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州叫什么????

如题所述

毫州为亳州(bó zhōu)的误称,很多人看到亳州(bó zhōu)都把“亳(bó)”当成“毫(háo)米”的“毫”字,两字仅一笔之差,而且极为相近,“毫(háo)”比“亳(bó )”下多一笔,一为“毛”,一为“宅”去掉宝头。 毫州市地理位置  【亳州】 亳州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亳”字甲骨文为“ ”。《说文大字典》解为:“商汤所都,京兆社陵亭也,从高省乇声”。“乇” 《说文大字典》释: “原义草叶也,从 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读作 “zhe”,由此可见,亳的本义为生长着茂盛庄稼的高地,商初水害和粮食是涉及到国家根基的两大问题。因此所选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 夏时亳州属豫州,曾是帝喾(高新氏)的国邑。周初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国。春秋时期,焦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今谯城区)。谯夷所辖区域扩大到苦(今涡阳县)、蒙(今蒙城县)及周边地区。秦时置谯县,属砀郡。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魏皇初2年(221)封谯郡为 “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 “五都”。西晋时,谯是谯国治所,北魏正始4年(507)为“南兖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隋大业3年(607)又改亳州为谯郡。唐武德4年(621),谯郡更名为亳州,为“十望”州府之一,下辖谯、临涣、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县。宋时亳州属淮南路,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元时亳州属归德府(今商丘),下辖6县。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 “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 “三朝”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颍州。弘治9年(1496),又升县为州。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阳、各一部设涡阳县。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1964年,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1986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亳县建制,设立亳州市(县级)。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2000年正式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   亳州全境跨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整个亳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东南微倾。西北部谯城区詹楼地势最高,海拔42.5米;东南以利辛县展沟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对落差20.5米。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形成平原中岗、坡、碟形洼地相间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类,并有少量石灰土在涡、蒙两县的山丘周围分布。   全市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7℃,平均日照2320小时,平均无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   亳州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旱、涝、大风、冰雹、干热风、低温、霜冻等。旱、涝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辖区内河流属淮河水系。主要干流河道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 毫州花戏楼、芡河等。涡河自谯城区安溜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移村集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自谯城区淝河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利辛县展沟镇出境入凤台、颍上县界,境内长123.4公里,流域面积1871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县大李集镇入境,向东流经利辛县境南部,至蒙城县邹楼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66公里,流域面积1401平方公里。   贯通黄淮的涡河,两岸数百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平垠丰饶,是古代农耕文明的最好平台。1986年,亳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这自然是亳州人引以为傲的盛事。20多年来,有思想的亳州人自豪之余往往产生一种惶惑:亳州文化到底辉煌在何处?它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多少?与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相匹配的,我们有没有相应的文人群体?一句话,我们对亳州历史文化有一个怎样的系统概念?希望采纳 更多只是就在 http://baike.baidu.com/view/63589?hold=synstd&reforce=%D9%F1%D6%D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7
东汉置,晋侨置陈留郡,北魏兼置南兖州,南朝梁改谯州,北周改亳州,隋复曰谯郡,宋升集庆军,即今安徽亳州治。  东晋末置,南朝梁改置北新安郡,东魏改蒙郡,隋废,故治在今安徽蒙城县西北三里。  北魏置,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