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姜的故事?

如题所述

一天, 颜文姜挑着尖底筲又去石马挑水,那正是伏顶子时候,她尽管动身早,去的路上也没敢歇歇,紧撵紧撵的,到了石马村打上水,天就大半头午了。

人都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那日头火毒火毒的,颜文姜挑着一大担水,过了一弯又一弯,上了一坡又一坡,走完了石头蛋子路,爬到了石马岭上面。远路无轻担,累得她气喘喘的,通身汗湿得水浇一样。

她望着山山岭岭,说道: " 黄河还有澄清日,我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呀! " 话声才落,就听到 " 咴咴 " 的一声马叫,转脸看到一个白胡子老汉牵着匹白马走了过来。这老汉善模善样,一看就知道是个善良厚道的人。

老汉站住了,说: " 看你累得汗暴露水的,快放下歇歇吧! " 颜文姜道: " 这挑的是尖底筲,没法放呀。 " 

老汉笑了笑,说: " 这好办。 " 只见他用马鞭朝青石上指了指,青石板上立时出现了两个窝落,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可帮可底正好能放下两个尖底筲。直到如今石马岭上还有两个窝落,传说,那老汉是太白金星。

打这以后,颜文姜挑水时,到了石马岭,便能够放下担子歇一歇了。有一次,她在那地方遇到了老汉,老汉说: " 我这马渴了,你把筲里的水给我的马饮饮吧? " 颜文姜忙答应说: " 用前面这一筲饮,回去我喝,后面那一筲给公公婆婆喝。 " 

饮完了马,老汉送给了她一支鞭子,嘱咐说: " 你回家把这鞭子放进水缸里,用水时就提一提,多用多提,少用少提,千万不要提过了头,还得记住,这事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不然,会出危险的。 " 说完,一阵风过来,老汉和马一起都不见了。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这孝妇河往北直流入淄川县境内,河水清清亮亮的,两岸柳树成荫。从那以后不光是凤凰山前有了甘甜的泉水,连沿河的人家也都能喝到甜水了。

人们感激善良、勤劳的颜文姜,便在泉水的上头修了个颜神庙。这就是先有孝妇河,后有颜神庙的传说,那庙还保留到如今,颜文姜的故事也千人讲了万人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文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5
相传远在周朝,博山八陡有一个女子,姓颜名文姜。嫁到神头凤凰山下一户人家,没过多久丈夫便病死了。婆婆小姑就说是文姜克死了亲夫,整天不给好脸色看,整天让她干最多最重的活,这辈子也不能回娘家。
那时候博山城缺水,吃水要到百里以外的石马去挑。婆婆小姑给文姜做了一对尖底儿的水桶,让文姜去挑水,一路上不能歇息。有一回文姜挑水回来,走到凤凰岭上,有一个老头儿赶着驴迎面走来借水喝。文姜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子,答应把水给他喝,只是桶底尖没法落地。老头儿一听就拿鞭子往地上抽了两下子,地上就出现了两个小坑,刚好能把桶放上。文姜放好了桶,便请老头儿来喝前一桶水,后一桶水驴来喝。(因为婆婆嫌后面一桶水里有文姜走路带起的尘土,只喝前一桶。)没想到满满的两桶水都喝了个底朝天,文姜本想回石马再去取水,老头儿见她心地善良,便把鞭子送给了她,并且告诉她说:把这鞭子放水缸里,没水的时候拉一拉,水自然就满了,以后也就不用天天挑水了。文姜谢过老头儿,老头儿却已经不见了人。原来这老头儿本是太上老君李耳,早听说颜山城文姜女的故事,这天特地前来帮忙。
文姜得了鞭子,日后便省去了步行百里挑水的苦差事。但婆婆和小姑就奇怪了:整天不见她去挑水,怎么也整天有水吃?一天,俩人就指使文姜回娘家一趟。文姜七年没回娘家啦,满怀感激的就去了。可心里却总是不安宁,要出什么事儿似的,匆匆回家看了父母就又匆匆回来了。那时小姑与婆婆二人已经到了厨房,小姑发现了水缸里的鞭子,看那鞭子那么脏就要往外拿。一拿不要紧,发了大水了,一下子把她俩冲到门口,文姜正好赶来,左手拉住小姑,右手拉住婆婆,一下子就坐到了水缸口上。大水变成了小溪,三人变成了石像。后人根据这一传说,将凤凰山下这一泉源称作"灵泉",在泉上又建起了一座颜文姜孝感灵泉庙,并将河水命名为"孝妇河",把在河泉附近兴起的村落称为"颜神",颜文姜则因这一美丽动人的传说被人们奉为神明。世代祭祀。一年一度农历四月二十八"颜奶奶庙会",香客毕至,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白打春暄社,红妆暗卜钱","灯火祠夜堂,依然问寝年"。安致远《谒灵泉颜文姜祠》就是对此盛事的写照。
博山区是中国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华夏孝乡”。博山孝文化历史久远,颜文姜“忍辱负重、孝敬公婆、舍身堵泉、坐化为神”的故事在博山及周边地区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宋神宗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元代又封其为“卫国夫人”。博山先民为纪念颜文姜,把她尊为“颜神”,把她堵的泉源称为“灵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孝妇河”。
颜文姜的故事代代流传,她的精神也在影响着后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后人不要忘记中国的光荣传统,把“孝”的精神发扬光大!
第2个回答  2012-08-03
齐地孝妇颜文姜,孝侍公婆,远汲山泉水,不间寒暑,感动神明,泉出于室内汇流成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相传远在周朝,博山八陡有一个女子,姓颜名文姜。嫁到神头凤凰山下一户人家,没过多久丈夫便病死了。婆婆小姑就说是文姜克死了亲夫,整天不给好脸色看,整天让她干最多最重的活,这辈子也不能回娘家。
  那时候博山城缺水,吃水要到百里以外的石马去挑。婆婆小姑给文姜做了一对尖底儿的水桶,让文姜去挑水,一路上不能歇息。有一回文姜挑水回来,走到凤凰岭上,有一个老头儿赶着驴迎面走来借水喝。文姜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子,答应把水给他喝,只是桶底尖没法落地。老头儿一听就拿鞭子往地上抽了两下子,地上就出现了两个小坑,刚好能把桶放上。文姜放好了桶,便请老头儿来喝前一桶水,后一桶水驴来喝。(因为婆婆嫌后面一桶水里有文姜走路带起的尘土,只喝前一桶。)没想到满满的两桶水都喝了个底朝天,文姜本想回石马再去取水,老头儿见她心地善良,便把鞭子送给了她,并且告诉她说:把这鞭子放水缸里,没水的时候拉一拉,水自然就满了,以后也就不用天天挑水了。文姜谢过老头儿,老头儿却已经不见了人。原来这老头儿本是太上老君李耳,早听说颜山城文姜女的故事,这天特地前来帮忙。
  文姜得了鞭子,日后便省去了步行百里挑水的苦差事。但婆婆和小姑就奇怪了:整天不见她去挑水,怎么也整天有水吃?一天,俩人就指使文姜回娘家一趟。文姜七年没回娘家啦,满怀感激的就去了。可心里却总是不安宁,要出什么事儿似的,匆匆回家看了父母就又匆匆回来了。那时小姑与婆婆二人已经到了厨房,小姑发现了水缸里的鞭子,看那鞭子那么脏就要往外拿。一拿不要紧,发了大水了,一下子把她俩冲到门口,文姜正好赶来,左手拉住小姑,右手拉住婆婆,一下子就坐到了水缸口上。大水变成了小溪,三人变成了石像。后人根据这一传说,将凤凰山下这一泉源称作"灵泉",在泉上又建起了一座颜文姜孝感灵泉庙,并将河水命名为"孝妇河",把在河泉附近兴起的村落称为"颜神",颜文姜则因这一美丽动人的传说被人们奉为神明。世代祭祀。一年一度农历四月二十八"颜奶奶庙会",香客毕至,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白打春暄社,红妆暗卜钱","灯火祠夜堂,依然问寝年"。安致远《谒灵泉颜文姜祠》就是对此盛事的写照。
  博山区是中国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华夏孝乡”。博山孝文化历史久远,颜文姜“忍辱负重、孝敬公婆、舍身堵泉、坐化为神”的故事在博山及周边地区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宋神宗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元代又封其为“卫国夫人”。博山先民为纪念颜文姜,把她尊为“颜神”,把她堵的泉源称为“灵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孝妇河”。
  颜文姜的故事代代流传,她的精神也在影响着后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后人不要忘记中国的光荣传统,把“孝”的精神发扬光大!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