎是和莫高窟与生俱来的灾害。
莫高窟断崖顶部的戈壁上,分布着无数沙丘;紧接着戈壁便是绵延四五十公里、高十数米的鸣沙山。处在沙漠之中的莫高窟,自开凿以来,就倍受风沙侵害。古人屡屡望沙兴叹,发出:“佛像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的无奈感慨。
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流沙问题才受到了重视,却由于财力有限,沙害仍然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上世纪60年代的观测发现,鸣沙山的年平均风速大约是每秒4米,以春秋两季的西风、西北风、西南风为最多。
为了治理流沙,敦煌文物保护部门进行过很多尝试.此后,敦煌研究院尝试着在沙丘上小面积地种植野花椒等耐旱植物,用来固定流沙;并陆续为大部分洞窟安装了门窗,借以阻挡风沙进入洞窟;在洞窟前的地面上,也铺设了水泥砖,长年派专人清扫。
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后不久,便有消息说:鸣沙山正在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莫高窟进逼,不久的将来,莫高窟将被鸣沙山吞噬。
2002年,甘肃测绘局正式介入莫高窟治沙工作,在鸣沙山周围布设了24个永久性测量标志,一年之内对它们进行了两次观测,以这些标志点是否移动来判断鸣沙山的运动情况。,鸣沙山的运动,离不开风的影响。经过数年监测,专家们终于掌握了鸣沙山各种风向的特点。
莫高窟处在大漠腹地,沙子主要来源于石窟西侧的鸣沙山。在莫高窟的八面来风中,主要有偏南风、偏西风和偏东风三组风向。当万里长风吹过浩瀚的沙海,沙的起伏留下了风的形状。
监测发现,每秒5米以下的风速,是不会携带沙粒的;而每秒5米到8米的风却会激起沙的涟漪;只有风速达到每秒8米以上时,才会对沙物质具有运载能力。
尽管依据测绘专家的监测,沙漠研究人员对鸣沙山的运动状态给予了准确的判断分析,得出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论:莫高窟不可能被鸣沙山湮没。
80年代以后,敦煌研究院使用密度高、耐高温严寒和太阳辐射、抗风耐磨的特殊尼龙制品,设立了南侧长800米、北侧长1024米、夹角为83度、网高1.8米的A字型尼龙网栅栏,顶尖直指鸣沙山。
由于莫高窟的绝大多数壁画和彩塑,都集中在长约一千多米的南窟区,因此这个A字型防沙网的夹角、边长与高度,都经过精密计算、设计,恰好将南窟区保护在自己的怀抱里。
“A”字型尼龙网栅栏既在主风向,也就是偏西风风向上阻挡流沙,又可以在偏南风和偏东风风向上发挥输导流沙的作用。
据测算,A字型防沙网每年阻挡流沙的75%左右。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也实施了生物固沙方案。
实验表明,在戈壁滩上,一棵红柳一年能够拦截15立方米流沙。
由于莫高窟处于极度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敦煌研究院在鸣沙山脚下,防沙网的西侧,依靠从美国引进的滴灌技术,设立了由5种沙生植物组成的防风固沙灌木林带。
监测发现,只有风速大于每秒11米时,鸣沙山才会出现巨大沙源的搬运;不仅鸣沙山,来自A字型防沙网西面戈壁段的就地起沙,也会危害莫高窟。
因此,敦煌研究院在戈壁地段就地取材,进行碎石压沙。这样既可以覆盖沙源,固定沙面,又可以减小地面粗糙程度,使戈壁区不利于沙子堆积。
至此,敦煌研究院逐步建立起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治沙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已逐渐降低,窟区积沙比原来减少了90%,每年从窟区清扫的积沙,也由上世纪的3000甚至4000立方米,降低到了现在的300立方米左右。
监测鸣沙山、防风固沙……这些守护莫高窟的一系列措施有条不紊地陆续施行着。
然而,2007年10月甘肃省测绘局对鸣沙山的监测数据显示,与2002年的监测结果相比,5年的时间里,这条沙脊线自西南朝东北方向平均移动了5.8米。鸣沙山还在时刻威胁着莫高窟,治沙形势依然严峻。
治理鸣沙山的同时,防治壁画病害、修复壁画,也是保护莫高窟刻不容缓的课题。
2003年10月,敦煌研究院与曾经多次合作的甘肃省测绘局再度联手,对莫高窟进行了洞窟空间、状态以及壁画位置、面积与病害的准确测量,为这些壁画建立起完整可靠的档案,以此了解它们的动态变化和病害分布情况。
同时,甘肃省测绘局还使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测绘了莫高窟崖体以及周边地区,为敦煌研究院治理壁画病害,提供详尽的环境信息。
甘肃省测绘局2003年进行的这次测绘,不仅提供了壁画及其病害的详细信息,也为莫高窟周边近三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制作了大比例尺的地形图,获取了莫高窟崖面高精度的三维基础数据,建立了崖面翔实系统的档案库,使敦煌研究院更好地治理壁画病害以及自然灾害对崖体的侵袭有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事实上,治理壁画病害,在建国后的敦煌研究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其中,最令专家们困惑的是:寻找壁画病害的病根。
从公元386年到今天,莫高窟一直遭受着风蚀、风化、沙尘、地震、雨水冲刷,应该说,壁画病害的首要病根是时间。
而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建造在松散的砂砾岩山体上,也给壁画病害埋下了隐患。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通过洞窟环境监测、壁画颜色监测又发现,壁画病害的另一个主要病因在于水和盐。
尽管莫高窟的降水极少,但是在沙漠岩层中却存在着一个复杂而微小的水系。莫高窟独特的硬水,顺着极窄的缝隙,无孔不入地渗透,把岩层中可溶性成分溶解后,四处搬运。当岩层和墙壁之间、甚至墙壁内进入了水,便反复发生着盐的溶解、结晶、聚集,长此以往就会破坏壁画的结构,导致壁画出现起甲、空鼓等诸多病害。
而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洞窟,带来的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游客们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无意中加剧了壁画的病害。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先后有近400万游客来这里参观过。预计未来5到10年内,到莫高窟旅游的人数,每年将增加到60万人次甚至更多。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也逐步实施干预,将开放的60个洞窟划分为12条参观路线,对每天的游客实行分流。
预防壁画病害的加重需要循序渐进,而修复壁画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壁画修复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一系列修复工作不仅是最精细的手术,也是最高超的艺术。清除粉尘;注射乳胶;排出空气;滚压表面。一个手误眼错便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多年来,共有3000多平方米濒危壁画和百余尊彩塑,在这里起死回生。
修复壁画,手感的培养极为重要。培养手感,一般需要5到10年的实地操作经验,而一个助手起码5年之后,才能开始壁画的简单修复。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拥有国内人数最多、技术最精的7支壁画修复队伍。
莫高窟正在为中国,也为世界的文物保护积累着经验——新疆的克孜尔石窟、西藏的布达拉宫乃至阿里的古格王国遗址,都在陆续借鉴莫高窟的壁画修复经验。
除了紧锣密鼓地修复壁画以外,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保护中使用了数字技术。2005年至今,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了40个洞窟的三维动画实景漫游。
洞窟实景漫游,不但能避免彩塑、壁画受到人为的潜在危害,也能为这个艺术宝库保留一份精美的电子档案。
莫高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今天,古代文明遗存正在与现代文明迎面相撞,人们已经失去了太多来自祖先的记忆。治理鸣沙山,使莫高窟在沙海中求得永生,仍然任重道远;而莫高窟壁画的修复保护,更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输不起的一次文明大拯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