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位你喜欢的美术家及作品,不少于800字

如题所述

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西班牙艺术家。其艺术富有创造性,作品数量惊人,风格技巧多样化(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及其他)。1937年为抗议德国纳粹空军滥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故都格尔尼卡,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他画的《和平鸽》被1949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用作会徽。毕加索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马拉加一个教师家庭,15岁随父母迁居巴塞罗那。在巴塞罗那,他曾进入当地美术学校学习,其间一度赴马德里求学,但不久便返回巴塞罗那。他的作品因其不同特色可以分成不同的创作时期。1900~1903年,是毕加索创作的蓝色时期,这一时期,他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蓝色调表现充满着孤寂、荒凉和悲怆的情绪,画中的人物多半是贫困者、残疾人、病人、老人和孤独者。1903~1905年,粉红色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柔和的淡黄褐色或粉红色,对象大都是演员、江湖艺人、丑角等。1904年,他来到巴黎定居下来,艺术日趋成熟。1907年以后,他的创作风格进入立体主义时期,这一年,他创作了《亚威农少女》,大胆地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挑战,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在一个画面上(主要在右边两个妇女的造型上)表现正面、侧面和斜切面,追求一种结构的美。这幅画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开端。1908~1909年,是分解的立体主义阶段;1911~1914年,是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所谓分解的立体主义就是在不破坏绘画平面性、不模仿客观物象表面的情况下,同时描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就像我们从不同的视点去看一个物象一样,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能界定量感与其间关系的绘画语言。分解的立体主义排斥装饰性的阿拉伯图案和明亮的色彩。但是,在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色彩重新被重视,出现灰色,黄绿色和淡黄色之间的色调,实物(如藤椅座位的一部分或报纸的标题)被引进画面,并采用拼贴法,如《静物和藤椅》等。1915年以后,毕加索的作品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势。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他又对超现实主义感兴趣,这时期,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极端扭曲和不安的。30年代初期,他创作了不少《宫女》作品,基本都是裸体女人像,色彩强烈,他还画了不少有关斗牛的画。西班牙内战时期,他站在共和国一边,创作了壁画《格尔尼卡》,这幅画以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1944年,参加法国共产党。战后,创作了描写法西斯集中营内饿殍的大幅油画《尸骨存放所》,表达了对法西斯兽行和黑暗势力的愤怒谴责。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反映美国侵略朝鲜事件的油画《朝鲜的屠杀》等作品。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在法国小城穆然去世,享年92岁。他一生共创作各类美术作品五万多件。他的私人收藏品,包括他本人和朋友的作品,都捐赠给法国政府,法国政府在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供人参观。

毕加索及立体派画派

通过运动与交换、拆分与重组,建立新的空间概念,立体派开创了人类观察世界的一种新方法。这派产生于1908年,繁荣在20年代,直到50年代仍有市场。立体派的创始人是移居法国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881—1973)和法国画家布拉克(1882—1963)。毕加索在1907年创作了第一幅立体派绘画《亚威农少女》,呈几何形分割的扁平人体丑陋而野蛮但不失和谐和统一。1908年,布拉克展示了他用小方块画的27幅作品。评论家说他的作品使“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形和方块块”。立体派由此成为此类绘画的名称。立体派绘画的视点不止一个。画面上表现了一个物体在各个时间里被人们所看到的不同视图。立体派的第一阶段是分析的立体派时期,其特点是将画的对象分解成方形、三角和圆形等平面几何形体,色彩较简单,多用灰绿色、灰褐色。代表作有毕加索的《弹曼多林的少女》(1910)、《卡恩韦勒像》(1910)和布拉克的《葡萄牙人》(1911)、《列斯塔格的房子》(1908)等。第二阶段是综合的立体派时期,1912年毕加索开始在油画上贴报纸块,开拓了以实物代替“真实地表现”的艺术表现新观念。其代表作有《静物与藤椅》(1911~1912)、《乐器》(1914)。布拉克的代表作是《单簧管》(1913)、《巴赫的阿丽亚》。现代雕塑史上的真正转折点是毕加索。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他的雕塑作品始终保持了人的感情和对人的思考。《女人头像》(1909~1910)已经具有立体派雕塑的特点;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苦艾酒杯》(1914)是他最早的集合艺术的尝试;《铁丝的构成》(1930)利用铁丝的组合与结合,造成透明的三度关系,扩充了立体主义的观念;最动人的石膏翻青铜作品《牧羊人》(1944)是对基督的隐喻;50年代的《狒狒和小狒狒》以玩具汽车作狒狒追答

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