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日常说话是说文言文吗?

如题所述

古人说的也是白话,也就是说一套写一套。

比如雍正就特别爱用白话写朱批,给封疆大吏年羹尧的朱批,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上对天地神明,尔用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明太祖朱元璋下的抗倭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水浒传里面就像有大量的口语:明明有好酒,为何不卖于俺吃,惹得洒家性起,一把火烧了你这鸟店。

扩展资料:

我们现在的中原话就和古代不一样,由于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迁,古时的中原话和现在的闽南话、客家话有相近的地方,因为这是有根据的(电视上的语言学家曾经讲过),大概在唐朝和宋朝的时候,由于战争的原因和出于政治的需要,当时的统治阶级把大量的中原人迁往南方。

就是现在福建、广东等地(当时中原人比较多),客家人是为了躲避战乱到南方的,福建的地理相对比较封闭,所以能保留下来当时的语言信息,客家人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封闭,所以说这两种语言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方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那就要看哪个时期的古代人了。要是先秦时代的古人,说话就是文言文,满口之乎者也,要是到了唐宋再到明清,会发现古人说话越来越白话了。

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以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但之后,口语逐渐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差异,而文言文却作为一种书写规范被固定下来,由此导致了文言文与口语的鸿沟。我们今天看宋元话本,看明清小说,觉得通俗易懂,实际上这种语言才是当时的人们普遍使用的口语。

文言文和口语的分离有益有弊。益处在于,正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规范维持前年不变,我们今天读孔子的著作,读秦汉文章都不会有丝毫的障碍,文化和文明才得以延续。可以想象,若是几千年前的著作按照口语来写作,由于口语的变化迅速,我们今天或许已经不知道古人在讲些什么了。况且,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口语差距巨大,就是在今天,我也听不懂粤语,看不懂粤语写成的歌词,更何况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古代呢。所以,正如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文言文的传承也对我国的文明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文言文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因为口语和书写的分离,导致普通民众长期被隔绝于知识和文化,因为若不经过长期和专门的教育,普通人不可能看懂也不可能会写晦涩的文言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阶层的固化。

第2个回答  2018-04-05
古人说话不用文言文。  
古代人说话也分为古文言和古白话的,相当于今天的口语和书面语。  
“语”和“文”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语”,指口语,说话当然只有用口语了;“文”是指用文字记录的书面语了,写文章才用文言文.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的出现,人们就把学习用中国传统书面语(文言)写作的文章的课程叫“国文”,而把学习用白话写作的记录口语的文章的课程称为“国语”。现在的“语文”这门课程中,有文言,有白话,所以称为“语文”课。  
因为口语变化太快,所以,古圣先贤用一套脱离口语的工具——文言来记录,只需要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学习就可以掌握,所以,文言是一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来传播文明的好工具,在清朝末年还一直在沿用,是官府政府和当时读书人的特质。
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书面语。只不过前者建立在先秦汉语口语的基础上,而后者则建立在近代汉语口语的基础上。  
1、先秦时文言和口语基本一致。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  
2、唐代出现白话文宋代文言彻底脱节。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  
3、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第3个回答  2016-05-07
  古人说话不用文言文。
  古代人说话也分为古文言和古白话的,相当于今天的口语和书面语。
  “语”和“文”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语”,指口语,说话当然只有用口语了;“文”是指用文字记录的书面语了,写文章才用文言文.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的出现,人们就把学习用中国传统书面语(文言)写作的文章的课程叫“国文”,而把学习用白话写作的记录口语的文章的课程称为“国语”。现在的“语文”这门课程中,有文言,有白话,所以称为“语文”课。
  因为口语变化太快,所以,古圣先贤用一套脱离口语的工具——文言来记录,只需要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学习就可以掌握,所以,文言是一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来传播文明的好工具,在清朝末年还一直在沿用,是官府政府和当时读书人的特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4-26
  古代人日常说话不是说“文言文”。
  在“文言文”这个词组中,“文言”是定语,“文”是中心词。这就决定了它是“文”而不是“语”。所谓文言文,就是指用文言语体写成的文章。同理,白话文是以宋元时期口语为基础形成的白话书面语体写成的文章,它们都不是口语,不能用于人们日常说话。
  从文言产生发展过程看,先秦时期人们的口头说话更接近文言,因为文言是以那时的口语为基础的。由于那时的书写材料极其落后,乃至于文字多是刻出来的,所以,汉字一经被用作“文”,就力求精炼,如甲骨文,甚至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一件事情,文字语言这就开始与口语相区别了。不过,因文字语言来自当时的社会口语,只要识字,都容易读懂。反过来说,那时的人日常说话与文言接近。
  由于社会口语发展变化是每时每刻渐进的,人们日常说话都是以本人所处的时代、地域相关,并不需要用文言来规范。所以,各个时期的“古代人”都说的是自己那个时期、那个地方的话。
  既然文言与口语如此相脱离,那为什么人们还要去学习研究文言?除了“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读懂文言文”这个基本道理外,更重要的是,文言实际上是沟通古今的语言桥梁。如果将英语说成是当今“横向交流”的工具,那文言也就是古、今、后人“纵向交流”的“公语”。中国古代有所谓“二十四史”,都是文言文,今天的人掌握了文言,就能学习历史。严格说来,清朝以后没有修史。如果修史的话,用现代文行不行?恐怕若干年以后的后人看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