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关于长城的信息?

如;建造,起终等!

  万里长城纵横谈

  中国超过万里以上的长城有几道
  一是秦始皇时期修筑的西起临洮(今甘肃省)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长5000多公里。
  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至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约1万多公里。
  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长城,全长约6000多公里。
  据司马迁《史记•蒙恬传》记:“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纷争局面宣告结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成。秦把它北面、东面沿赵、燕的旧长城,西起高阙,东到辽阳,再东行,抵达辽东所联接修筑的万里长城,即是根据巩固的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15年里,由于采取了修筑长城这一防御工程和垦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匈奴北徙,十余年不敢南下牧马。可见,筑长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出于防御而采取的较好形式。汉代长城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高祖刘邦及文帝、景帝时期,面对匈奴奴隶主的掠扰,曾多次给以回击。汉总结了秦的经验,修筑长城以抗匈奴,因此,在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土地之后,把秦始皇万里长城的规模扩大了,并筑了外城,它们的长度达到了1 万公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到了明代,万里长城的修筑更日趋完善,其防御功能更加明显,明朝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便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原来朱元璋在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这里所说的“高筑墙”就是修筑长城加强防务的意思,在朱元璋正式建国号的洪武元年(1368年)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到1600年前后,经过200多年的时间才算基本完成这一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万里长城修筑工程。(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上为什么要建战台
  战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在加强和构筑蓟镇长城时,创造性地构筑的一种防御工程建筑物。它的位置通常构筑在城墙里边附近有利于作战的制高点上,能居高临下,支援长城线上的作战。在与城墙之间,以战墙连接,掩护战台和突入城墙之敌进行战斗。所以战台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第二梯队的阵地。战台的平面形状呈方形,高度为12米,长度和宽度各为15米。每座战台的断面分作三层。上层构筑1.7米的雉堞墙,供作战射击和值勤巡逻士兵以烟火、灯笼、旗子等报警与相互联络。中层是供守御士卒作战,在四壁构筑炮窗和供箭弩用的射口,能向任何方向和角度实施观察和射击。下层能保障士卒休息、食宿和储存兵器、粮食、饮水和各种作战物资。战台的周围和掩护的障墙相连接,战台的三层之间以及战台与障墙之间的上下进出,均以木竹梯或绳索软梯连通。这表明,战台和城墙、障墙之间在工程配系中既有联系,又能进行独立作战和长期坚守。
  什么叫敌楼
  建于城墙上、并突出于城墙外侧用来防御攻城敌人的高台,称为敌楼。北宋时期敌楼是建于马面上、向外悬挑的木构高台,每面一间有二柱或三间四柱;向外三面安装厚木板,开箭窗;上面平铺木椽,做平顶;顶上覆盖厚土以防矢石;有的部位还裹以牛革以防火箭,明长城的敌台,多骑墙而建,做成二至三层、中空、四面开有箭窗,供守城兵士居住和储存粮草、武器。也称为空心敌台。
  长城关隘处为什么要建关城
  关城通常建于关津要隘之处。从地形上说,关城所处位置都控制着内外通路,而且地势险峻,凭险筑关,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它通常选择和构筑在具有重要战略、战术价值和敌我必争的高山峻岭之上,深沟峡谷之中,依山傍水的咽喉之地;或构筑在能控制江河海湾的要地,能以较少兵力抗击较多敌人的进攻。关隘上所构筑的关城,是长城防线上起支撑骨干作用的守御要点,是和长城防线在某一地区的安危直接相关的。关隘的关城,能驻扎和部署较多的兵力,储备足够的兵器、粮食和军用物资,直接供应和支援关城所管辖范围内长城线上的防御作战,它又是封锁突破口、保障纵深内控制的兵力反击入侵之敌和堵塞突破口的有力支撑。明代长城防线在九边的各个镇内,这种关城、关塞、关堡等很多,其中著名的关城,如山海关、居庸关和八达岭、雁门关和嘉峪关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长城上为什么要修墙台
  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突出于墙外侧的台子,称为墙台,俗称马面。墙台与城墙本身高度相同,其凸出于墙外部分,三面均砌垛口(雉堞)。墙台的功能与敌台差不多,当敌人逼近城墙、准备登城时,城上守兵可凭借墙台从侧面射击来犯之敌。
  雉堞、女墙各是干什么用的
  雉堞又称垛口,是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以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了望孔,用来了望来犯之敌,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女墙又叫“睥睨”,指城墙顶上的小墙,建于城墙顶的内侧,一般比垛口低,起护栏作用。有的女墙也设有了望孔。
  长城上的障墙有什么用途
  为防止敌人攻上城墙后夺取战台而在城墙上构筑的横隔墙。在战斗中,敌人如登上城墙,不仅可以沿城墙由侧方进攻战台,而且可以用火力侧射战台守兵,战台将陷于敌军、敌火的夹击之中。因而在战台附近的城墙上,构筑一些高约2-3米的横障墙。障墙一端与雉堞墙相接,另端距宇墙约1米,使能容单人通过。障墙上设有射孔,守兵可据以射击。由于战台皆建于制高点上,与战台联接的一段长城,类似登城梯道,倾斜角度较大。如仅筑一二道障墙,起不到掩护敌火的作用。所以在倾斜地段的长城上,根据倾斜度每隔一定距离筑一障墙,使每个障墙射孔均能实施超越射击,而重叠的若干障墙,可遮蔽战台不受敌侧射火力的射击。显然面对这样的结构布局,攻击的敌人要攻入战台是极其困难的。(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长城主墙前面构筑战墙有何意义
  战墙多数构筑在长城线上重要部位的主城墙前面40-50米处的有利地形上,有的地方有几道战墙。如北京西北小张家口—西红山—三司一带就有四道战墙。战墙通常是以砖、石为材料,垒砌而成。它能迫使敌人提前展开,在主城墙前方杀伤敌人,使敌人不能轻易接近主城墙;还可以割裂进攻敌人的战斗队形,有利于大量歼灭进攻的敌人。所谓战墙,也可以说是在敌人易于接近的主城墙前方增筑的一道边墙。战墙的规格根据地势情况而定。在较平坦的地段,构筑得较高、较厚,并在墙上构筑雉堞和宇墙。在较为陡峻的地形上,构筑得矮一些,其高度通常为2.5米。战墙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墙面上构筑可供卧、跪、立三种姿势的射孔,射孔是0.3米见方。这三种射击姿势的三排射孔,呈梅花形交错配置,这就能保障在战墙内侧有更多的守卒参加战斗,同时能保障有高、中、低三种火力杀伤敌人,提高火力的密度,增大杀伤效果。由于守御者在战墙之后,大大减少了伤亡程度。为了守卒在作战中能及时向墙外出击与敌人交战,或包抄敌人的后路,战墙上每隔50-100米,预留一个用砖石砌筑的小巷门,或在适当位置将战墙断开,供人员正常进出。战墙断开的结合部,其结构采取前后重叠,重叠的间隙为0.5米,前后战墙重叠的长度为15-20米,在重叠部分的后墙上,每隔3米预留一个射洞,用火力控制结合部的狭缝。从敌方任何角度观察,这种结合部都是处于封闭的。这种建筑技术和作战要求密切配合,为长城防线的积极守御创造了有利条件。
  什么叫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墩台、烽堠、狼烟墩等,体有圆、方数种,圆者上盖圆屋。烽台由来已久,汉代叫做烽燧,多筑于远距城体之外的高山之巅或平川地高亢之处,俯控交通要地,专作了望和报警之用。有的烽台和长城支脉相连,在建造上多土石合筑,圆形者下大上小,内侧筑有台阶以通上下。烽台外有的加方形围墙设施,《太白阴经》卷五《烽燧台篇第四十六》云明烽燧“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山三五为准,台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其尺寸和实际调查情况相符,但因台子多毁,设置情况已不清楚。据记载台上小屋以板为之,上覆下栈,屋上置三灶,台上亦置三所。流火绳三条,举烽烟用。台内备旗、鼓、弩、炮石、垒木、水瓮、乾粮、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羊粪等,每烽六人,五人值班,一人传递文书符牒。有的烽台基制和敌台基本相同,一般下部以石为基,有门。上部以砖为台体,中空,周设箭窗,这种烽台可上可下。台顶可以举烽火,或派遣付堠到敌区寻探消息,迂警回报,古北口卧虎山西编号29的烽火台,位于山顶,西北和墙体相接,平面为圆形,东西开门,门为圆拱形,门前有高3.8米宽2.1米的墙体,显然是进入烽火台的踏道。门为青砖砌筑,拱券式,高1.8米,宽1.03米,进门后为深2米、宽1米的拱券洞,成直角南拐,有台阶八层可达台顶。台子为圆形,下部用毛石砌起,高8.2米,再上为高1.5米的砖墙,通高9.7米。台顶直径10.2米,周围砖砌高1.5米的短墙,台西南有一宽约1米的门道可通向城墙体,短墙上布满了望孔,今存12个,孔长30厘米、宽20厘米。烽火台往往数个相连,在险要高山之巅,用信号构成了一个为防御体系服务的联络网。
  当年修建长城的材料是怎么运上山的
  根据记载,当时搬运材料上山的办法大约有三种:一是人力搬运,用人背、肩扛、筐挑、扛子抬,有的还采用把人排成队,依次传递的方法。二是简单的机具运输,如小车推、滚木、撬棍或山上安装绞盘把巨大石块绞上去,在深沟峡谷运送材料还采用了“飞筐走索”的办法,把砖瓦石灰装在筐里从两岸拉固的绳索上滑溜过去。三是利用动物运输,传说古人曾用善于爬山的毛驴、山羊等,毛驴驮砖、山羊角系砖,以代替人力运输。
  明长城修建时共分几个等级
  根据已发现的明代关于修建长城的石刻碑文记载,明长城大致是按三个等级建造的。一等长城多修在要塞部位,一般以方条石为基座,墙身内外两侧用砖或条石砌筑,墙心填以灰土或毛石砌体,上部的垛口和女墙一律用砖砌出;墙顶也用砖铺墁,以供人马行走。二等长城墙身外侧用砖或条石砌筑,内部用毛石砌体,内侧表面做虎皮石墙面,并用白灰勾缝,垛口及女墙全部用砖砌筑,墙顶也用砖铺墁。三等长城多就地取材,一般用条石砌筑,内外两侧表面均做虎皮石墙面,墙的厚度、断面尺寸,墙顶上部的做法均根据防御需要和地形条件而定。(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古时修筑长城的主要劳力是什么人
  长城修建工程中的劳力来源,大约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服役的士卒,这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如秦始皇时修筑的长城即是大将军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后,以三十万大军戍防并修筑的。二是征调的民夫,这是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各个朝代修筑长城都大量强征民夫,据史载,每次修筑长城征调十万、数十万,甚至百余万劳力的情况屡见不鲜。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在秦汉时候,有一种刑罚叫做“城旦”,就是罚去修长城的人。此刑甚为苛酷:白天要轮流巡守,夜间才让筑城。刑期4年。四是巧立许多名目,强迫劳动人民修筑长城。
  修筑长城的经费主要来自何处
  长城工程修筑经费主要靠封建政府的财政拨给,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代修筑长城的目的及当时客观形势不同,对长城工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财政投入多少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都不尽相同,并且兴建时期常根据形势而有变动。秦汉时期是万里长城工程兴建的高峰,因而这一时期长城工程经费的需求很大,尤其秦和西汉前期更为突出。当时长城工程经费所依靠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田租(土地税)和口赋(人口税)。秦时税率较重,田租为什一之税,汉时税率比秦代有所减轻。汉初为筹措国家财政经费还税及人身,每人到3岁时开征口赋,后又调整为7岁,税率20-30钱。此外尚有算赋,即对15~56岁的成人课税,初为每人120钱,后因人口增加,税钱有所减少。这些都是成为长城经费的主要来源。除田租、口赋外还有户赋、关税、算缗钱以及牲畜税等,特别在汉武帝时期,对外用兵,为筹措军费、修筑长城、加强边防经费,还实行了盐、铁、酒类专卖政策,以便增加政府收入。后来由于战争旷日持久,财政消耗极大,正常收入已不足以支付使用,统治者又采取卖官鬻爵、入钱赎罪等非常性收入措施。以至西汉后期至东汉年间,社会经济衰败,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秦汉以后各朝修筑长城工程的经费,也主要来自田租和户税,直到明代,始增田赋加派,即在正赋正额之外再加征一部分。加派始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其后加派逐步加剧。在军费上所加的赋税日益庞大,至明末边饷加派高达900万两,使农民再也无法承受,加速社会经济破产。长城工程主要用于军备,构成国家强大的屏障工程体系。但由于工程浩大,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巨大,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国家财政承受能力,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
  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哪里保存的最好
  秦始皇万里长城建于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0年,多少世纪以来,这道延绵万余里的古长城饱受北方严酷气候的侵袭,大都已经湮灭无闻或破败不堪。近年国家文物局计划拨巨款对内蒙古西部的一段秦长城进行维修。这是中国首次对秦长城进行部分维修。该工程从1999年春开始,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总计维修好断墙300多米,砌筑石料1万立方米。这段秦长城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个名叫小奈太的阴山深处,它是保存至今最好的一段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这段长城全用石块砌筑而成,长200多公里,高3.5米,底宽4.1米,顶宽1.5米,大约平均每隔1公里就筑有一个烽火台,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近几年地震的破坏,使这段长城多处残破和坍塌。在今后的几年里国家有关部门还将继续对此段长城进行维修,并有选择地对其烽火台、屯兵城堡和哨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进一步了解秦长城的构造及其当年建造时的人文历史情况。地方有关部门也期望在维修之后,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秦始皇长城是怎么跨越六盘山的
  六盘山,又叫陇山,山脉大致为西北至东南走向,总长近250公里。西起于宁夏海原县境,东南抵渭河峡谷。在行政区划上,六盘山大部分属宁夏固原地区,少部分属甘肃平凉、天水两地区和陕西宝鸡地区。六盘山的主体,由两列近似平行的山脉所构成,东侧的一列为黄峁山、瓦梁亭山等,长约70余公里,平均高度2200米,山坡陡峭,多深沟峡谷;西侧的一列是六盘山的主脉,为西峰岭、香炉山、米缸山、大雪山、关山等,长约140多公里,平均高度在2700米以上。海原西部和南部的西华山、南华山、月亮山,是六盘山的西北延伸的支脉,高度都在海拔2600米以上。在六盘山主脉同这些支脉的交接地带之间,有一段较为开阔的覆盖有黄土的谷地。发源于六盘山的葫芦河就流经此地。秦始皇万里长城,起于甘肃临洮,由西南而来,沿葫芦河插入六盘山中,又由将台堡沿葫芦河支流转向南,最后盘山而去,越过六盘山而进入宽阔平坦的陇东黄土高原,离六盘山向东偏南方向蜿蜒而去。这种横切一个大山脉而贯东西的情况,在长城的修筑中是很少见的。如果能到实地去看一看,你会被古人选择长城横越六盘山路径之妙而折服。
  老龙头入海石城是怎么修筑的
  老龙头入海石城是明万里长城唯一建筑在大海中的一段。民间有种说法:入海石城的城基是由无数反扣的大铁锅构筑的。这种说法源于康熙帝所写的老龙头《澄海楼序》一文。文中说:入海石城“城基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这个说法不足信,因为至今从没有发现过一口铁锅以至残片。据实测,原来入海石城长为22.4米,宽8.2米,入海顶端为桥墩状梯形布局。城基巨石的建筑是采用了古代的银锭铁榫的工艺作法,就是在每块重2-3吨的巨大的条石前后左右上下分别凿出榫或卯,让榫与卯互相连结,再在榫与卯的连接处浇灌一种用白矾、松香、铁末加热的拉结剂,最后在巨石之间再用纯白灰浆灌注。1987年重修后的入海石城又恢复了宏伟的旧观,气势磅礴地屹立在海中,世上绝无仅有,堪称“长城之最”。
  长城带横跨的省份有哪些
  以雄峙中国的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天的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它的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几千公里。
  长城建筑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是什么
  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中国传统宇宙观在中国传统美学方面体现为优美和壮美,简言之,阴柔之美,即所谓“杏花,春雨,江南”;而阳刚之美,即所谓“骏马,秋风,冀北”。长城的美,则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壮美是以雄伟、刚健、宏大、粗犷为特征,以气势取胜。优美则以柔媚、秀雅、文静、和谐为特征,以情趣见长。长城和《离骚》、李杜诗、韩愈文、苏辛词,以及书法中的魏碑,雕塑中的秦俑,云冈、龙门、乐山的佛像,建筑中的故宫等,体现出一种“天行健”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阴柔之美的感受过程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那么,阳刚之美的作品会在刹那间震慑人的心灵。从这两种形态的美的功能来看,可以说,阴柔之美侧重于影响个体人格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操方面的修养,它对于完善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阳刚之美则对于鼓舞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振奋一个民族的精神,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著名诗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悲壮、拼搏。长城所代表的阳刚之美,正是具有这种影响历史创造力的深层内涵。长城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长城,以它的奇伟、雄险和绵延万里的雄姿,征服了无数的瞻仰者。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描绘的特洛亚塬发现者,现代著名考古学希里曼在第一次看到中国长城时,发出这样的惊赞:无论是“从爪哇岛火山的高峰上,从加利福尼亚的西拉利瓦达的山顶上,从印度喜马拉雅山的山顶上,从南美洲的哥地来的高原上见到过的宏伟壮丽的景象”都“永远不能和我现在眼前展开的这一幅美丽奇伟的画幅相比拟,我惊讶着,震动着”“它对于我就像洪水以前巨人族的神话式的创造”,长城壮丽奇伟“超过我想象中的一百倍”。每个人在初次看到长城的一刹那,都会被长城那种气吞山河的形势所震撼。这也就是长城建筑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长城最多的地区在哪里
  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止游牧民族而构筑防御工事的必然地带,榆林地区计有6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是我国长城最多的地区。战国魏长城。建于公元前351年,东起黄河西岸的神木马镇,西南行,沿榆溪河西岸、无定河西岸,止于绥德西北7公里大理河南岸的霍家沟村。基宽3至4米,夯层厚18至20厘米,残留最高者3米,黄土构筑,长200多公里,遗迹稀少。战国秦“上郡塞”。建于公元前324年,东起黄河西岸的府谷墙头乡,西止定边上暗门之南2.5公里的景梁,全长430余公里,是秦惠文王时期的重要防御工程,亦是后来明代大边长城的前身。芦河之西长城基宽8.3米,芦河之东减半。墙体高5米,夯层厚6至15厘米,黄土或白垩泥或风化石构筑。内侧有烽燧、亭障和道路,重要的进出口附近有秦的行宫,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秦昭王长城。建于公元前271年。有南、北、中三条。南条,起于甘肃临洮,东北行,经白于山,止于靖边县镇靖堡,与上郡塞相接,是对上郡塞的扩充和加强,靖边人称二边墙。北条,由神木大柏堡西侧的上郡塞岔山,北行至店塔附近,东过窟野河,复由黄娘城东北行,止于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境黄河南岸,是对上郡塞的扩充。中条,于上郡塞内烽燧的连线上,增筑骑墙墩。以此形成第二道防线,但墙体遗迹不多,属于未就工程。秦始皇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13年。关中之北有7条。1、以定边下暗门为结合部,向南2公里与上郡塞的上暗门相接;向东北6公里与上郡塞澎滩之北元墩子相接,但仅见1公里墙体,构筑结实,其余已毁圮。马面夹在墙中间,其余形制与上郡塞相同,但夯层中有直径为7厘米的夯窝,乃秦朝特有的规制,这段长城是对上郡塞西端转角的加强。2、由定边下暗门西北行,经定边城、盐场堡、盐池县、灵武北至宁夏陶乐黄河东岸,形制结构和质量与下暗门之南、之东秦长城同,但夯层之间有夹虚土现象,系赶工而作。这段由北地郡管辖的秦长城与上郡塞相连,实现了“横截套口”。3、由定边上暗门景梁,向南延伸至王盘山乡附近,长约28公里,亦即将上郡塞的西端向南延长。骑墙墩都已筑就,但仅见少量墙体,属于未就工程。形制、结构与下暗门辐射出的三支秦长城相同,但骑墙墩中掺有黑垆土,系赶工之作。4、由榆林镇北台,东北行,经吴家梁,沿头道河子南岸向东延伸,未达龟兹城址,长约2公里。黑土构筑,夯层厚5至8厘米,是对上郡塞的加强。其余三条,一条在富县长城原,一条在合阳北,一条在包头北阴山上,皆东西走向。隋长城。建于585年。其一,由定边澎滩之北上郡塞上的元墩子向西北方向岔山,与秦始皇长城并行且相距6至8公里,经周台子、盐池柳杨堡至灵武境内复与秦始皇长城相接。基宽3米,夯层厚25至30厘米,内侧有烽燧。其二,由定边澎滩向东,或利用上郡塞,或于上郡塞之内、之外改筑、另筑,直至府谷黄河西岸。明大边长城,亦称边墙。1436年始于上郡塞内,秦、汉、宋代城塞置为堡卫。1474年延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即对上郡塞以及定边澎滩元墩子之西的隋长城、宁夏境内的秦长城进行补筑或改筑。其中,榆林镇北台之东的不少段落改筑于内侧不远处,定边贾圈之西一段改筑于隋长城外侧不远处。万历年间开始对长城墩体和内侧堡、卫、镇城墙包砖。

参考资料:http://www.guoxue.co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02
目录•长城的位置
•长城关隘
•长城的历史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长城现在的作用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 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长城,作为一顶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城的位置

长城关隘
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 、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 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 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 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 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 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 、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 、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魏长城南起点、定边城、高家堡、镇北台、统万城、韩城魏长城、黄甫川堡等。
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秦、赵、燕长城的价值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关于它的作用,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的作用,历史文献记载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这是不是说,它们没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要派驻大军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强大的匈奴南掠,怎么能够抽调大军不断大败六国的联军、占领六国大片土地呢?可见,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一时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阳距此不远,一日一夜或两、三昼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败。总之,自秦昭王筑长城以后,匈奴一直没有南下掳掠,这正说明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至于赵长城,由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赵国虽然派驻大军防守,主动出城迎战,但是常吃败仗。赵悼襄王时(前224——前236),赵边防累为匈奴所败,北方吃紧,于是,派大将李牧到长城统领大军防守。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李牧将指挥部设在雁门郡北部的长城下,以便东、西照应。他厚待战士,日杀数牛来改善伙食;他下令军中:“匈奴来掳掠,全体将士立即收牛马羊入保长城,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来侵,由于烽火严紧,事先知道消息,赵国军民便收牲畜入保长城。匈奴掳掠不到人和牲畜、财务,只好退去。如此数年,虽未挫败匈奴,但赵军亦无亡失。匈奴人以及赵国边民,都认为李牧怯懦,赵王也责备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赵王怒,招牧回朝,以别将代之。新将采取迎击的战略;匈奴每来,他就率军出击,数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士伤亡很多,北边无法放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再请李牧出守长城。李牧称病,杜门不出,不肯应命。赵王乃强起牧,令牧统兵守卫北方。李牧对赵王说:“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从前的战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赵王只得答应。李牧至长城,如故约。数年,匈奴无所得。然终以李牧为怯。赵守边将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乃选战车1300辆,精骑13000匹,挑能破敌擒将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训练作战。练成之后,便大纵畜牧。长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闻之,便来掳掠。小入,牧则佯败,以部分人畜委之。单于大喜,便率倾国人马南下。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赵长城。赵军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于是,赵北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三、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

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忠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长城现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其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数千公里。长城带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观察和理解长城带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城带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们都与当今分布在长城带的20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已经消失的还是至今继续发展的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但目前对于长城南北民族关系内在发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揭示长城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于长城学、民族学及中国民族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03.htm

第2个回答  20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