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鹅如何饲养管理?

如题所述

种鹅是指母鹅开始产蛋、公鹅开始配种并繁殖后代的鹅。此时,种鹅的生长发育大体完成,对饲料的消化力较强,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进行繁殖,饲养管理必须与产蛋或配种适应。
产蛋前1个月开始补料,将日粮蛋白质含量调整到11%~12%,待日产蛋率达40%时,将粗蛋白质含量提高到15%。补料过早、过迟都会影响鹅换羽和全年产蛋量。补料是否适当,可根据以下几方面判断:①根据鹅粪的形状来判断。如果粪便粗大而松散,轻轻一拨分成几段,说明饲料中精、青比例合适;粪便细小结实,则应增加青料量。②根据鹅的膘情来判断。过肥的鹅,卵巢和输卵管周围沉积大量脂肪,产蛋量降低或配种能力下降。母鹅过瘦,应加喂精料、增加蛋白质含量。③根据鹅产蛋的形状与重量补料。如果食入营养物质不足,蛋壳会变薄,蛋形异常,蛋也变小。
产蛋期母鹅应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日粮中精、粗、青料要合理搭配,日喂精料不少于150克,青料800~1000克,要喂给含钙、磷较多的矿物饲料。当母鹅产蛋率下降到40%时,应在日粮中增加蛋白质和青料,控制母鹅体重,延长放牧时间。为使母鹅在产蛋期保持旺盛性欲,提高种蛋受精率,应公母合群放牧,增加交配次数。大型鹅公母比以1∶5~6为宜。小型鹅1∶7~8为宜。做好鹅舍保温及人工补光工作。过去,江苏地区养鹅采用年年清的方法,种鹅产蛋至6月初逐渐停产,此时将母鹅淘汰作肉用,下一年的种鹅重新选留。北方和南方其他地区的母鹅一般留用3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4
鹅的饲养管理
一、雏鹅的饲养与管理
鹅与鸭同为水禽,但两者的俗食谱不同,“鸭要腥、鹅要素”。故有“好草好水养肥鹅”的谚语。
1.雏鹅的饲养。雏鹅的开食以出壳24-30小时为宜,开食前先饮水,饮水中间加入0.22%高锰酸钾,连用3天。开食用籼米饭,不可用成一团的烂饭,饭粒要用清水淋过。再搭配一份切成丝状的青菜叶,放在浅瓷盆内,让小鹅自由采食,随吃随加;或者先喂料(米饭),再喂青料;或者把米饭放一处,青菜放另一处,让小鹅自由挑选,一旦形成习惯,就不要天天改变。
1周龄以内的雏鹅,白天喂6-7次, 晚上加喂2-3次,这是养好小鹅的重要措施,尤应注意。
除保证向雏鹅提供各种饲料外,还应充分供水,不仅每次都喂青饲料,还要经常喂水,断水会引起雏鹅暴饮,使消化机能紊乱,容易致病。
8-14日龄的雏鹅,白天喂4-5次,晚上喂1-2次;2周龄以上,随放牧时间延长,白天喂3次,夜晚加喂一次,20日龄以上,如放牧场地好,白天可以不喂,夜晚仍要加喂一次。
2、雏鹅的保温。雏鹅体温调节能力差,抗寒抗热能力弱,温度过低过高或变化太大,都会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和存活率。因此,温度是育好雏鹅的关键环节,育雏温度第一周为28-30℃,以后每周降1℃,冬季和夜晚可适当提高温度,夏季和白天温度可稍低些,温度的适宜与否可根据雏鹅的动态叫声和吃食状况来判断。温度适宜时,雏鹅均匀散开,安静、活动自如,吃食正常,无异常叫声;温度过高时,雏鹅远离热源,张口呼吸喘气,饮水量增加;温度偏低时,雏鹅互相拥挤、打堆、不吃食,绒毛直立,躯体卷缩,发出“叽叽”的尖叫声,严重时造成大量的雏被压死、踩死. 育雏室的温度过高过低或变化太大,均不利于雏鹅的生长发育,温度高时,易感染呼吸疾病或感冒,温度过低时,雏鹅受凉,导致消化不良或死亡数增多,在育雏期间,温度必须平稳下降,切忌忽高忽低急剧变化。保温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自温育雏,②电热育雏,③煤炉育雏,④火坑育雏等。
3、雏鹅的湿度。湿度与温度同样对雏鹅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二者共同起作用,在低温高湿的情况下,引起体热的大量散发而感到寒冷,易引起感冒和下痢,打堆、增加僵鹅、残次鹅和死亡数,这是导致育雏成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雏鹅体热的散发受到抑制,体热的积累造成物质代谢和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同时高温高湿易引起病源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育雏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是育雏之大忌,因此,在育雏室要注意通风换气,喂水时切匆外溢,常打扫卫生,扫保持舍内干燥,适宜的相应温度以10日龄以内要求60-65%,10日期以上65-70%。
4、通气与阳光。随着雏鹅日龄的增加呼出的二氧化碳,排泄的粪便以及垫草中散发的氨气增多,若不及时进行通风换气,将严重影响雏鹅的健康和生长,过量的氨气引起呼吸器官疾病,降低饲料报酬,舍内氨气的浓度保持在10ppm以下,二氧碳保持在0.2%以下为宜,一般控制在人进入鹅舍时不觉得闷气,没有刺眼、鼻的臭味为宜。
阳光能提高鹅的生活力,增进食欲,还能促进某些内分泌的形成,有助于钙、磷的正常代谢,维持骨骼的正常发育,如果天气比较好,雏鹅从5-10天可逐渐增加舍外活动时间,以便直接接触阳光,增强体质。
5、适宜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雏鹅的运动,室内空气的新鲜与否及室内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密度过大,雏鹅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出现喙羽等恶癖;密度过小,则降低育雏室的利用率,随着雏鹅的生长,体重增加,体格加大,在饲养过程中应不断调整饲养密度,适宜的密度是,小型鹅1周龄每平米15-20羽,2周龄10-15羽,3周龄6-10羽,4周龄以上5-6羽。
6、雏鹅的分群。鹅有合群的特性,适于群养,但群不宜太大,小鹅以每群50羽为宜。同一群的鹅要日龄相同,以出壳迟早,个体大小,强弱合理分群,饲养一段时间出现差别时再适当调整,以免被调整的雏鹅孤独地呜叫,影响采食。
7、雏鹅的放牧游水。小鹅要适时放牧游水,有利于增强适应性,提高抗病力,放牧游水的时间随气候季节而定,春末至秋初气温高时,雏鹅出壳后一周就开始放牧游水,冬季要10日龄左右开始,第一次放牧要选择少风和日暖的晴天进行,先放牧,后游水,放牧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游水的时间约5-10分钟,游水后,将鹅赶回到向阳避风的草地上,让其梳理羽毛,以后随日龄增大,放牧游水的时间可逐渐延长,夏季放牧要避免雨淋和烈日暴晒,冬季要避免大风和下雪等恶劣的气候。
8、雏鹅的卫生与防疫。鹅的抵抗力较强,是比较好养的一种家禽,育雏时间主要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垫草要每天调换,晴天要拿到太阳下晒,使窝内保持干燥软,由于鹅的排泄物较多“边吃边拉”,所以喂料时要少给勤添,以免被粪便污染,窝内一定要防潮,防潮和保温对雏鹅同等重要。因此,在此期间尤其应注意做好疾病的综合预防工作。
总之,育雏阶段要把好“五关”一是保温关,二是防湿(潮)关,三是开食关,四是放牧关,五是防疫关,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二、肉用仔鹅的管理
雏鹅3月龄以后,就进入肉用仔鹅的饲养阶段,习惯上都采取放牧饲养育肥,有利于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鹅的经济效益,此期间饲养特点是:放牧为主,补饲为辅。
1、放牧时间。放牧初期控制时间,每天上下各放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不要太长,如在放牧中发现仔鹅有怕冷的现象,应停止放牧。以后随日龄增大,逐渐延长放牧时间,直至整个上、下午都地放牧,但中午要回棚休息2小时,鹅的采食高峰是在早晨和傍晚,早晨露水多,除小鹅时期不宜早放外,待腹部羽毛长成后,早晨尽量早放,傍晚天黑前,是又一个采食高峰,所以应尽可能将茂盛的草是地留在傍晚时放牧。
2、适时放水。放牧要与放水相结合,当放了一段时间,鹅吃到八九成饱后(此时有相当多鹅采食停下来时),就应及时放水,把鹅群赶到清洁的池塘中充饮水和洗澡,每次约半小时左右,然后赶鹅上岸、抖水、理毛、休息、放水的池塘或河流的水质必须干净,无工业污染、塘边,河边要有一片空旷地。
3、鹅群调教。放牧前应进行调教,先将各个小群的鹅并在一起吃食,让它们互相认识,互相亲近,几天后再继续扩大群体,当鹅在遇到意外情况时也不会惊叫走散,开始在周围环境不复杂的地方放牧,让鹅群慢慢熟悉放牧路线,然后进行速度的训练,按照空腹快、饱腹慢、草少快、草多慢的原则进行调教。
4、放牧鹅群的大小。一般200羽左右一群,如放牧场地开阔,可扩大到500羽,但不同年龄的鹅要分群管理。
5、放牧方法。有领牧与赶牧两种,小群用赶牧方法,两人放牧可采取一领一赶方法。
6、放牧注意事项
①防惊群、鹅胆小、敏感,途中遇意外情况,易受惊吓,要事前预防,防止意外刺激。
②防中暑。暑天放牧,应早晚多放,中午休息,无论白天、晚上,当鹅群有鸣叫不安时,应及时放水,防止闷热引起中暑。
③防中毒和感染病,对放牧路线,要早几天进行观察,凡发生过传染病禽病的疫区及用过农药的牧地绝不可牧鹅,要尽量避堆积圾粪便之处,严防鹅吃到死鱼,死鼠及其他腐败变质的食物。
④防“跑伤”。路线由近渐远,慢慢增加,途中有走有歇,不可驱赶。
⑤防丢失和防兽害
当然还有舍饲育肥,填饲育肥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11
雏鹅出壳24小时后即可开食,一般雏鹅进入育雏室,先休息一会,后喂水,水中加入少量葡萄糖或duowei素,有利于清除胎粪,供给营养,提高成活率,然后开食,一般将切碎的青料和精料混合,撒于干净的塑料布上,自由采食,每天6-8次少喂勤添,夜间喂2-3次。
饲料鹅喜食青绿多汁饲料,其中又以叶菜类为主,要求青料新鲜幼嫩,洗净切细,拌入20-30%精料,2周后可改喂原粮,如稻、小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