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斩包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包勉是我哥,我想搞清楚到底怎么的,以后好洗他脑壳。

包公斩包勉这个是《铡包勉》是京剧里面著名的剧目,主要是讲包公的亲侄子犯了法,包公没有顾及亲戚的关系,反而大义灭亲斩杀了包勉的故事。

包公的亲侄子包勉在地方担任地方官,他仗着自己的权势竟然贪赃枉法,最终事情败露。案卷经过几个回合,最后到了包公的手上。包公在看完案卷之后,非常生气,但是是自己的侄子又十分为难。

包公在剧目中自小就失去了父亲,是由包勉的母亲抚养他长大,所以他称呼她为嫂娘。嫂娘对他恩重如山,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包公左右为难。但是在公私两难之中,他选择了前者,决定大义灭亲,决绝地斩下了包勉的头,然后又回到赤桑镇向嫂娘认错。

这是戏剧里面的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民间是为了想歌颂包拯的铁面无私而进行编写的剧情。真实的历史中,包公斩共勉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按照宋朝的规定,如果法官与被告人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姻亲关系,是需要回避的。

包公与包勉是叔侄的关系,如果包公选择大义灭亲,就会触及到宋朝的法律,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包公是知道规定却还要犯法,这怎么能说他是“官清如水”呢?

扩展资料: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中国民间关于包拯故事的颇为丰富,在通俗文学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包拯去世后,包拯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合同文字记》(《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拯断案故事,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虽不是包拯断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现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龙图相公做了府尹,这一班盗贼,方才惧怕。各散去讫,地方始得宁静。”但总的说,在流传下来的宋元话本中,包拯的故事并不多。

《三侠五义》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的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得以更广泛地流传。特别是小说中详细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铜铡由来、开封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

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及其大量包拯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顶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6


    包公斩包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包公斩包勉这个是《铡包勉》是京剧里面著名的剧目,主要是讲包公的亲侄子犯了法,包公没有顾及亲戚的关系,反而大义灭亲斩杀了包勉的故事。

    包公的亲侄子包勉在地方担任地方官,他仗着自己的权势竟然贪赃枉法,最终事情败露。案卷经过几个回合,最后到了包公的手上。包公在看完案卷之后,非常生气,但是是自己的侄子又十分为难。

    包公在剧目中自小就失去了父亲,是由包勉的母亲抚养他长大,所以他称呼她为嫂娘。嫂娘对他恩重如山,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包公左右为难。但是在公私两难之中,他选择了前者,决定大义灭亲,决绝地斩下了包勉的头,然后又回到赤桑镇向嫂娘认错。

    这是戏剧里面的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民间是为了想歌颂包拯的铁面无私而进行编写的剧情。真实的历史中,包公斩共勉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按照宋朝的规定,如果法官与被告人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姻亲关系,是需要回避的。

    包公与包勉是叔侄的关系,如果包公选择大义灭亲,就会触及到宋朝的法律,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包公是知道规定却还要犯法,这怎么能说他是“官清如水”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扩展资料: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中国民间关于包拯故事的颇为丰富,在通俗文学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包拯去世后,包拯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合同文字记》(《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拯断案故事,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虽不是包拯断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现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龙图相公做了府尹,这一班盗贼,方才惧怕。各散去讫,地方始得宁静。”但总的说,在流传下来的宋元话本中,包拯的故事并不多。

    《三侠五义》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的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得以更广泛地流传。特别是小说中详细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铜铡由来、开封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

    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及其大量包拯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顶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8

包青天“铡包勉”是流传千年的清官戏。但是,在古代法律回避制度的作用下,身为开封府府尹的包拯却不大可能铡了自己的侄儿包勉。

因此,可以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大人,大义灭亲自铡了包勉,只不过是一个经过历代文人炒作的带有传统理想色彩的民间传说。

如果按照时下最流行的方式,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做一个排行榜,那么包拯包大人无疑名列前茅。在民间传说里,这位包青天“夜间审阴,白日断阳”,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虽然包青天的时代已过去一千多年,但是铡美案、斩包勉的故事依然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

扩展资料

《铡包勉》根据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四十六回、四十七回、四十八回改编,内容皆不同。

原著里包公的侄子叫包世荣,戏曲里改编叫包勉;原著里是庞太师设计陷害包公,戏曲里的包勉果真违法;原著里是此段放在五鼠闹东京的时候,戏曲里是陈州放粮的时候;

原著里包三公子是被冒名冤枉的最后洗清了罪名,戏曲里为突出包公的大公无私被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铡包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这是戏剧里的情节,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民间为了歌颂包拯的大公无私,编写的戏剧。

真实的历史:包拯斩包勉是无稽之谈,按照宋朝法律规定,法官与被告人是亲属,或者很近的姻亲关系的,都必须回避,即“诉讼回避”。包拯和包勉为叔侄关系,正在五服内之亲,如果包拯大义灭亲,则触动宋朝刑律,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包拯知法犯法,又怎能“官清如水”?“诉讼回避”,在古代称为“换推制”,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回避制度的国家之一,草创于西汉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以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敏锐地意识到异地为官对维护中央集权,对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的重要意义。首见于《唐六典》:“凡鞠狱管与被鞠狱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其中的‘亲’指负责办案的官员与被告有五服内之亲,大功以上姻亲或者被告授业师长。至宋代诉讼回避范围更广、更细,至南宋时,法律对于应回避情形而未回避者,要科以杖一百的处罚。
第4个回答  2012-09-08
包公是孤儿,他是他嫂子养大的,嫂子对他很好的。但是他嫂子就只有一个儿子叫包勉,后来包勉犯了错,为了大公无私,包公将包勉斩了。这件事告诉别人包公的无私,大义灭亲吧。
采纳吧,就是这么回事追问

哦,那历史上真的有包勉这个人么?或者说是编出来的?

追答

其实,流传下来的一些历史人物,包公啦、杨家将了等都是半真半假的,有这个人,但是不一定很准确,但是包勉是以一些典故而不是民间故事流传下来,可能性就挺高了,毕竟典故是经文人流传下来的,而不是各种民间版本,本人认为包公这事真干的出来,宋朝历法很严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