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是不是失电子,那么是被还原还是被氧化

如题所述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剂有氧化性,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有还原性,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 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有变化的一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三大基本反应之一(另外两个为(路易斯)酸碱反应与自由基反应) 。自然界中的燃烧,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电池,金属冶炼,火箭发射等等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息息相关。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理论发展:18世纪末,化学家在总结许多物质与氧的反应后,发现这类反应具有一些相似特征,提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氧化合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从含氧化合物中夺取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许多反应与经典定义上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类似特征,19世纪发展化合价的概念后,化合价升高的一类反应并入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一类反应并入还原反应。20世纪初,成键的电子理论被建立,于是又将失电子的半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1948年,在价键理论和电负性的基础上,氧化数的概念被提出,1970年IUPAC对氧化数作出严格定义,氧化还原反应也得到了正式的定义: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有变化的一类反应称作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历程: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钠与氯气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根据氧化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两个半反应:氧化数升高的半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氧化数降低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它们共同组成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还原剂,生成氧化产物;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生成还原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但弱于氧化剂;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但弱于还原剂。用通式表示即为:

氧化-还原平衡: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是可逆的,因此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着氧化-还原平衡。设氧化还原反应的通式为:

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以下一般规律:[9] 

强弱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转化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归中反应时,元素的氧化数只接近而不交叉,最多达到同种价态 。

优先律:对于同一氧化剂,当存在多种还原剂时,通常先和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反应。

守恒律: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

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用于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 。

标出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氧化数。

画出如右图所示的线,其中一条由氧化剂中氧化数降低的元素指向还原产物中的相应元素,另一条线由还原剂中氧化数升高的元素指向氧化产物中的相应元素。

标出“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格式为“得/失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数×单位原子得失的电子数"。

单线桥法:用于表明反应前后不同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 。

标出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氧化数。

用一条如右图所示的线连接方程式左边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箭头由失电子的还原剂指向得电子的氧化剂

标出电子转移的数量,格式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数×单位原子转移的电子数"。

氧化-还原半反应式:

为了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得失相联系起来,并简化研究,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于是所有氧化还原反应便可以表述为两个半反应的加和。例如有半反应:

将所有半反应根据统一规定来改写,便成为氧化-还原半反应式,其书写有以下要求:

反应式的左边总是氧化型物质(元素的氧化数高的物质),右边总是还原型物质(元素的氧化数低的物质)。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数在反应式左边写出,用+/e-表示;

半反应式必须配平;

在溶液中,物质须写成在此溶剂中的主要存在形态,例如水中,强酸需要写成酸根的形式;

反应式中有且仅有一种元素的氧化数可以发生改变。

半反应式从左到右,是氧化剂得到电子,生成其共轭还原剂的过程,即还原反应;从右到左,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生成其共轭氧化剂的过程,即氧化反应。半反应中的氧化型物质与还原型物质互称共轭氧化剂/还原剂,这种反应关系则被称为氧化还原共轭关系[5]  ã€‚通常可以使用氧化还原反应电对来表示一组共轭的氧化还原剂,例如MnO4-/Mn2+,其左边为氧化型物质,右边为还原型物质。

半反应式中,氧化数未发生改变的元素被称作非氧化还原组分,酸碱组分、沉淀剂、络合剂等一般都属于这一范畴。

配平方法: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方法都是根据电子的得失或氧化数的升降来计算的。

得失电子守恒法:

配平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得失电子数守恒。

方法和步骤:

标出发生变化的元素的氧化数,并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向。

在配平时,需要确定先写方程式那边物质的计量数。有时先写出方程式左边反应物的计量数,有时先写出方程式右边生成物的计量数。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先配平反应物的计量数;

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 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

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既可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也可先配平反应物的计量数。

列出氧化数升降的变化情况。当升高或降低的元素不止一种时,需要根据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将氧化数变化的数值进行叠加。

根据电子守恒配平氧化数变化的物质的计量数。

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剩余物质的计量数。最终并根据质量守恒检查配平无误。

氧化数升降法:

基本原则:质量守恒、电子守恒、氧化数升降守恒。

基本步骤:

标变价: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标出变价元素的氧化数。

列升降:列出反应前后元素氧化数的升降变化值。

求总数:使氧化数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配系数: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查守恒:检查方程式两边是否“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

在配平时,是先考虑反应物,还是先考虑生成物,一般有如下规律:

若氧化剂/ 还原剂中某元素的氧化数全部改变,配平宜从氧化剂、还原剂开始,即先考虑反应物。(正向配平);若氧化剂/ 还原剂中某元素氧化数只有部分改变,配平宜从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开始,即先考虑生成物。(逆向配平)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宜从生成物开始配平。(逆向配平)

同一反应物中有多种元素变价,可将该物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即求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变价元素的氧化数升、降值的代数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3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失去电子(对离子化合物);再一个可能是电子对偏离(对共价化合物)
2、无论是失去电子还是电子对偏离,都叫做被氧化(或者说发生了氧化反应),该物质或该元素是还原剂
第2个回答  2014-10-31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0-31
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
第4个回答  2014-10-31
升失氧化还原剂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做还原剂被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