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地名的来历?

如题所述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地处北纬30°92′-32°20′,东经103°29′-108.23′之间。北接陕西安康和湖北十堰,南与广安市接壤,东、东南与重庆市万州区城口县、开县及重庆市梁平县、垫江县相邻,西抵巴中市和南充市,是川渝鄂陕四省。
全市幅员面积16591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3月31日),人口712万人(2012年)其中常住人口546万。现辖1市辖区,5县,1县级市(截至2013年3月31日)。
【地名由来】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上古属巴地,自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设县治所,历为州、郡、府、专署、地区所在地,隋、唐称通州,宋、元、明、清为达州,1999年撤销达川地区,成立地级达州市。 清设达县。因此地联络金房,翼带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居四达之路,故名。
【土地资源】2000年全市土地面积为166平方公里(2001-2003年无变化)。耕地面积为90.80万公顷。2001年略有减少,为90.08万公顷。人均耕地2000年为人均0.055公顷,2001年为0.054公顷。平坝、丘陵土地肥沃,有机物含量丰富,主要分布在开江县、达县、通川区、大竹县、渠县等地。境内潜在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低产田土、低产园地、低产林地、低产水面土地有57.6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林地、园地、养殖水面之和的47.67%。以大竹县、达县、宣汉县、万源市较多。待开发土地资源为27.03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16.31%。以万源市、宣汉县、达县较多。
【矿产资源】全市已发现矿物38种,产地250余处。其中探明储量的28种,产地146处;可开发利用的28种,已开发利用的21种。
【水能资源】年平均降水量为207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为105.7亿立方米,过境水量145.685亿立方米。溪河分布广,水资源发电潜力很大,水力蕴藏可开发量为44万千瓦。2000年发电量为20.07亿千瓦时,供电量为25.27亿千瓦时。2001年发电量为20.30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加5.1%;供电量为29.26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加15.8%。
【医药资源】全市普查鉴定的2158种植物中,可供药用的1652种,现已收入标准的有500多种。大宗品种有30多个,畅销国内外市场。达县出产的白芷、红花、百合、乌梅;宣汉出产的黄连、党参、大力子、厚朴;开江县出产的香附子、山植;万源市出产的陈皮、党参、柴胡、杜仲、天麻。渠县出产的白芷、川芎等均为大宗产品。其中天麻、杜仲、黄柏、厚朴、首乌等颇负盛名。
【动植物资源】全市共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兽类60多种,鸟类230多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0多种,鱼类85种。有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14种,鸟类20种,两栖类1种(大鲵,俗称娃娃鱼);属省重点保护的兽类3种,鸟类12种,爬行类2种;属四川省林业厅公布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250种。
全区有野生植物5000余种,分属201科、1269属,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南北植物兼备等特点。除稀珍保护植物31种,占全国列为保护类的8.8%左右外,还有药用价值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淀粉植物、纤维植物、单宁植物、菌藻类植物和花卉等。
【旅游资源】达州市的名山大川、河湖风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自然景色绚丽多姿,被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为“西南奇胜”。达州市历史悠久,庙宇古塔,石刻雕塑遍布全境;历代能工巧匠、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革命文物亦为丰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达州市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王维舟和李家俊都曾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和生活过,留下诸多文物可供后人瞻仰。在已公布的全国和全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中,达州市有15处。主要名胜古迹有:通川区的神剑园、莲花湖、龙爪塔、嘎云亭、凤凰山上的元稹纪念馆;达县的石桥古镇、真佛山、太平寨、铁山森林公园;开江县的牌坊、金山寺;万源市的花萼山、观音峡、八台山以及万源保卫战陈列馆;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百里峡、王维舟纪念馆和红四方面军第33军纪念碑;渠县的城坝遗址、土溪汉阙、文庙、三汇文峰塔;大竹县的五峰山、竹海公园等。
【森林资源】全市主要乔木和灌木有73科192属357种。现有林业用地622087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7.5%。其中有乔木林地403048公顷,灌木林地72768公顷,疏林地4820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5013公顷,迹地5020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2.21%。达州市有经济林木面积42092公顷,占林业用地的6.77%。主要有:木本油料的油桐、油檄揽、油茶、核桃等;木本食物的板栗、柿;木本药材的杜仲、黄柏、厚朴、银杏等;水果类的柑桔、苹果、梨、桃等。林化、林副类的生漆、银耳、木耳等;还有桑、茶等。特别是油桐、生漆等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和全省颇有名气。
【草地资源】全市草场植物约有100科475种,其中可供牲畜采食的植物约432种。在饲用植物中,禾本科约73种,菊科45种,豆科44种,莎草科18种,杂类295种,可供引种驯化栽培的15种。全市天然草场面积389840公顷,占幅员面积的23.5%。全市成片草场面积111处,面积为90666.67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23.26%,其中面积666公顷(万亩草场)以上32处,面积共52000公顷,主要分布在万源市、宣汉县、达县。全市草场资源的年产草量6438554吨,其中可利用量396679.6吨,利用率61.61%。
【行政区划】
达州市现辖通川区、达县、宣汉、开江、大竹、渠县5个县和代管万源市。全市幅员面积16591平方公里,人口680万人(2011年)。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侗族、瑶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新中国成立后,老区人民发扬红军精神,艰苦创业,使具有光荣历史的达州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和独特的文化风情。
【历史沿革】
达州上古时属巴地,夏属梁州,殷商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秦和西汉届宕渠县。
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析渠县置宣汉县。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升宣汉县为巴渠郡,辖宣汉,始兴,巴渠,东关,新安,下蒲,晋兴七县。梁大同二年(536),废巴渠郡置万州,辖开巴郡,新安郡,万荣郡等七郡。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万州为通州。隋大业三年(607)通州改为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通州。
武德三年,于通川县城置通川总管府,辖通,万等八州。[1]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五年(631),废都督府。天宝元年(712)。改通州为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复名通州。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达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府级州,辖东乡,太平二县。清嘉庆七年(1802),改达州为绥定府。
民国二年(1913)撤绥定府。民国24年,川政统一,置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开江,开江解放。11日大竹解放,12日渠县解放,15日达县解放,17日宣汉解放,29日万源解放。至此,达州所属各县全部解放。
1950年改行政督察区为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52年改为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改为四川省达县地区,1993年更名为达川地区。2000年又撤除地建市,改为达州市。达州城历为郡,州,府,专区,地区治所。
1950年设达县专区,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署驻达县,辖达县、宣汉、开江、平昌(原平昌设治局改设,驻江口)、巴中、南江、通江、万源等8县。1952年达县专区属四川省领导。
1953年原大竹专区所属大竹、渠县、邻水3县划入达县专区。辖11县。
1970年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地区驻达县。辖达县、万源、宣汉、开江、邻水、大竹、渠县、南江、巴中、平昌、通江等11县。
1976年由达县析置达县市,属达县地区领导。达县地区驻达县市。辖1市、11县。
1979年由万源县析置白沙工农区(相当于县级),工农区政府驻白沙公社。达县地区辖1市、11县、1工农区。
国务院1993年7月5日批准(国函[1993]98号):将达县地区、达县市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川市;将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划给新设立的巴中地区管辖;撤销万源县、白沙农工区,合并设立万源市。
国务院1999年6月20日批准(国函[1999]51号):(1)撤销达川地区和县级达川市,设立地级达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通川区荷叶街。(2)达州市新设通川区,以原达川市的行政区域为通川区的行政区域,将达县的双龙乡划归通川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西外镇。(3)达州市辖原达川地区的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和新设立的通川区。原达川地区的万源市由四川省直辖,达州市代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上古属巴地,自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设县治所,历为州、郡、府、专署、地区所在地,隋、唐称通州,宋、元、明、清为达州,1999年撤销达川地区,成立地级达州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1-12
北宋真宗刘皇后天圣年间临朝听政,其父名通,于是各州属官通判,改名为同判,蜀中通州改名达州,这是在避皇后的父讳。
第3个回答  2013-11-26
清设达县。因此地联络金房,翼带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居四达之路,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