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万物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如题所述

老子关于万物起源的思想。语见《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一,是指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未分的状态。由一生二,即产生天地或阴阳。天地阴阳交合而生三,然后产生万物。这样,道便成为万物所由生的本体或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道 产生的,万物都统一于道。老子还对所谓道作了具体描述:道本身空虚无形,用之不尽;它十分渊深,就象万物之根本那样深暗,可又是实在的;不知道主要是由谁产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存在着。用他自己的语言说,就是:“视之不见名曰夷,扣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既然天地万物都从“道”产生出来,道又是无形无象无体的,没有办法用名称来表述,所以又被称之为无,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和形象的东西。所以这一命题在老子那里又被表述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一方面阐述了道与万物的关系,即道是无形无名的本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它不息地运动,化生万物又内在于万物,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根据,同时又由之引伸出他的政治历史观:作为道的体现和落实的德,以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为最高境界。道还是治国的原则,以道治国,无为而治,才能达到长治久安。这就是老子的道论。

老子从天道方面探讨和规定道,其理论思维超出了社会人生的界限,深入到宇宙本体的探索,即从本体论高度论道。老子所讲的道是没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性的东西,而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是不可能真实,正确地阐述世界万物发生,发展情况的。所以说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荀况关于万物生成过程的思想。见于《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即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推荡中变化。他还具体指出,水火是有气的,而没有生命;草木是有气有气有生命的,而没有知觉;禽兽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没有道德;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又有道德,所以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是人。以上论述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从万物的共同性方面抽象出一个万物由以构成的“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概念,它相当于我们今日所谓的物质。另一方面,从万物的差异性中提示出生命是气为基础的。这都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荀子关于“形”,“神”问题的著名论断“形具而神生”就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

王充的宇宙生成思想。《论衡·自然》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就是说,天下万物不是天故意生出来的,而是天与地在不断的运动中“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二者结合,“万物自生”。也就是“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王充这种自然无为的思想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肯定了自然变化的客观性,这就以“万物自生”的唯物主义自然论从根本上否认了“天故生万物”的神学目的论。

王充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元气,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他所说的元气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自然无为的,从而把气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其次,王充把天和地都看作是物质褓,把居高在上“百神之大君”的天归入物质实体的行列,深刻批判了天有意志的神学目的论。王充还从自然无为的元气论出发,否定天人感应论。他明确得出结论:“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这一结论是对当时官方科学的公开挑战,体现了他大无畏的批判精神。他宣称“天道自然无为”之说是“违儒家这说,合黄老之义”,即他的自然观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而是汉初黄老天道观的发展。

阮籍在他所著的《达庄论》中所提出的一种宇宙论命题。他说:“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认为天地产生万物的过程中,由于气的运动,阴阳之精形成了人的身体,有了人以后又产生了万物,气是天地产生万物的中介。阮籍认为宇宙万物包括生物在内都是禀元气而产生的,元气中饮食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变化推动了的万物,人和物都是阴阳气的结果,宇宙万物不是造物主的创造,而是自然界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周易·系辞下》中提出的一种关于万物生成过程的观点。絪缊就是密切配合,醇同纯。即是说,天和地密切结合起来,万物就变得纯粹了。男女两性的精气配合起来,万物就产生了。《易传》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天地是万物,男妇,夫妇的始祖。在此,天地化生万物被描绘成一个絪缊生生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环节,而且也有多种要素或对立成分的化合,从而构成了物自身生生不息。《易传》以天地为实体,把天地想象为一对原始的夫妇,它们以父母生子女的方式产生万物,这显然是对天有意志论的否定。《易传》用人和其他动物的生殖活动类比乾和坤和活动,“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乾元就是“万物资始”,万物领先它起始;坤元是“万物资生”,万物依靠它产生。“起始”和“产生”的区别即是父母的区别。其次,这一命题探索了天地化生万物的中间环节,即天地是通过什么中介而实现向物的转化的。它认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天地相遇,品物成章也”,“天地革而四时成”,即天地通过交感相遇,相革,即朴素矛盾,朴素交感,对待统一而产生万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9
语见《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一,是指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未分的状态。由一生二,即产生天地和阴阳。天地阴阳交合而生三,然后产生万物。这样,道便成为万物所由生的本体或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万物都统一于道老子一方面阐述了道与万物的关系,即道是无形无名的本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它不息地运动,化生万物又内在于万物,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根据,同时又由之引伸出他的政治历史观:作为道的体现和落实的德,以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为最高境界。道还是治国的原则,以道治国,无为而治,才能达到长治久安。这就是老子的道论。
第2个回答  2013-10-26
一念生则天地生成,一念灭则天地据暗。
第3个回答  2013-10-26
盘古 你不认识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