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的经济改革都有什么?

如题所述

还在赵建国前赵简子当政的年代,赵氏就在其统辖的领地内进行扩大亩制和整顿税收的改革。原来在当时各国的农村中,还普遍实行着西周以来的“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通典•州郡典•雍州风俗》)的授田制。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大量荒地的开垦,这样的授田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各国都在扩大授田的亩制。据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吴问》的记述,当时的晋国范、中行氏制田“以百六十步为亩”,韩、魏氏制田“以二百步为亩”,独有赵氏制田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步为亩”。这与秦国商鞅变法时的亩制改革相当,但赵氏此制的推行要比商鞅早了一百多年。
在扩大授田亩制的同时,赵简子又实行税制的优惠政策和整顿改革。同样据上引汉简《吴问》的记载,当时晋国的范、中行、韩、魏诸卿均在其领地内对农民“伍税之”,即五分税一,十分税二,这样的税制是相当苛重的。只有赵氏,一方面实行“公无税”,即“对前往垦荒的农民实行的一种暂时的优惠性政策,类似于后来秦人为了招徕三晋之民,‘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不起十年征’(《商君书•徕民》)之类措施”;另一方面又调整税率,赵简子指出:税率应当“勿轻勿重,重则利入于上,若轻则利归于民,吏无私利而正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这样的税率肯定要比晋国其他诸卿为轻。经过扩大亩制和税率调整的改革,赵氏政权的农业生产和君民关系比前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当年孙子评述说:其“主敛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银雀山汉简《吴问》)赵氏在建国之前就以改革闻名,独树一帜,人们争相传颂。
到公元前403年,赵烈侯又在其相国公仲连的推动下,进行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改革。当时赵烈侯生活奢侈,纵情享乐,滥加赏赐,挥金如土。他喜欢上了郑国的两个歌手枪与石,就要赐以每人“万亩”的田地。公仲连故意缓办,称疾不朝。后经番吾君的介绍,公仲连向烈侯推荐三位贤人。其中徐越有针对性地向烈侯讲述“节财俭用”对充实国库、预防应付不测事变的重要性,赵烈侯高兴地听完陈述,欣然表示采纳,又派使者对相国说:“赏给歌者的田暂且停止。”(《史记•赵世家》)同时任徐越为“内史”,是负责国库各项财政收支的财务官。通过这一经济改革,赵国的财政制度当进一步健全,对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必有重要作用。
赵惠文王时,田部吏赵奢为整治某些宗室贵族依仗权势不缴租税的腐败状况,乃依法“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并对平原君开导说:“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平原君以为赵奢贤能,便向赵王推荐。赵王立即提升他的职位,让他治理全国的赋税。于是,赵“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赵奢传》)经过这一次经济改革,惩治腐败,贵族依法纳税,减轻人民负担,赵国又欣欣向荣起来。
与秦国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同,赵国一贯推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允许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允许集市贸易的开设,国家则依法收取工商税。这样,既活跃了市场,发展了经济,国家也可充实府库,积累财富。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赵国有名的实业家“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而汉代“蜀卓氏之先”也是“赵人”,“用铁冶富”:可知赵国冶铁业的发达。当时“赵之邯郸”,“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盐铁论•通有》),出现了像吕不韦这样能赢利“百倍”(《战国策•秦策五》)、“家累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大商人。在军队驻扎的地方还设立“军市”,任民买卖而收取租税。据说“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史记•冯唐列传》),从而为军事上的胜利积累物质基础。
上述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措施,促使赵国农工商各业蓬勃发展,国家府库充实,上引策士所言赵国“粟支十年”,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近几十年来,在赵国疆域内发现大量战国时代的冶铁遗址、铁制生产工具和青铜铸币,这些都是赵国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成就的实物证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8
  胡服骑射 (不光是军事变革,也是社会、经济变革)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战国时,今河套地区属赵之云中郡九原县地。杰出的社会改革家赵武灵王,曾一度君临北至阴山西达高阙塞的西北边疆地区。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今河套地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赵武灵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和效法的杰出历史人物。追问

呃........哥们问的是经济改革 不是军事改革

追答

胡服骑射,不光是军事变革,也是思想、政治、经济变革。

追问

还是以军事改革为主吧,思想、风俗改革也有,但跟经济这方面有多大的联系?

追答

改革后,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生产力自然提高,不然难于支撑赵国的五六十万大军的军费。中国历史对经济方面的记载向来不是重点,所以很难查到当时经济上的具体措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18
赵国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经济改革,他主要的改革是军事上的,也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规定所有的赵国臣民都改穿短袖,穿皮靴等胡服,后来人们感觉确实比起长袖的古代中国服饰,短袖,皮靴的胡服在日常生活中更方便。
当然这实际上并不会对国家有什么改变,胡服骑射的中心还是在于后两个字骑射。这是对春秋战国传统军事体制的颠覆,改变了以往以步兵、车兵为主的军队建设,而改以弓马娴熟的轻骑兵为主战部队。这使得赵国的骑兵从此威震七雄,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军事强国。
第3个回答  2012-07-18
赵国的改革,更多的侧重于军事,强调以武兴国,故赵国的国运也是随着其军事上的得失而起伏。由于赵国尚武重利,长期轻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 赵民风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侠义之士。由于赵长期处于战争期间,故赵民自幼就有习武之风,全民敬贤士、勇将,所以赵地各地都弥漫英雄主义的气息。赵人重商而恶农作,多懒慢。
第4个回答  2012-07-18
赵面积大约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350多万 都城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10万左右 ...首先我想说,现有的资治通鉴,史记等文献对於赵国的人口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