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险恶,现实残酷。我是一名大学生,涉世未深,是能给我讲一下一些骗局,比如说传销魔窟。。。谢谢

如题所述

日前,重庆、广西等地警方连续破获多起非法传销案件,传销参与人员中不少是在校大学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之骄子被传销俘获呢?

“发财就是成功”严重扭曲了成功观和价值观

从警方和工商部门披露的情况看,这些参加传销的大学生掉进陷阱的直接原因,无一例外地因为一个“钱”字。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说,社会上存在的“不当得利之心常有,勤劳致富之心常无”等现象对一些大学生影响很大,一夜暴富的期待成了这些学生的心理渴求。受这种心理影响,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愿意老老实实上学,存在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想法,加之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陷入骗局。

南开大学团委副书记王凤指出,时下大学校园里贫富悬殊较大,以物质财富来衡量成功与否的成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在学校成为一种思潮。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逃离贫穷心切,加之社会接触面不广,思想单纯,很容易被传销网络“洗脑”,从而上当受骗。

痴迷传销折射一些大学生的社会不适应症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处长赵锋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后即使找到工作获得的收入也往往达不到期望值,传销组织宣扬的“好工作”、“高收入”利用了大学生求职心切、投机取巧心理,加上使用“轰炸式”洗脑灌输、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将大学生的思维重新“格式化”了。

而诸多反馈信息表明,在就业压力面前的迷失,折射出一些大学生很明显的对社会不适应的症状:他们向往成功却又恐惧竞争,他们极端自我却又极其脆弱,他们渴望财富却不愿意太辛苦去收获……

赵锋说,“传销事件提醒我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学校不仅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就业创造外部条件,更要从思想上关心、帮助他们,努力为他们解开已经很沉重的就业心结,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全方位地关心他们,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挑战、尽快适应社会。”

一些大学生失去了对法律的敬畏

“一些学生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出的心态的确令人震惊,他们失去了对法律起码的敬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韩大元指出。

法律专家认为,在面对非法传销时,法制观念在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身上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事件性缺失”,也就是说基本的法律常识他们有,可一旦在处理具体事情时,却无视法律的威严存在,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违法。

专家指出,单纯就传销这起事件来看,在高校及时给大学生们补上“传销非法”这一课,应该可以避免再陷入传销的陷阱。但是,要杜绝大学生沦落传销的类似悲剧,就要求在更广阔的大学教育领域内,全面夯实学生扎实的“法理”。

迷失背后潜藏大学教育危机

大学生沦落传销事件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忧虑,一些大学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进一步指出,从传销事件暴露出的学生身上不完善的社会判断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看,大学教育增加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孙霄兵指出,针对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教育部门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精神,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筑起坚固的精神防线,抵御各种非法组织、腐朽思想观念、经济利益的诱惑。

“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得到加强!”赵锋说,“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当尽量了解学生思想动向,重视离校学生的去向,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尽快解决,避免学生在一些错误的迷局中越陷越深。”

案例链接

重庆警方日前摧毁了该市最大的非法传销网络欧丽曼传销团伙。被这个传销组织套住的2000余人中,90%以上是来自各地的大学生。武汉地区某高校大三学生王辰(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月初,一位在重庆读书的朋友邀请王辰到重庆,介绍王辰加入传销组织。进入传销组织的第二天,王辰就开始接受培训洗脑,被灌输速成、暴富理论。传销人员在讲课时,把搞传销说成是在开展合法的直销。一名“讲师”向王辰介绍了其公司直销“欧丽曼”化妆品的方式,要求他介绍别人加入组织,介绍的人越多,工资升得越快,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第六天,王辰上交3350元加入了该组织,但王辰一直没有见到所谓的“欧丽曼”化妆品。

根据学生们提供的线索,渝鄂警方联手出动,日前摧毁了该传销团伙。来自各地的大学生们也纷纷踏上归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6
例子多了去,数不胜数,你只要多动脑筋,多分析,不轻信别人,别贪图便宜,那上当的机率就低了,要是不上一次当那也不可能!
第2个回答  2013-12-06
不要变成书呆子,要多观察社会,多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