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北京故宫对称的美

介绍一下北京故宫对称的美,也就是北京故宫那些地方对称,这样怎么美了?★谢谢

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如今故宫左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右前面的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

北京故宫的北面是万岁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万岁山是专门为营造皇城风水而筑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于明初,位于元代寝宫延春阁旧址,用开挖护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积而成。

此山的堆筑,一方面满足了皇城要“负阴”的原则,另一方面又镇住了前朝的风水,故万岁山又有“镇山”之称。北京四九城的布局是二龙出水护着紫禁城。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故宫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50米,面积7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000多间。它周围有高10米的城墙,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紫禁城内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为两翼,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后面是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此外,东侧还有宁寿宫区域,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做太上皇退位养老之所。

建造

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供应建设紫禁城的楠木木料,从西南各省、长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后利用江河运送出去,运到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存储加工。

楠木如从四川运达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地板的金砖是苏州、松江等五府生产;大城砖和青砖来自山东临清;红色颜料取自山东鲁山、博山;汉白玉来自房山县大石窝;京西门头沟提供青石、白石;花岗石来自曲阳县;河北宣化烟筒山提供杏黄色刷墙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运送最为困难,例如保和殿后面的云龙石雕,是冬天时在地板浇水冻成冰后,下铺滚木用人力从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厂)和黑窑厂(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带)烧制的,白灰则是京西大灰厂制作。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09
从《故宫》的特色看纪录片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 故宫 纪录片 特技

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放,受到了传媒界、文化界、影视界的关注和争论。成为了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有人认为“而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进程中,《故宫》的创新和实验,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在这部纪录片的艺术创作上,做了很大、很多的尝试。这也代表了将来的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特色和路线,这些特色总结起来有三点:

一、现代技术的运用,不断拓宽展现舞台

曾经担任第四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国际级评委托马斯斯金纳先生所说:“中国纪录片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就是,为追求纪录内容的‘绝对真实’而放弃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法的运用。”[1]电脑三维动画技术的成熟给影像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电影,电视剧等大众化的传播工具正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带来的变革中畅游,电视纪录片这种先天生在夹缝中的艺术样式,当然也不会落伍于这样的趋势。为了让拍摄的画面更完美、更具有震撼力,《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维动画同样也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的变革。

拓宽了时空 时空的真实性一直是纪录片创作中很难遵循的原则,特别类似于《故宫》这样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故宫作为建筑,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怎样才能接近真实地展现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呢?电脑技术可以完成。在故宫的片头中,镜头先展现了庄严的太和殿的内景,发黄的画面给人很真实的感觉,但是随着镜头后移,推出门以后,一群游人的出现把历史拉倒了现在。时空在一个镜头中得到了跨越。纪录片的开始,首先展现的是一轮明月挂于天空,随后镜头下移,冲破云层,展现了地球的远景,在慢慢下落的过程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自周朝以来到现在的整个变迁。这些技术的运用,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把数千年的历史于简单的变迁中得以展示,使观众一目了然。在空间的展示上,电脑技术的运用更是如虎添翼。故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建筑体系,运用传统的航拍只能展现外貌,而如果使用真实场景的一一再现,就会打碎观众对它的整体印象。而通过电脑动画却能很好地将两种方式进行综合。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时间和空间的突破拓展了纪录片舞台,使得纪录片的表现时空时不再是束手束脚,而是得以更大程度上的扩张,历史和大空间的题材的创作和展现更加简易和生动。

表现方式多样化 表现方式的变化,是《故宫》比较明显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说明和展现传统方式无法达到较佳效果的内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在此也发挥上了重要的作用,定时拍摄、定点拍摄、延时拍摄等纷纷登场。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图片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现代化工具的使用给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带来的福音是长期的,他使得表现的手段更加丰富。

创作的个性化 在表现方式上,怎样才能把一个原本是历史的真实表现得更有现代的意义,怎样在有限的画面中传达更多的信息,怎样才能融入更多的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周兵认为:“我们在整个拍摄中都力求摄影师们有创造力和独特的发现视角,我一直也渴望在这部片子里,能展示出非凡的视觉效果。只要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内都要有创造性的展示,要使我们的创作者和观众都产生非同凡响的视觉体验,呈现出强烈而能打动人心灵的画面来,……在我们这套片子里在许多章节里都努力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 [2]

但是,在《故宫》中,尤其是前三集,三维动画的制作有些偏多。正如有观众在评论中提到:“电脑特技用得太多了, 既然是历史纪录片就应该以实景实物为主,画面修饰得太过了……” 技术永远只能是手段,在纪录片中,只能是为表现真实这个主题服务,因此,不能喧宾夺主。

艺术化手法的渲染,真实性走向内在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documentary的词根document解释为人性纪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朗曼英语词典》说得更直接,“通过艺术提供事实:纪录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性的特点对于真实性的重要作用。因而,纪录片的真实并不排斥艺术的表现,在对艺术表现的考察中我们还可发现艺术表现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对纪实有着非常有力的呼应,同时达到很好的效果。《故宫》专门聘请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摄影、音乐创作、动画制作等专业人士加盟。包括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的赵小丁、曾荣获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编导奖,摄影奖的胡琤、从事摄影33年,是日本一流的摄影师的赤平勉、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苏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著名作曲家张广天。这个强大的阵容保障了节目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效果。

增加画面的美感 画面的美感一直是纪实类题材节目不很注重的方面,但是近年来在专题片制作中,已经变得举足轻重。《故宫》在“我们要求它应该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的理念下,在画面美感的方面几乎成为典范。他充分运用了构图的美和色彩的美,甚至包括了技术的美展现了故宫的美。《故宫》中,创作者在深刻领会了故宫的对称美,并把他融入了纪录片本身的构图中。全景展现故宫的形象时,镜头几乎都是沿中间的轴线前后推移。在片中出现较多大明湖的一角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对称构图。另外就是摄影中常用的前后景衬托的原理。就是在主画面的前景部分以一个较小的,与主题相关的物体作为衬托,这样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而且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或者增加了情趣。我们在其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主画面是高耸的城楼,前景部分有一只或清晰,或半模糊的小狮子。画面不再单调,增强了美感,还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在色彩的运用上,画面更是动用了所有的元素,包括电脑技术。蓝的天空,红墙黄瓦,碧水青树,在电脑技术的帮助下,显得异常鲜艳和炫目。整体的色调,几乎是采用了拍摄mtv的画面渲染方法,增强了画面的可看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15
从《故宫》的特色看纪录片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 故宫 纪录片 特技

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放,受到了传媒界、文化界、影视界的关注和争论。成为了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有人认为“而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进程中,《故宫》的创新和实验,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在这部纪录片的艺术创作上,做了很大、很多的尝试。这也代表了将来的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特色和路线,这些特色总结起来有三点:

一、现代技术的运用,不断拓宽展现舞台

曾经担任第四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国际级评委托马斯斯金纳先生所说:“中国纪录片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就是,为追求纪录内容的‘绝对真实’而放弃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法的运用。”[1]电脑三维动画技术的成熟给影像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电影,电视剧等大众化的传播工具正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带来的变革中畅游,电视纪录片这种先天生在夹缝中的艺术样式,当然也不会落伍于这样的趋势。为了让拍摄的画面更完美、更具有震撼力,《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维动画同样也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的变革。

拓宽了时空 时空的真实性一直是纪录片创作中很难遵循的原则,特别类似于《故宫》这样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故宫作为建筑,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怎样才能接近真实地展现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呢?电脑技术可以完成。在故宫的片头中,镜头先展现了庄严的太和殿的内景,发黄的画面给人很真实的感觉,但是随着镜头后移,推出门以后,一群游人的出现把历史拉倒了现在。时空在一个镜头中得到了跨越。纪录片的开始,首先展现的是一轮明月挂于天空,随后镜头下移,冲破云层,展现了地球的远景,在慢慢下落的过程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自周朝以来到现在的整个变迁。这些技术的运用,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把数千年的历史于简单的变迁中得以展示,使观众一目了然。在空间的展示上,电脑技术的运用更是如虎添翼。故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建筑体系,运用传统的航拍只能展现外貌,而如果使用真实场景的一一再现,就会打碎观众对它的整体印象。而通过电脑动画却能很好地将两种方式进行综合。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时间和空间的突破拓展了纪录片舞台,使得纪录片的表现时空时不再是束手束脚,而是得以更大程度上的扩张,历史和大空间的题材的创作和展现更加简易和生动。

表现方式多样化 表现方式的变化,是《故宫》比较明显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说明和展现传统方式无法达到较佳效果的内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在此也发挥上了重要的作用,定时拍摄、定点拍摄、延时拍摄等纷纷登场。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图片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现代化工具的使用给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带来的福音是长期的,他使得表现的手段更加丰富。

创作的个性化 在表现方式上,怎样才能把一个原本是历史的真实表现得更有现代的意义,怎样在有限的画面中传达更多的信息,怎样才能融入更多的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周兵认为:“我们在整个拍摄中都力求摄影师们有创造力和独特的发现视角,我一直也渴望在这部片子里,能展示出非凡的视觉效果。只要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内都要有创造性的展示,要使我们的创作者和观众都产生非同凡响的视觉体验,呈现出强烈而能打动人心灵的画面来,……在我们这套片子里在许多章节里都努力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 [2]

但是,在《故宫》中,尤其是前三集,三维动画的制作有些偏多。正如有观众在评论中提到:“电脑特技用得太多了, 既然是历史纪录片就应该以实景实物为主,画面修饰得太过了……” 技术永远只能是手段,在纪录片中,只能是为表现真实这个主题服务,因此,不能喧宾夺主。

艺术化手法的渲染,真实性走向内在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documentary的词根document解释为人性纪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朗曼英语词典》说得更直接,“通过艺术提供事实:纪录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性的特点对于真实性的重要作用。因而,纪录片的真实并不排斥艺术的表现,在对艺术表现的考察中我们还可发现艺术表现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对纪实有着非常有力的呼应,同时达到很好的效果。《故宫》专门聘请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摄影、音乐创作、动画制作等专业人士加盟。包括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的赵小丁、曾荣获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编导奖,摄影奖的胡琤、从事摄影33年,是日本一流的摄影师的赤平勉、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苏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著名作曲家张广天。这个强大的阵容保障了节目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效果。

增加画面的美感 画面的美感一直是纪实类题材节目不很注重的方面,但是近年来在专题片制作中,已经变得举足轻重。《故宫》在“我们要求它应该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的理念下,在画面美感的方面几乎成为典范。他充分运用了构图的美和色彩的美,甚至包括了技术的美展现了故宫的美。《故宫》中,创作者在深刻领会了故宫的对称美,并把他融入了纪录片本身的构图中。全景展现故宫的形象时,镜头几乎都是沿中间的轴线前后推移。在片中出现较多大明湖的一角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对称构图。另外就是摄影中常用的前后景衬托的原理。就是在主画面的前景部分以一个较小的,与主题相关的物体作为衬托,这样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而且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或者增加了情趣。我们在其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主画面是高耸的城楼,前景部分有一只或清晰,或半模糊的小狮子。画面不再单调,增强了美感,还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在色彩的运用上,画面更是动用了所有的元素,包括电脑技术。蓝的天空,红墙黄瓦,碧水青树,在电脑技术的帮助下,显得异常鲜艳和炫目。整体的色调,几乎是采用了拍摄mtv的画面渲染方法,增强了画面的可看性。
第3个回答  2012-03-06
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放,受到了传媒界、文化界、影视界的关注和争论。成为了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有人认为“而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进程中,《故宫》的创新和实验,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在这部纪录片的艺术创作上,做了很大、很多的尝试。这也代表了将来的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特色和路线,这些特色总结起来有三点:

一、现代技术的运用,不断拓宽展现舞台

曾经担任第四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国际级评委托马斯斯金纳先生所说:“中国纪录片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就是,为追求纪录内容的‘绝对真实’而放弃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法的运用。”[1]电脑三维动画技术的成熟给影像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电影,电视剧等大众化的传播工具正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带来的变革中畅游,电视纪录片这种先天生在夹缝中的艺术样式,当然也不会落伍于这样的趋势。为了让拍摄的画面更完美、更具有震撼力,《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维动画同样也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的变革。

拓宽了时空 时空的真实性一直是纪录片创作中很难遵循的原则,特别类似于《故宫》这样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故宫作为建筑,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怎样才能接近真实地展现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呢?电脑技术可以完成。在故宫的片头中,镜头先展现了庄严的太和殿的内景,发黄的画面给人很真实的感觉,但是随着镜头后移,推出门以后,一群游人的出现把历史拉倒了现在。时空在一个镜头中得到了跨越。纪录片的开始,首先展现的是一轮明月挂于天空,随后镜头下移,冲破云层,展现了地球的远景,在慢慢下落的过程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自周朝以来到现在的整个变迁。这些技术的运用,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把数千年的历史于简单的变迁中得以展示,使观众一目了然。在空间的展示上,电脑技术的运用更是如虎添翼。故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建筑体系,运用传统的航拍只能展现外貌,而如果使用真实场景的一一再现,就会打碎观众对它的整体印象。而通过电脑动画却能很好地将两种方式进行综合。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时间和空间的突破拓展了纪录片舞台,使得纪录片的表现时空时不再是束手束脚,而是得以更大程度上的扩张,历史和大空间的题材的创作和展现更加简易和生动。

表现方式多样化 表现方式的变化,是《故宫》比较明显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说明和展现传统方式无法达到较佳效果的内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在此也发挥上了重要的作用,定时拍摄、定点拍摄、延时拍摄等纷纷登场。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图片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现代化工具的使用给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带来的福音是长期的,他使得表现的手段更加丰富。

创作的个性化 在表现方式上,怎样才能把一个原本是历史的真实表现得更有现代的意义,怎样在有限的画面中传达更多的信息,怎样才能融入更多的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周兵认为:“我们在整个拍摄中都力求摄影师们有创造力和独特的发现视角,我一直也渴望在这部片子里,能展示出非凡的视觉效果。只要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内都要有创造性的展示,要使我们的创作者和观众都产生非同凡响的视觉体验,呈现出强烈而能打动人心灵的画面来,……在我们这套片子里在许多章节里都努力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 [2]

但是,在《故宫》中,尤其是前三集,三维动画的制作有些偏多。正如有观众在评论中提到:“电脑特技用得太多了, 既然是历史纪录片就应该以实景实物为主,画面修饰得太过了……” 技术永远只能是手段,在纪录片中,只能是为表现真实这个主题服务,因此,不能喧宾夺主。

艺术化手法的渲染,真实性走向内在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documentary的词根document解释为人性纪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朗曼英语词典》说得更直接,“通过艺术提供事实:纪录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性的特点对于真实性的重要作用。因而,纪录片的真实并不排斥艺术的表现,在对艺术表现的考察中我们还可发现艺术表现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对纪实有着非常有力的呼应,同时达到很好的效果。《故宫》专门聘请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摄影、音乐创作、动画制作等专业人士加盟。包括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的赵小丁、曾荣获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编导奖,摄影奖的胡琤、从事摄影33年,是日本一流的摄影师的赤平勉、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苏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著名作曲家张广天。这个强大的阵容保障了节目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效果。

增加画面的美感 画面的美感一直是纪实类题材节目不很注重的方面,但是近年来在专题片制作中,已经变得举足轻重。《故宫》在“我们要求它应该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的理念下,在画面美感的方面几乎成为典范。他充分运用了构图的美和色彩的美,甚至包括了技术的美展现了故宫的美。《故宫》中,创作者在深刻领会了故宫的对称美,并把他融入了纪录片本身的构图中。全景展现故宫的形象时,镜头几乎都是沿中间的轴线前后推移。在片中出现较多大明湖的一角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对称构图。另外就是摄影中常用的前后景衬托的原理。就是在主画面的前景部分以一个较小的,与主题相关的物体作为衬托,这样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而且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或者增加了情趣。我们在其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主画面是高耸的城楼,前景部分有一只或清晰,或半模糊的小狮子。画面不再单调,增强了美感,还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在色彩的运用上,画面更是动用了所有的元素,包括电脑技术。蓝的天空,红墙黄瓦,碧水青树,在电脑技术的帮助下,显得异常鲜艳和炫目。整体的色调,几乎是采用了拍摄mtv的画面渲染方法,增强了画面的可看性。
第4个回答  2020-01-16
北京故宫对称美
故宫又称紫禁城,其建筑风格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
故宫建造中突出了一条南北中轴线,宫内重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分东西对称分布。
故宫建筑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由午门到乾清门之间的部分分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左右对称,形成“外朝”雄伟壮观的格局。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个庞大的对称“工”字型汉白玉石殿基上。
乾清门以内为“内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对称。中部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封建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两侧的东、西六宫是嫔妃的住所,东、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内廷”还有为皇家游玩的三处花园——御花园、慈宁花园、乾隆花园。内金水河沿“内廷”西边蜿蜒绕过英武殿、太和门、文华殿流出宫外,河上有白玉石桥,沿河两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栏杆,形似玉带。故宫建筑绝大部分以黄琉璃瓦为顶,在阳光下金碧辉煌,庄严美观。
故宫中的建筑除了突出中轴线外,还用了各种手法,使宫城中各组建筑独具特色。比如殿基的处理,殿顶的形式,吻兽和垂脊兽的数目,彩绘图案的规制等等。这样,不仅使主要建筑更显得高大,壮观,而且还表现了宫中建筑的等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