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称恶五月,为什麽?有何来历?

如题所述

五月称恶五月是因为五月初五被称为恶日
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日”,有饮雄黄酒、挂香袋、戴香包、插菖蒲、采百药等避疫驱邪的习俗。据《礼记·月令》记述,五月为阳气最盛之月,同时,阳到极处必转阴,阴气也于此月开始滋生。阴阳交侵,易致毒虫出没,瘟疫流行,于人于物均有害。按《易经》的说法,五月初五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阴恶从五而生,此时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并出,尤为恶日。逢此恶疠病疫泛滥之恶日,人们自然要避邪除恶。
  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曾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战国时期成书的《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也记载:“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也强调五月初五要“采百药”:“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在五月初五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菖蒲酒以避疫等习俗逐渐流行开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9
老北京“恶五月”“避毒”“扔灾”旧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 、" 初" 同义," 五" 、" 午" 相通,按地支顺推算,五月为" 午" 月,故初五日作" 端午" ,又因午时为" 阳辰" ,亦称" 端阳".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 精忠" ,追封他为" 忠烈公" ,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 诗人节".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 龙舟竞渡" ,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 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 避毒" ,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 饮醵熙游".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 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北京人俗谓" 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 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 (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 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 蒲剑" ,一曰" 艾虎" ,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端午节还有" 扔灾" 一说。节前,手巧的妇女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五月初一那天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 粽子" ,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 葫芦" 、" 续命缕".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起仍到门外,叫" 扔灾".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 王" 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9

第3个回答  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