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什么引起发光的?

如题所述

太阳为什么能发光?。
太阳内核的温度高达摄氏一千五百万度,在那儿发生着氢-氦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每秒钟要消耗掉约五百万吨的物质,并转换成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些光子从太阳中心到达太阳表面要花一百多万年。光子从太阳中心出发后先要经过辐射带,沿途在与原子微粒的碰撞丢失能量。随后要经过对流带,光子的能量被炽热的气体吸收,气体在对流中向表面传递能量。到达对流带边缘后,光子已经冷却到五千五百摄氏度了。...

我们所能直接看到的是位于太阳表面的光球层。光球层比较活跃,温度约为摄氏六千多度,属于比较“凉爽”部分。光球层上有一个个起伏的对流单元“米粒”。每个米粒的直径在一千六百公里左右,它们是一个个从太阳内部升上来的热气流的顶问。就是在不断的对流活动中,太阳每秒钟向宇宙空间释放着相当于一千亿个百万吨级核弹的能量。 在光球层的某些局部温度比较低,在可见光范围内这些部位就显得比其它地方黑暗,所以人们称之为“黑子”。光球层外包裹着色球层,太阳将能量通过色球层向外传递。..

这一层中有太阳耀斑,所谓耀斑是黑子形成前产生的灼热氢云。色球层之外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日冕非常庞大,可以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公里,但只有在日全食时才可看到它。人们可以在日冕中可以看到从色球层顶端产生的巨大火焰“日饵”。 在辐射光和热的同时,太阳也产生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阳风。太阳风以每秒四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向宇宙空间辐射。地球和其它某些行星的极光也是太阳风带来的。如果一段时间内太阳风异常强大,便形成了太阳风暴。太阳的磁场极其强大复杂,其范围甚至越过了冥王星轨道。...

太阳已经近五十亿岁了,它还可以继续平静地燃烧约五十亿年。五十亿年后,太阳内部的氦将转变成更重的元素,亮度会增加到现在的一倍,体积也将不断膨胀,水星、金星和地球都将进入它的大气。在经历一亿年的红巨星阶段后,太阳将耗尽所有能源而坍缩成一颗白矮星,并通过向宇宙空间抛射物质而形成一个行星状星云。 在宇宙天体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太阳。人们虽然同太阳几乎天天见面,但由于它时刻发射着刺眼的光芒,使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

太阳离我们地球很远,大约有1.5亿公里。如果我们乘坐每小时2000公里速度的超音速飞机奔向太阳,也得花8年半的时间才能到达。太阳发出的光,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传播,到达地球也得8分20秒钟。也就是说,我们在地球上任何时候看到的太阳光,都是太阳在8分20秒钟以前发出来的。 太阳很大,它的直径有150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109倍。如果设想地球是个软泥球,就得用130万个这样大小的泥球搓在一起,才能搓成像太阳一般大的球。...
这么巨大的球体,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的呢?也许你会通过太阳清晨初升时,那一轮红日的样子,以及它散发出的巨大热量,联想到它像一个被烧得火红炽热的铁球。你真不会想到,原来太阳从表面到中心,全都是由气体构成的。其中,最多的是氢和氮之类的轻质气体。当然,并不是说,其中就没有铁和铜之类的金属。但太阳的表面温度就有摄氏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可达摄氏1500万度左右,在这样惊人的温度之下,任何东西都要化成气体了。据光谱分析,太阳中除了大量的氢,还含有氦、氧、铁等70多种元素。...
太阳虽然完全是由气体组成的,可是气体在高温高压之下,越到内部被挤压得越紧密,在中心部分气体的密度竟比铁还大13倍。它的重量等于地球的33.3万倍。 可能会有人问,太阳既然是个气体球,为什么不向四面八方的宇宙空间逸散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质量太大,本身有强大的引力,拉住了要逃散的气体。这就像地球的引力,把它周围的大气圈紧紧拉住,而不会散失一样。...
太阳是什么样子?你可能会答:是一个发光的圆球。其实,人们用肉眼看到的那个发光的圆球,并不是太阳的全貌,而只不过是太阳的一个圈层。人们把太阳发出强光的球形部分叫做“光球”。通常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这个光球的表面。在光球的表面,常常会出现一些黑色的斑点,这是光球表面上翻腾着的热气卷起的旋涡,人们管它叫“黑子”。这些黑子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也有数百到一千米,大的直径可达10万公里以上,里面可以装上几十个地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4
太阳内部有许多的可转换的氢原子,它们聚变成氦原子,在聚变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能量并通过太阳的各种活动挥发出去。(简单来说就是核聚变动) 我还看过是因为太阳中的粒子速度十分快 在太阳内部,4个氢原子发生氢核聚变缩合成一个氦原子,放出巨大能量,这能量就是光和热。 太阳是利用核聚变发光发热的,当两种很轻的原子核在高温下相遇时(比如氦和氢),会合成新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因为它时刻都在进行核聚变 这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受到科技研究手段的局限,虽然各种各样的有关太阳能源的猜测相继提出,却总是找不出足够的科学依据。大约一百年前,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们根据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提出太阳中的分子在引力的作用下会向中心坍缩。在着坍缩过程中,分子的动能会变成热能。所以太阳维持着它极高的温度,辐射出光和热。 本世纪三十年代起,随着原子核结构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当很轻的原子核在极高的温度下非常靠近时,会发生聚变,形成新的原子核,并且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为解释太阳的巨大能源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理论。 美国物理学家贝特把聚变的理论推广到太阳。他认为太阳内部高达2000万度的高温下氢原子聚变为氦原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根据这些核聚变计算出的太阳能量释放值与观察值相当吻合。
第2个回答  2013-09-24
现在的太阳上,绝大多数的氢正逐渐燃烧转变为氦,可以说太阳正处于最稳定的主序星阶段。对太阳这样质量的恒星而言,主序星阶段约可持续110亿年。恒星由于放出光而慢慢地在收缩,而在收缩过程中,中心部分的密度就会增加,压力也会升高,使得氢会燃烧得更厉害,这样一来温度就会升高,太阳的亮度也会逐渐增强。太阳自从45亿年前进入主序星阶段到现在,太阳光的亮度增强了30%,预计今后还会继续增强,使地球温度不断升高。65亿年后,当太阳的主序星阶段结束时,预计太阳光的亮度将是现在的2.2倍,而地球的平均温度要比现在高60℃左右。届时就算地球上仍有海水,恐怕也快被蒸发光了。若仅从平均温度来看,火星反而会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在主序星阶段,因恒星自身引力而造成收缩的这股向内的力和因燃烧而引起的向外的力会互相牵制而达到平衡。但在65亿年后,太阳中心部分的氢会燃尽,最后只剩下其周围的球壳状部分有氢燃烧。在球壳内不再燃烧的区域,由于抵消引力的向外的力减弱而开始急速收缩,此时太阳会越来越亮,球壳外侧部分因受到影响而导致温度升高并开始膨胀,这便是另一个阶段--红巨星阶段的开始。红巨星阶段会持续数亿年,其间太阳的亮度会达到现在的2000倍,木星和土星周围的温度也会升高,木星的冰卫星以及作为土星特征的环都会被蒸发得无影无踪,最后,太阳的外层部分甚至会膨胀到现在的地球轨道附近。 另一方面,从外层部分会不断放出气体,最终太阳的质量会减至主序星阶段的60%。因太阳引力减弱之故,行星开始远离太阳。当太阳质量减至原来的60%时,行星和太阳的距离要比现在扩大70%。这样一来,虽然水星和金星被吞没的可能性极大,但地球在太阳外层部分到达之前应该会拉大距离而存活下来,火星和木星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也会存活下来。 像太阳这般质量的星球,在其密度已变得非常高的中心部分只会收缩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温度只会升高到某种程度,中心部分的火会渐渐消失。太阳逐渐失去光芒,膨胀的外层部分将收缩,冷却成致密的白矮星。通过红巨星时代考验而存留下来的行星将会继续围绕太阳运行,所有一切都将被冻结,最后太阳系迎接的将会是寂静状态的结束
第3个回答  2013-09-24
是由于氢核聚变 也就是两个氘核聚变成一个氦核 释放大量的能量 这样的能量以不同的连续频率的电磁波的形式和热量的形式散发出来 光是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太阳辐射出来的这些电磁波中存在不同频率的光波 其中有红外线 可见光和紫外线 这就是太阳的发光
==龙腾祥云==原创答案 谢谢支持
第4个回答  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