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二、货币的形式

货币从形式上,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可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商品,包含价值量,如羊,贵金属等;而形式货币本身没有价值量,价值是契约约定的,只有契约价值。

扩展资料:

货币的产生: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是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商品交易最初是用现金支付的。但是,由于各种商品的生产时间是不同的,销售时间也是不同的。

生产和销售时间上的差别,使某些商品生产者在自己的商品没有生产出来或尚未销售之前,就需要向其他商品生产者赊购一部分商品。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即出现赊购的现象。赊购以后到约定的日期清偿债务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是由商品的赊购、预付引起的,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在商品交换和信用事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交易方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货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货币职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1
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价值形式的不断变化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末期,当人们的产品有了剩余之后,在不同的部落之间要进行交换,比如一个部落有剩余的羊,要和别人交换,偶然遇到了有一个人拿着兔子也做交换,两个人碰到一起,那么就一只羊换了5只兔子。在这里可以看到,用5只兔子表示了1只羊的价值,这只羊现在表现为5只兔子了,这是一种最初的价值表现形式。随着社会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这种交易越来越频繁,最后人们公认白银和黄金作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于是货币就产生了。

可见,货币本身是一种商品,只不过这种商品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和其他任何商品相兑换交换,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2个回答  2019-04-04

货币对是由两种货币组成的外汇交易汇率,由两个 ISO 代码加一分隔符表示,例如 GBP/USD ,其中第一个代码代表 “ 基本货币 ” ,另一个则是 “ 二级货币 ”。

外汇交易市场中主流的货币对以含美元的货币对为主,例如欧元/美元(EUR/USD)、英镑/美元(GBP/USD)、澳元/美元(AUD/USD)等等。

最常见的货币 市场中交易最为常见的货币被称为“主要货币”。 大部分货币的买卖相对于美元(USD)进行。 美元(USD)是交易次数最多的货币。

其后五种频繁交易的货币是: 欧元(EUR);日元(JPY);英镑(GBP);瑞士法郎(CHF)和澳大利亚元(AUD)。 这六种主要货币的交易占据全球外汇交易市场90%的交易量。


扩展资料:

货币对之买卖货币

在外汇市场中,交易商通过买卖货币获利。 货币有两个价格: 买价(亦称做“出价”)和卖价(亦称做“叫价”)。

叫价和出价之间的差额就是“价差”。 它代表着做市商从交易商处买入卖出的不同。

例如: EUR/USD的买价/卖价是1.2100/1.2200。 市场做市商用1.21美元从交易商手中买入1欧元,但以1.22美元的价格把这1欧元卖给交易商。 如果交易商在汇率无变化的情况下快速买卖,他们将遭受损失。 这是由价差造成的-因为交易商的买入价要高于他们的卖出价。

事实上,价差是市场做市商的主要收入来源。 和其他市场一样,商家的买价要比卖价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对



第3个回答  2013-11-11
货币,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从商品交换中“抽”出来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我认为,货币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如此,虽然经历了币材的变更,但没有本质上的变迁。这是关键。货币起源于交换,它就是为交换的顺利完成而诞生的。马克思认为交换——即使是最简单的交换——得以完成的前提都是人们能够在劳动的多少上进行公平的量化。但这是不能想象的。交换只是起源于交换双方主观上的公平:张三拿一头牛和李四换了四袋米,他也有可能和王五在另一次交易中换回五袋、六袋米,只要他们相互觉得公平。价值的计量并非来自于商品本身,而是经行交换的双方对商品的估价。这是最一开始的情形。后来,随着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交换扩大了,在交换中产生了“扯皮”,张三有牛想要弓箭,李四有弓箭但不要牛只要米,王五有米却不想要弓箭,等等等等,无限循环。交换出现了问题。这时,马克思认为出现了一种“公共”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但只要我们想想看就会发现,这种“公共”商品更本不可能产生,只会带来更严重的扯皮:张三必然要求用牛来充当那个“公共”商品,因为他是猎人,而种田的李四希望是稻米,工匠王五也不会放弃弓箭。不是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远古社会的情形。远古时期,人心蒙昧,未曾开化,氏族首领可以说是德高望重,所以众望所归,大家也是心悦诚服。那么就不难想象氏族首领在一次氏族“会议”上对商品交换问题做了一次“工作报告”,确定以某一种物品(注意是物品,而非商品)作为货币,尽管可能并不这样称呼。所以,货币不是从商品中“抽”出来的,而是从外面“加进来”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早先被当作货币的并不是真正具有实用性的商品,而是另外一些东西,例如中国广泛使用贝壳。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货币具有哪些特征:美观、难得、非实用。这也就揭示了为什么货币最终被用金银来充当:金银所发出的金灿灿银闪闪的光泽、金银的珍贵以及只在美观上有用(金银只是在工业社会才作为原料,而不是古代)。货币天生就特殊,并不是逐步变得特殊。它就是作为财富的标志出现的,就是购买力。在此,我们想谈谈剥削关系。剥削不是来源于对劳动的剥削,而是对通过货币进行的价格剥削。如果剥削的是劳动,就不能解释储蓄。储蓄是货币化的劳动,就是被保存起来的劳动。劳动被剥削就不能再被储蓄。或许有人会说劳动没有全部被剥削,那么,由劳动创造出的价值就远远大于劳动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说劳动的价值远远大于其本身的价值,这是矛盾的。也许又会有人说,这是劳动的价值和其使用价值的不同造成的。我认为,不存在一个被称作“价值”的不变实体(这种实体是近代哲学的不良遗产),只有用货币来衡量的价格。劳动不创造价值,只创造财富。所以,剥削的不是劳动,而是价格。我认为价值不能只从商品本身,同样也不能只从主体得出,而必须通过两者的关系确定,通过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估价来定。这就能够解释制造、销售商品的工厂、商家的利润来源:通过价格差异,即通过买卖双方对交易的商品的期望值的差异,经由货币作为中介产生出来。商品交换超越物物交换的阶段,人们需求的满足就不能是直接的了,必须经过货币的中介。这样就能够通过货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剥削人的期望,货币不只是反映剥削关系,它本身造成剥削的可能和手段。买卖商品又称买卖东西,东西这个名字很奇特,商业就是买东卖西,在不同的人群之间谋求期望的差异:在A地被认为是廉价的商品,在B地就可能价格不菲。所以,剥削不是剥削肉体,而是剥削精神。最初意识到这一点的是那些走南闯北的商人,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人心的差异,挖掘出财富的根源。于是,我们得出经济生活的第一原则:价差。一切经济关系都是围绕价格差异来运转。而价格必然同货币联系在一起,货币在此意义上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量变引起质变”对经济生活尤其重要。这就是第二条原则:聚少成多。我们通过对每一个个人小小的期望剥削,海纳百川,就会造成一种由货币聚集形成的财富力量。社会发展不是由单个的人完成的,是一种合力造就的。在推动物质财富的增加、科技进步方面,经济的这种汇聚力量尤为重要,它造成了一种基础更为雄厚的社会分工:在经济活动中,不是以个人,而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更为广泛深刻的生产。回到货币上来。货币的变化也遵循“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财富飞速增长,造成大量的储蓄,也就是被货币化的劳动,形成资本。这就是金融的基础。曾经,是先用劳动创造财富,再用货币表示:先种田织布,再卖掉换回货币,这就是简单经济的模式,货币随着经济变动自发调节;现在是用货币进行投资,用货币(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创造财富,货币既代表曾经的财富,又代表未来可能的财富,于是人们形成对货币的预期(新的期望),经济生活由是越加复杂。应对不是目的,我们还要利用货币、控制货币。这不是我现在能回答的,这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4-15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货币防伪
  伪造货币的问题与货币制度一同出现。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时代,伪造的方法是在金币中搀入铜、铅等廉价金属。当时对付这种犯罪唯一的方法是一旦发现,就使用严厉的刑罚,以此来威吓伪造者。
  纸币更容易伪造。法国大革命后,发行了以没收的教会地产为抵押的债券,作为代用纸币。为了破坏法国经济,英国政府曾经伪造过这种货币(同时规定私人伪造法国纸币将会被判处死刑)。这也是最早的经济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经在集中营里大量伪造英国和美国的纸币。私人或犯罪组织伪造纸币的记录也层出不穷。为了避免伪造,纸币采用了很多防伪措施:专用的特殊纸张,胶版凸印、水印,磁性油墨,金属安全线,紫外线荧光记号、变色油墨、正反面图案对印(这种技术在法国法郎上最为醒目)等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还发行了塑料货币。
  现代的货币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之间货币按照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兑换比率。这个体系是以黄金的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体系实际上已经崩溃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奥地利等国出现了货币大幅度贬值的现象。此后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基础。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其货币应当与黄金或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兑换。这个协定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国货币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崩溃。从此,进入符号货币时代。此后各国之间实行浮动汇率。一些比较稳定的或者有升值潜力的货币,如瑞士法郎、西德马克等等。
  国际标准组织(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号体系,用来表示各国的货币。这个标准的代号为ISO 4217。
  货币汇率表中可以看到最近几年里,世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情况。
  中国的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金币在古代中国很罕见。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曾经使用过金饼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区和朝代里,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汉武帝曾经发行过白色的鹿皮货币,用于赏赐贵族和军事将领。除了铜币以外,棉布、丝绸、大米等生活物资也曾经作为货币的计算单位(而不是实际的货币)用来支付官僚和军队的薪饷。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虽然国库和官方银库里的白银按照统一的成色与重量铸造成元宝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银却不是铸币,而是以零碎的块状流通,在市场上使用时要经过计算成色、秤量重量这些繁琐的手续。大块的银锭要用夹剪切割,零碎的小块银锭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成更大的银锭。中国不使用白银铸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性,官方无法为发行的银币提供担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经常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市场流通额不足以支持银本位货币系统。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象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摈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

  明朝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和铜钱一样普遍的金属货币。清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单位(“两”)。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银元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铸造了自己的银币,并设立了户部银行,发行正规的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圆等于0.265美元。
  中国货币
  中国的货币叫做人民币,是由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一元为十角,一角为十分。元、角和分有纸币,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铸币。元的票面有1、2、5、1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额有1、2、5分。人民币元的缩写符号是RMB¥。
  外币兑换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 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环球热讯社区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 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黄金问题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南齐: ,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客兑现的信用凭证、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
  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
  1481纸币崩溃,1581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货币的作用表现为:
  (1) 担当物权的客体。公民、法人能拥有货币,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2) 充当债权的客体。这是货币最主要的作用。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货币是许多合同如买卖、劳务、借贷等的法定支付手段,是承担民事责任用以补偿和赔偿的支付手段。

  货币是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有许多商品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最终固定在其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的贵金属(金和银)上。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货币的概念也在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