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镇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百合圩位于县城东部30公里处,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是横县四大圩场之一,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圩场最早建立在石栏头(今圩场东面),后搬迁至圩地村(今圩场),因这里鳌山书院的学子博学多能,且四方商人又汇合于此的缘故,取名“博合”,土语“博”字与“百”字读音相近,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之为百合圩。
1848年4月(清朝),天地会首领苏三(灵山石塘苏村人、苏三娘的丈夫)张家祥、谢江殿等人,率领会众占领(灵山)石塘、佛子一带的村庄,并发展到横县百合圩一带,在百合圩设立广义堂,聚众与官府对抗。苏三的队伍打出“劫富济贫、杀官放囚”的口号,向富户勒索钱粮(名曰“打单”),筹措经费。这一年,苏三率领会众经浦北寨圩、石塘、佛子、武利、旧州、陆屋、那彭,过钦州进入十万大山。  这时期,旧州(灵山)的李士葵率众加入。
1849年8月,苏三率领会众回到横县百合圩。官府从南宁派兵来剿,结果大败而回。
1850年3月,苏三在前往百合圩广义堂途中被(灵山)石塘练勇伏击刺杀。
民国10年(1921年)9月23日,孙中山由梧州乘轮西上,道经横县,泊大南门码头。下午8时,县知事施献钧及绅士陈寿民等人下轮觐见,孙中山询问地方民间疾苦甚详。同年,在县属百合建基督教堂1座。
民国22年(1933年)横县志部分关于商业的记载,以百合为中心,其次为县城,再次为南乡,全县商店214间,资本总额22893元(横县当年每担稻谷集市成交价5.64元,相当于4259担谷的价值)。
百合圩周围大村密集,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而且是灵山县石塘、浦北乐民一带通往郁江的门户,进出口物资在这里集散,历来生意兴隆,民国时期,横县东区区公所设于此。圩场上分行业划地段摆卖,计有北海行、米市、打铁街、猪儿行、万利行等数十个行,另有中兴、合安等当铺5间,广生堂、益寿堂等药材店6间,黄烟铺8间,饭店20多家。
建国后,新建一栋百货大楼,扩建两个大圩亭和2850平方米的街道,各机关、工厂、学校也建了一幢幢新楼房,镇办企业服装厂、木衣夹厂年产值达18万元,每逢圩日,赶圩人数达2-3万人,供销社每圩营业额平均达25000元,居全县各圩镇之首。
民国时期,横县划分为中、东、南、西、 北五个区,东区即今百合镇所在地,下辖百合、克安等7个乡。
1949年12月5日粤桂边纵队第四支队横县独立营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追击国民党政府军一二五军等残部至百合小炉岭一带,全歼逃敌,生俘一二五军军长陈开荣及其部下8000余人,还缴获一大批武器。
1951年10月间,横县人民政府在二区(今百合、马山)的苏逢等21个行政村进行第二批土改试点。
1952年6月横县划分为11个区和镇龙特区,第二区和第三区为今百合镇所在地,下辖19个乡。
1958年2月横县撤区并乡(等同于乡镇一级),设百合乡,同年8月改人民公社。
1961年横县划区设乡,全县划分为7个区,百合区为今百合镇所在地,下辖百合、马山等6个乡和一个镇。
1962年9月,百合区下辖15个公社。
1979年12月20日, 百合公社列为自治区商品粮食生产基地。
1983年,县属百合镇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村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1984年10月,政社分开,建立百合镇人民政府。
1985年6月,百合基督教堂恢复活动,有教徒217人。
1997年,面积186平方千米,人口9.1万人,辖百联、马平、江口、洪炉、平阳、坡塘、山江、圩背、陆屋、大炉、罗凤、高衩、武留、黄村、芦塘、上茶、妙门、永新、河塘、南岸、平福、新圩、芳岭、庙庄、六答、田共、绿岭、百合28个村(居)委会。
1999年全镇村村通汽车、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
2003年末总人口94852人,辖28个村(居)委会、1个航运公司。
百合镇有百合、罗凤、铺街、新圩四个集贸市场,其中铺街早晚成圩,其他三日一圩。
2014年全镇辖乡镇一甲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合作卫生所30个,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30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