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美是什么?

如题所述

文学之美是从美学角度对文学的欣赏。

文学之美以文学艺术作为对象,从审美关系出发,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

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是凭借听觉感受它的美,雕塑是凭借视觉感受美,当然感受不同艺术的美同样需要经过各种艺术欣赏的思维训练。

之所以说文学的特殊,是因为文学的虚构与想象的特征。文学作品是一个目的性的活动欣赏而存在,受到价值的衡量。为了“欣赏”而创作,就是要求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美感。

文学之美代表人物:

1、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常以“美人香草”自况,抒发其高洁情操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被贺知章称为“诗仙”。

其诗内容广泛,各体皆工,尤擅绝句与乐府诗,风格雄浑豪放,亦有清新俊逸的一面,对后世影响巨大。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

3、苏轼

苏轼是北宋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通晓儒、释、道三家,是诗、书、文、画的集大成者。

其诗词壮阔豪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多有开拓创新,为豪放派的开创者,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念奴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1-08
文学之美

作者:DNA12344

文学之美,有优美、壮美、凄美。
优美者令人陶醉,如古人之孟浩然、王维,今之徐志摩、冰心。读其文字,如行山阴道上,如游西子湖中,恍惚徜徉,心旷神怡。
壮美者令人激昂,如古人之辛弃疾、陆游,今之郭沫若、殷夫。读其文字,如闻金弋铁马,如见惊涛骇浪,会情不自禁地心跳加速,热血奔涌,拍案而起,顾盼自雄。
三美之中,最能打动人的是凄美。她是暮春的残花、深秋的败叶,她是离群的孤雁、末路的行者。她没有优美者的国色天香,也没有壮美者的黄钟大吕。她是那样的柔弱、伤感,却又是那么善于牵动敏感者的心弦。她是一把哀怨的二胡,她是一抹似血的残阳,她是一柄班驳的断剑。她是李商隐诗中的蜡炬、春蚕,她是马致远曲中的瘦马、枯藤,她是曹雪芹笔下的千红、万艳,她是李叔同歌中的古道、长亭。优美令人陶醉片刻,壮美令人奋发一时,唯有这看似卑弱的凄美,会让人一次又一次地为之心颤、为之伤神……
何止是文学呢?蒙古人的长调、华彦钧的二泉,凡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的作品,大概都带着点这样的色彩吧!

文学风景线上的七色彩虹——文学之美放谈

固然,文学之美可以表述为各种鲜明的主题词:思想之美,智慧之美,机趣之美,内涵之美,爱情之美,语言之美,典型之美,虚构之美,想象之美,神奇之美,魔幻之美,讽喻之美,崇高之美等等。这样的审美方式深入而细致,具体而生动,说服力不谓不强。我们从中受到许多启发和教益。然而,它是不是触及文学之美的本质,好象还有商榷的空间。

依我的看法,单刀直入的剖析,如果掌控不严免不了挂一漏万,弄不好就顾此失彼。所以,想另找一个视角,从博采众长、兼具众美来探讨文学之美——美不胜收的文学,具有综汇之美。

无论翻开那一本世界文学史,《荷马史诗》总是独占鳌头,总把他作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它的功绩在于描写因美女海伦所引发的那场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发生的英雄故事。这是文学和历史最为完美的联姻。或者说,历史的乳汁第一次赋予文学强健的体质和秀丽的容颜。所以说,文学具有历史的创化离奇之美。文学作品的最高荣誉属于史诗。

文学还有心理学的深幻莫测之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译本有七卷长,如果没有主人公因为一只小蛋糕,一块小石头、一段小乐曲、一株小山楂,甚至一点点小气味所引发的过去时光的活生生的回忆,没有绵长的意识流和细腻丰富的心理活动,此书的美学价值荡然无存。当然,《红与黑》中,于连看见市长夫人德瑞那时的心理活动更加广为人知,那是爱情心理和个人奋斗心理的交融。司汤达象《查达莱夫人的情人》的作者劳伦斯一样,对爱情有非同一般的研究。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为我们展示了文学富丽堂皇、恢宏博大的建筑学之美。一部《神曲》,它整齐、系统而又脉络分明的形式,它精致、细密而又环环相扣的结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地狱》、《炼狱》、《天堂》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又由三十三篇组成,加上地狱序篇共一百篇。每篇140句左右,长短大致相当,均采用三韵句——三行一段,三段相连,前段中的一句与中段前后两句押韵。美国诗人朗费罗在翻译此书时,把《神曲》比作一座宏伟的大寺院,认为用石头建造的建筑杰作与用语言建造的文学杰作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学的千姿百态,凭借想象的翅膀而美辉闪耀。科幻小说鼻祖儒勒.凡尔纳一生绝大部分时间躲在书房里写作,美洲他只去过八天,气球只乘过24分钟,虽然有一条船,但是从来没有用来航行。然而,他那支生幻妙笔,以天马行空的雄姿,谱写了《地心之旅》、《气球上的五星期》、《海底两万里》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依我们现代的眼光看,他用文学的手段开创了未来学的研究,他的预测预想,他的前瞻前卫,拓展了文学美的新天地。有人评价:“没有凡尔纳,我们很可能永远不会想象到月亮上去”。

谈到文学之美,不能离开物质基础,不能忽视经济学。这方面的典范作家,非《人间喜剧》的创作者巴尔扎克莫属。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曾经高度赞扬,从巴尔扎克作品中所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比看经济学著作还要多。这并非过誉之词,因为经济学书上的东西都是干巴巴的,枯燥无味;而文学作品中的经济学,有血肉,有人物,有贪欲,有激情驱使下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有人难以割舍的经济动物的本质特征。高老头、严贡生、夏洛克,和莫里哀笔下的〈吝啬鬼〉只是经济动物的一个系列,他们象一面哈哈镜,映照出现实生活中的千脸百孔,呈现的是一种“丑美”——从反面教育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蒙田说过:“世界由废话和语言组成”。废话,大多数是凡夫俗子的专利;而语言则是文学大师傲视于世的魔杖。这话虽然不大中听,但是,也不无道理。莎士比亚的语言丰沛无涯,繁星般的词汇灿照天下。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语言天才,在他的诗歌和小说中闪闪发光,成为后继者的楷模。海明威电报式的简洁语体,雨果宫殿般的华美绚丽……离开了语言的根须,文学这颗参天大树能枝繁叶茂?语言学的光怪陆离之美在福楼拜的作品中达到几乎完美的体现。写作《包法利夫人》他花了4年零4个月的时间,正反两面的起草稿有1800页之多。但最后定稿时,总共剩下不到500页,每一个字都是他呕心沥血的结果。他说“一句好的散文应该同一句好诗一样,是不可改动的,是同样有节奏,同样响亮的”。可以这样说,是文学大师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共同志向,营造了文学之美的珠峰。

在柏拉图《理想国》中,哲学家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社会科学的范畴里,哲学享有统领一切的荣耀。而文学之美的佳、艳、娇、惠,就在于它具有哲学的光辉灿烂之美。歌德的《浮士德》,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以三个“德”字收尾的三部名著,把它们集合在这里,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哲学品质的认识。这三本名著样式不一,但是指归相同——为我们提供了三种不一样的人生导向。《浮士德》代表着不顾任何限制地追求卓越的个人抱负。堂吉珂德揭开了人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斗争的特性,尽管梦想不可能实现,但是理想不能陨落。而恰尔德.哈罗德,则是“拜伦式英雄”的写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实,哲学灵魂或隐或显地主宰着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地决定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学之美和哲理之美是不可分离的比翼鸟。

文学所包含的百科全书式的博美,远远不止上面这些内容。因为题目中用了“七色彩虹”,所以,选择了比较容易、比较老熟、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历史学、心理学、建筑学、未来学、经济学、语言学和哲学这七门学科来阐明主题。索福克勒斯说过:“奇异得不可思议的东西无数,但比人类更奇异更不可思议的却没有”。顺此话头,我们可以说:艺术世界中奇美得无以复加的作品无数,但比古典、经典文学作品更奇美更无以复加的作品还没有。

参考资料:榆林教学资源网 云宽杂志

第2个回答  2006-01-09
文学的美

这是在圈圈圈沙龙里由周越申提出的话题:文学到底是怎样使人产生感动的。我根据当天的讨论笔记以及我的些许思考,整理成以下这段文字。必须申明的是,我既没有即使是相当粗浅的文学修养,也没有康德式的高屋建瓴的勇气去对文学之美作出纯学理的批判。我只是借此整理一下众人的智慧,引出一个话题。

讨论文学怎样使人产生感动的,首先让我们来定义文学。

当时立即有人分别提出两种定义:文学是作者的情感加语言、文学是读者的情感加语言。这里的语言指的是话语和文字。前者认为文学是作者表达自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认识的方式,其美存于自身;后者强调文学的美只有在被读者感知时才有意义,离开受众而谈美是没有意义的。

最后,双方一致认为,将文学定义为作者情感+语言+读者情感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使讨论继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同时,把作者情感和语言的结合称为文学创作,把读者情感和语言的结合称为文学欣赏。

第二阶段的讨论围绕文学美感的来源,文学的美是存在于语言中还是作者或读者的情感中。

这里有一个问题,读者所感受到的究竟是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还是其自身的生命体验。拿稼轩词作个例子,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其分解为两个层次的主题:民族屈辱和壮志难酬。那么稼轩给我们今天大多数的读者感动更深的应该是“把阑干拍遍”而不是“梦回吹角连营”。我认为,读者的感动,是其已有生命体验被文学作品唤醒而造成的。如果读者不是先有体验,就不能与作者发生共鸣。并且我认为这是读者与作者对于已成形的作品具有相等发言权的根据。

当然,我们决不能忽视文字的音乐性造成的美感。这种音乐性是不以文体为界限的,大量的诗歌、散文、戏剧甚至小说的文本,都包含了很强的音乐性。我们可以从生理的角度来认识音乐性对读者审美过程的影响。同时,我们可以适当假设,汉语的美丽形象(即使是印刷品)也会影响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

总之,我们的结论是,文学的美是多方位的,作者的感情是发源,文字是载体和辅助,读者的感情是最终的原因。

第三阶段的讨论中我们对于第二阶段的结论作出两个补充。

第一,文字只有与人发生关系时才能产生意义。概念不是文字本身的,它因读者而改变。因此可以说,读者参与概念的创造。

第二,音乐本身还是有可能被解释成一种能指,也会在不同的受众中产生有时甚至是毫不相干的效果。那么文字的音乐性就有可能同时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而不仅是作者对美感的追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1-14

作者:孙达钧
美是对己有益,
美是看着顺眼,
美是吃着有味,
美是觉得舒适,
美的也是好的。
-
人因美而追求,
人追求的不一定美,
人追求的自有美在。
-
美是一种好的感觉,
美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美是人的美,
对人有用人才觉得美。
-
好的是美的,
凡是好的都可说成是美的,
人追求好也是追求美。
人有追求,
人因美而追求,
人图穿好吃好住好用好都是在美,
想穿的美吃的美住的美玩的美。
-
好的不一定是美的,
比如吃苦受累人就觉得不美,
尽管吃苦受累对财有利,
人想时有美,
可感觉不美,
感觉上有不好在,
有多亏了自己,
美中有不美,
不美中有美。
-
美最直观,
人事事处处都觉着美丑,
眼看到美丑,
耳听到美丑,
鼻闻到美丑,
嘴可品美丑,
身体可感触美丑,
它们是好看动听好闻味美舒适,
它们是漂亮动听香的好吃自在。
-
人好追求美胜过追求好,
美有心情带感情。
美的情过于好的情,
好的是判断,
美是经验体验,
美之于人更直接,
美的反应更迅速,
美比好动作大。
-
男的理性倾向好,
女的感性倾向美。
女的对美更敏感,
女的更看重美。
-
美比好范围大,
美比好更直观,
美比好感觉多,
美比好反应大,
美比好更需要。
-
有人将完美当做作神,
神是完美,
人上美就是在近神。
宇宙有规律美有序美和谐美,
美美相通,
美的世界很广,
美的世界广阔无边。
美是信息,
美是讯息,
人的心灵向往美,
美的世界会滋养抚慰他的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1-08
用词、
谴句、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