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说这句话的人是怎么了?他在想什么?

我做人或许真的很失败。但是一切都可以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吗?或许我现在真的要去懂得珍惜和挽回很多东西。

说这句话的人自以为很拽,实际上他一点也不后悔,这些话只不过是一种场合下的应酬,事实上,他对过去发生的一切都很坦然,他很满意现在的结果。很晚了,原因明天再说。

回来了
1、很明显,这句话是很流行的台词。你能相信一个在你面前背台词的人吗?不是说背台词的人不好,这反映了他没有用心跟你说话,他只是像对待一个普通人那样对你。
2、即然他背这段台词,说明他还是认真体会过这段台词的意义。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段台词:
“我做人或许真的很失败”。这句话进可攻,退可守,完全的外交辞令。对你用心的人不会这样说,后悔的话,他会直接承认。这样说话的人,肯定不后悔。
“但是一切都有可以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吗?”,他不想要重新来过的机会,才会这样说。因为这句话是独白,没有你发言的机会。如果想乞求一个机会的人,是不会这样说话的,他会直接说要你原谅他或要你给他一个机会。
“或许我现在真的要去懂得珍惜和挽回很多东西。”。这句话又是独白,他这样说话,即便你想原谅他,但你也插不进嘴。紧接着,他又假装后侮来安慰你。如果他真的想挽回些东西,他就会去为你做点什么。这样说的潜台词就是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你明白,他明白,但话又没有说穿。自以为高明。
他专门选用这段台词,是用了心的,不能说他坏,只能说明他看你,只是个很普通的朋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5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差距。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

人们常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是变革的脚步。如此看来,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是不自然的。变化本身并没有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代沟现象也容易被人理解。

也许我们习惯于用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代际差异来解释代沟的存在,但是当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观察代沟,我们会发现代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人们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有人着眼于变化和差异, 有人着眼于不变和相似。

吃的、穿的、唱的、玩的、干的、喜欢的、厌恶的、向往的、回避的……统统都不一样了,这就是代沟吗?这还不是。还要看你对这些“不一样”是如何知觉的。换言之,人们不能接受上代或下代与自己这一代人的差异,往往与知觉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的选择性是人们在感受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选择哪些信息进行头脑中的加工。

世界上的信息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信息作为印象形成、判断和推理的资源。就像乐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里还有半瓶水,而悲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少了半瓶水一样,有人更着眼于那些变化或差异,有人则更着眼于变化中的不变和相似。

例如,青少年喜爱的歌曲,上了年纪的人不爱听,也不会唱。歌曲是变了,从内容到音调节拍都变了。然而,无论哪一代,都曾经那样热衷于自己同辈人共同喜爱的歌曲(或戏曲)。那些反映时代生活的,在同辈人中间熟悉的、形成共鸣的歌曲,成为时代的记忆和自己的生命轨迹,这一点,老中青没有什么不同。再比如,时装流行年年不同,裤腿从窄变到宽,从宽变到窄;衣摆从松变到紧,从紧变到松;鞋跟从低变到高,从高变到低;衣饰从繁变到简,从简变到繁……

无论哪个年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时尚或时髦,都有人引领潮流,都有人担心自己与众不同,担心自己落伍。追赶时代潮流的人,并非特立独行者,恰恰是他赶他那一代人的时髦,如同你赶你这一代人的时髦。

选择看到变化的,会强烈地感到时代不同了;选择看到不变的,不会以年龄或时代来划分类别,他们更容易与不同年龄的人成为“忘年交”。

我们把行为和观念差异归因于年龄和时代,形成代际刻板印象,懒惰地理解认识他人

代沟的出现,还与社会类别化后相应形成的心理效应有关。当老李的太太生下小李,老李和太太于是就有了“天下父母心”。当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城市青年走在一起,很容易共享作为独生子女的人生体验,外人看他们像小皇帝,他们看自己像小奴隶。祖父年轻时常去邮局寄信,父亲更愿意打电话,儿子现在离不开手机。

这些代际身份、人生经历都会自然而然让人们认为自己这一代是一个类别,上一代或下一代是另外的类别,用“我们”指称自己一代,用“他们”指称上一代或下一代。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类别特征激活了类别意识。

一个人一旦有了“我们感”这种对于“代”的归属感,随之而来的往往还会形成一种自己是我们群体(内群体)的典型性代表的效应。简单说,就是认为自己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代表。

对他(她)而言,上一代人看起来差不太多,都是那样刻板、老旧、固执和不开化;下一代人看起来也都差不多,都是那样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办事毛躁,追赶时髦;中年一代看起来更是差不多,被上一代人看成是能力不够,被下一代人看成是想不开。

代际的归属就会形成一种社会类别化后的代际对峙。时间带给我们的连续在这里就出现了断裂。人们忘记我们来自上一代,享受了上一代积累的一切;忘记我们影响着下一代,是我们塑造教育了后代,并将把一切传给他们。在社会类别之后,我们得到了归属感和自尊,却也让我们变成一个给上一代和下一代贴标签,把行为差异和观念差异归因于年龄和时代,并形成代际刻板印象的人。这样懒惰地理解和认识他人,心理学家把我们称为“认知的吝啬鬼”。

人们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大于代际差异,沟通会让代际之间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

社会变迁的快速,使社会的传承出现了心理上的断裂。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都出现了变化。社会类别化又带来一些形成对峙的心理效应,这就增加了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

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然而,如果我们真实地接触自己这一代人、上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我们的感受自然会从类别化的心理效应中走出:将一位老人或一位少年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看,或者将自己所在的一代人分成不同的小类别来看,就会发现人类的差异如此巨大,每一代人里面都有思想僵化的人,都有思想开放的人,都有缺乏责任感的人,都有承担社会重任的人。也就是说,人际差异大于代际差异。或者,当我们超越几十年的时间段,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代际的差异就变得小小不言了。

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减少代际偏见的接触理论,认为接触与沟通可以让人们通过新的类别化过程,或去类别化过程中解构原有类别意识,跨越代沟,填平代沟。因为,代沟并不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接触,可以让代与代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
第2个回答  2008-03-20
我想你要的答案在你自己的心里.我不妨作个极端假设.此人正在或者曾经追求你.但是,他(做人失败)做错了事.你至今没有在台面上原谅对方(一切可以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吗?)他在恳求原谅.可见至今没有得到原谅.在他做的这间错事上他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懂得珍惜和挽回).而你在内心则是很斗争.是接受还是拒绝(说这句话的人是怎么了?他在想什么?),那么你个人的选择应该是倾向拒绝.因为你觉得无法探知对方的诚意.但是心底有个声音却告诉你,是不是应该看看他的表现.所以你提出问题,希望有人能够向你解说这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因为你害怕在接受以后受伤.
所以,我觉得,仅仅凭这么一句话,我们无法得知一个人的真正内心.但是至少这句话表示了说话者的歉意.那么,你其实可以对他采取留用察看的方针.一方面可以放下自己对对方的情意,不用太挣扎,另一方面,保留自己的一定空间和原则,不让对方有旧病重犯的机会.
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第3个回答  2008-03-19
呵呵,本百事通为您解释吧:
“我做人或许真的很失败。但是一切都可以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吗?或许我现在真的要去懂得珍惜和挽回很多东西。”
你说的话,证明你在现实中,对过去的事或说过的话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对过去的行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产生了深深的悔意。能意识到自己很“失败”,无非有二种情况,一是人际关系很失败,二是对爱情的追求很失败。知耻近乎勇,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要有采取有力措施去改正的勇气。不管是人际关系或是爱情上出现问题,我相信,只要抱着真诚的态度、与人为善的观念、为别人着想的精神,相信您有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朋友或恋人都会理解您。人非圣贤,焉能无过?也不必太责怪自己了。

参考资料:原创

第4个回答  2008-03-19
也许是对过去的一些事情感到后悔、遗憾吧.不过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没有人能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关键是未来要怎么做,是让后悔、自责、遗憾伴随着自己,然后在未来再次遗憾现在所走的路,让它陷入死循环吗?虽然说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但是起码我们还可以为之奋斗,然而对于过去,你能做些什么呢?
希望永远在前方,学会抬起头看前方,而不是往后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