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几个基础的 哲学 名词及名句 的概念。(专家进)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哲学常识,对一般人难如天。但对于学过哲学的人,这只是个小入门。
能回答几个答几个。允许不全答。但要正确尽量明白地解释。
谢谢!

名词解释:

1、“概念”一词,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另外概念是人的主观表述吧?而不是存在的客观。

2、非至上性,至上性是什么意思?如思维的至上性,非至上性。
是不是思维的至上性,是思维的无限性?而非至上性,是思维的有限?

3、这些至上性,非至上性;与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有什么关系啊?

4、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什么意思?是不是二者很相近相通啊?

5、唯理主义,经验主义,是不是反义词,是指?

6、非历史地看待人;超历史地看待人 非历史、超历史是什么意思?

关于名句的理解:

1、黑格尔大概地说:任何有限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有限即是无限。
这是什么意思啊?
如人生,就是这几十年,怎么说其无限呢?

2、马克思说: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
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
这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3、接上面,书上还写了一句:马克思精彩描述了人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结果所构成的历史的内涵。
这句话是指?

4、山是山,山非山,山仍是山。
这如何理解?
后面是艺术地看?还是什么意思?
请帮我理清思路,而不是光转载百科。

给楼主一些应急答案,仅供参考!

1、理性一词是感性还是理性?“我”是主观还是客观?

2、至上,不是无限大,也不会是无限小,既然找不到最大,也找不到最小,那至上必定是一切根源,这根源好像数轴的原点,不论大小都依其展开。

4、这个问题应该放在问题3之前,没搞懂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怎么解释与至上非至上关系?这两个主义,顾名思义!

3、认识层次上的差别。至上非至上相对,有与无对,是与非对。相对主义;虚无也是相对其他主义而言的。所有的关系都是一体两面。

5、楼主的提问缺少一个准尺,这个准尺是指楼主从哪个角度出发,去看待其他事物。如果用辩证的角度看,“理”从经验中来,比如贯例法和制定法的关系,事物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体两面。

6、单个看,所有事物是成住坏空一个循环,然后周而复始,所谓历史,就是我们认识的时间范围,之外的就叫无始无终。

⑴、楼主这么有慧根的人会不明白这个问题?楼主在提问时已经用了这种手法了,最基础的请专家进,这就是最简单的就是最复杂的,复杂是无数的简单,角度不同简单复杂定义不同,比如对陈锦润来说很简单的问题对我来说像天书。(生死问题,人生第一大事,我在最后说明)

⑵、马大哥没把话全说完,说进化,没说退化,说辩证,起个唯物的名不提唯心,既然辩证,就不能只提一面。人成为人是在成住坏空一个循环中的住,也就是进化到一定程度,人去认识人的历史,是以人存在为前提

⑶、就像我去解释这些给你,解释的浅,达不到意思,解释的深,比原文更难理解。老马的精彩是高雅艺术,大众未必喜欢或认为精彩,甚至根本不关心有这东东存在。楼主的句子中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人是前提也是结果,直接译就是人是因也是果,以单个事物来界定因果范围这就是人的历史范围

⑷、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风吹旗动,旗动?风动?仁者心动。楼主先来告诉我什么是有,什么是无,答案也在最后附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所答,可能非是楼主所问,即使我所答是楼主所问,也未能让楼主尽知我所说意,反而局限了楼主的思维。

我记得以前有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个老师每天教学生一个新的钢琴谱,一个比一个难,学生还没学完一个,更难的就来了,终于有一天学生忍不住了,问老师为什么给我们这么难的,老师叫他把最早的乐谱拿出来弹,学生惊讶的发现自己竟然得心应手。

所以楼主的问题,我的看法是 看看 佛经(特别是《金刚经》《坛经》) 《道德经》 回头看这些问题真的很简单!

举几个例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大佛顶首楞严经》

善男子。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大般涅盘经》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爱因斯坦

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马克思

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恩格斯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近代思想家章太炎­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鲁迅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著名哲学家尼采­

先搞清楚我是什么,再来说生死:

世人认物为己,把这个无常的瞬间万变的身体当成是“我”,这种认身体为“我”是典型的物我颠倒,更问我死后......

身体会聚而生,当然也会散而亡,此亡非灭,试问物质和能量不生不灭,无增无减(爱因斯坦已经用原子弹证明了)我们也是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如果灭,灭到哪,无从来,从何灭?

肉体从来不是真正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婴儿时没有记忆没有自我意识,那时是“我”吗,如果人失忆了,那身体是“我”吗?如果人睡觉了,身体是“我”吗? 身体从来就不是我,“我”是神识--灵魂和身体的总称,身体只是灵魂的一种容器,人的生死只是容器形态变化,从肉体到中阴身,因业不同再各受别的报身,所以佛说的无我,是指我们不要物我颠倒,把身体当成是我,而忘失了真正的我--无生无灭的佛性。当然佛也讲过人身难得,这是告诉我们人的身体是修行很好的时机,很久也难报身成为人的,我们更要珍惜。而生死只是身体形态变化而,大虫穴而,非我,亦非非我,何以故,无身亦无灵故,体灵不二,是真我!

中阴身:很多人说没见过,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身体。试问现代科学发现真空中充满了暗物质(占宇宙总质量约90%),有人见过不?无形的身体就不是身体?那空气是什么?

各种相对事物的辩证(有、无 大、小......)

大小、去来很难说清楚,就先拿有、无来说。以前认为无是什么呢,是真空吧,真空是什么?连空气也没有的就叫真空,对不?现在的科学却发现,真空中有大量的粒子和能量存在,宇宙中充满了暗物质。那真空这样看来也不是真空了。这说明在物质或者说在真实存在的层面上事物本身是没有“有、无”的。而是我们以我们认知去划分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无,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有(见 http://ecz.blog.hexun.com/15766000_d.html中注解)

这样,大小就好理解了。对于我们能见的,我们分大小,但如果从比我们大无数倍的角度去看我们,我们可能只是在一个原子上面,一个沙漠可能就是宇宙了,而那种角度上我们的大小就不成立了。也就是说事物本身是一体的,我们站在不同的位置去从我们的位置开始划分它们才有大、小。这好比我们画数轴,其而两端或中间的小数等等都是无限的,数轴只是人为划分的标识而以。(见 从十亿光年到一飞米http://www.dianping.com/group/dollar/topic/42249

过去和未来这是一对时间概念,要先讲时间是什么,时间是变化的累积,设在十亿光年来看,我们好像生活在原子中,而我们知道,夸子等我们所知的极小微粒,存在的时间是百万分之一秒,甚至更少,以至原子对撞机也难以搜集到,而相对于十亿光年来看,我们也只是百万分之一秒的存在。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每秒都在不断变化,却不曾想到,在我们细胞内的原子世界中的粒子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变化,生灭了。

更多相关链接
http://ecz.blog.hexun.com/17613435_d.html
http://ecz.blog.hexun.com/16638056_d.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19
概念属于理性思维,概念分成内涵和外延,内涵是这个概念的定义,外延是这个概念在世界上所代表的事物,也就是说,概念能代表客观世界的事物。 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意思看下面,你说的对,可以理解为有限和无限,不过跟相对主义跟虚无主义没有什么关系,二者的概念看下面,经验论和唯理论是一对反义词,概念看下面,非历史、超历史指的是脱离历史的环境,以非时代的眼光关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黑格尔说的意思是有限性和无限性是对立的同一,拿时间来说,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无限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每一具体事物,再时间上既有开始又有终结。

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又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
至上性”。表达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一
对范畴。认识的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
无限的、绝对的。一方面从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可能性来
说,人类是完全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因为人
类思维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在人类思维和客观世界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不可逾
越的鸿沟。另一方面,从人类思维的使命和终极目的来
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
展的需要。人类的这种需要是无止境的,它推动人类去不
断地认识世界,获得真理,以指导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
动,而实践的发展也不断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或手
段。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类认识能力是至上的、无限的。认
识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相对的。因为人类认识要通过每一个人和每一代人的认
识来实现,而每个人和每代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客观事
物及其本质暴露的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生产状
况、科学技术状况和阶级斗争状况)、主观条件(个人的知
识结构、思想认识方法、立场、受教育程度等),生命的有
限性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有
限的,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以,人类的认识
能力、思维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既是无限的又
是有限的。这一对矛盾只有在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才
能得到不断解决。

虚无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26705.htm
相对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325792.htm

唯理论
欧洲大陆各国受唯名论的影响较小,自然科学研究中又推崇数学上的理性演绎法,这样,大陆各国就继承了实在论传统,更注重一般的实在性,认为感觉经验不能提供普遍必然性 的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演绎才可能获得真理,这也就产生了大陆各国的唯理论哲学。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经验论
经验论
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例子

英国哲学传统从总体上讲多盎格鲁撒克逊族的严谨,少些浪漫。而一个更显著的特点是重经验,贬先验,重归纳,贬演绎,和欧洲大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传统多少也被带到了北美。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对英美哲学的忽视,是非常严重的遗憾。
文艺复兴后不久,英国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哲学家,就是那句被后世称道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历来哲学家中强调归纳重要性,禀有科学气质的第一人。他尝试了一些方法弥补单纯枚举归纳的缺陷,所谓单纯枚举归纳是指:观察到一连串重复相同事件后就断定以后也一直发生该事件,然而,恰恰下一次就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培根认为需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由于他贬恶科学研究中必要的假说、演绎和数学方法,所以他的归纳法是有很大缺陷的,但他对科学和哲学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约翰·洛克(John Locke)。他是一个幸运儿,因为很少有像他那样,现时的革命完全符合自己的学说的精神的。而在这个革命之后,“英国至今也不感觉有任何革命的必要”。洛克哲学内容比较广,罗素概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论,二是政治哲学。代表作《人类理智论》涵盖了他的认识论,他的经验主义是非常大胆而彻底的,从笛卡尔到莱布尼兹,都说我们的知识有许多不是从经验来的,但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这个观点听上去比较能为现代人接受,也更接近唯物主义的态度。然而有趣的是,洛克的后人却顺着他的经验主义走向了主观论和怀疑主义。经验主义作为哲学的一个流派和后来德国的唯心主义对立自不待言,洛克的更重要的意义,我看在于他的道德与政治哲学和与他的认识论吻合的精神气质。洛克哲学给人的印象是乐观、谦逊而宽容,这可以从他的经验主义对任何主张,“给予他的同意程度取决于支持它的盖然性证据”看出;洛克的道德原则,一部分可当作边沁的先驱看,认为人类被追求幸福快乐的欲望驱使,以此为渊源,理成章地,在政治哲学中提出关于自然法、社会契约、私有财产、约制和均衡的观点。这些概念已经相当成熟,后被介绍到法国又经历了一些补充完善,如今已经深入美国社会的骨髓。需要注意的是,洛克的道德观点不能等同享乐主义,他的一系列约束条件中最首要的一个规定是人按照理性行事,这里多少能令我们想到斯宾诺莎。
洛克之后,他的两个重要追随者之一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将他的经验主义,演化成了主观唯心论。他借两个叫费罗诺斯和海拉斯的人的辩论,否定物质的存在。关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贝克莱总设法取消它。例如海拉斯认为有谁也不感知、不在任何人心中的房子。费罗诺斯回驳说:这房子就在海拉斯心中。罗素替海拉斯设计的辩词非常有趣:二整数相乘的乘法的数目无限,而若干个(事实上无数个)是(任何人)从未想过,但是确实存在的。
另一个洛克的继承人是休谟(David Hume)。罗素形容到了休谟,经验主义终于走到了“死胡同”——“沿着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进”。“反驳他一向是形而上学家中见的一种时兴消遣。”“在我看来,我觉得他们的反驳没有一点是足以让人信服的。”他否定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的主张,而归为经验的东西,即“因为甲,结果乙”,并非是甲中有产生乙的力量,而是关于甲乙二事件关连(经常相连)的经验促使我们说“因为甲,结果乙”。休谟也拿“信念”为例,认为信念是“与当前的印象有关系或者相联合的鲜明的观念”。这样,他自然而然地主张,甲和乙的屡次连结并不成为预料两者将来也会相连的理由,这就是和在培根一节中论述的单纯枚举归纳类似的困难。怀疑论以完全否定归纳原理为依据,终结了经验主义。反驳休谟已经被后世学者的失败证实,虽说休谟的哲学是一种“不好”的哲学,可它难以辩驳,何况怀疑主义对某些轻信而言不啻为一剂良药。
经验主义因洛克的宽容产生和也因休谟的敏感而终结,可见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但是作为认识论观点,尚观察和理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极大的优越性,在罗素看来至少优于当时其他所有的派别。
第2个回答  2008-03-24
概念属于理性思维,概念分成内涵和外延,内涵是这个概念的定义,外延是这个概念在世界上所代表的事物,也就是说,概念能代表客观世界的事物。 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意思看下面,你说的对,可以理解为有限和无限,不过跟相对主义跟虚无主义没有什么关系,二者的概念看下面,经验论和唯理论是一对反义词,概念看下面,非历史、超历史指的是脱离历史的环境,以非时代的眼光关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黑格尔说的意思是有限性和无限性是对立的同一,拿时间来说,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无限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每一具体事物,再时间上既有开始又有终结。

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又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
至上性”。表达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一
对范畴。认识的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
无限的、绝对的。一方面从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可能性来
说,人类是完全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因为人
类思维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在人类思维和客观世界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不可逾
越的鸿沟。另一方面,从人类思维的使命和终极目的来
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
展的需要。人类的这种需要是无止境的,它推动人类去不
断地认识世界,获得真理,以指导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
动,而实践的发展也不断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或手
段。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类认识能力是至上的、无限的。认
识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相对的。因为人类认识要通过每一个人和每一代人的认
识来实现,而每个人和每代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客观事
物及其本质暴露的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生产状
况、科学技术状况和阶级斗争状况)、主观条件(个人的知
识结构、思想认识方法、立场、受教育程度等),生命的有
限性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有
限的,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以,人类的认识
能力、思维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既是无限的又
是有限的。这一对矛盾只有在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才
能得到不断解决。

虚无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26705.htm
相对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325792.htm

唯理论
欧洲大陆各国受唯名论的影响较小,自然科学研究中又推崇数学上的理性演绎法,这样,大陆各国就继承了实在论传统,更注重一般的实在性,认为感觉经验不能提供普遍必然性 的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演绎才可能获得真理,这也就产生了大陆各国的唯理论哲学。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经验论
经验论
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例子

英国哲学传统从总体上讲多盎格鲁撒克逊族的严谨,少些浪漫。而一个更显著的特点是重经验,贬先验,重归纳,贬演绎,和欧洲大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传统多少也被带到了北美。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对英美哲学的忽视,是非常严重的遗憾。
文艺复兴后不久,英国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哲学家,就是那句被后世称道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历来哲学家中强调归纳重要性,禀有科学气质的第一人。他尝试了一些方法弥补单纯枚举归纳的缺陷,所谓单纯枚举归纳是指:观察到一连串重复相同事件后就断定以后也一直发生该事件,然而,恰恰下一次就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培根认为需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由于他贬恶科学研究中必要的假说、演绎和数学方法,所以他的归纳法是有很大缺陷的,但他对科学和哲学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约翰·洛克(John Locke)。他是一个幸运儿,因为很少有像他那样,现时的革命完全符合自己的学说的精神的。而在这个革命之后,“英国至今也不感觉有任何革命的必要”。洛克哲学内容比较广,罗素概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论,二是政治哲学。代表作《人类理智论》涵盖了他的认识论,他的经验主义是非常大胆而彻底的,从笛卡尔到莱布尼兹,都说我们的知识有许多不是从经验来的,但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这个观点听上去比较能为现代人接受,也更接近唯物主义的态度。然而有趣的是,洛克的后人却顺着他的经验主义走向了主观论和怀疑主义。经验主义作为哲学的一个流派和后来德国的唯心主义对立自不待言,洛克的更重要的意义,我看在于他的道德与政治哲学和与他的认识论吻合的精神气质。洛克哲学给人的印象是乐观、谦逊而宽容,这可以从他的经验主义对任何主张,“给予他的同意程度取决于支持它的盖然性证据”看出;洛克的道德原则,一部分可当作边沁的先驱看,认为人类被追求幸福快乐的欲望驱使,以此为渊源,理成章地,在政治哲学中提出关于自然法、社会契约、私有财产、约制和均衡的观点。这些概念已经相当成熟,后被介绍到法国又经历了一些补充完善,如今已经深入美国社会的骨髓。需要注意的是,洛克的道德观点不能等同享乐主义,他的一系列约束条件中最首要的一个规定是人按照理性行事,这里多少能令我们想到斯宾诺莎。
洛克之后,他的两个重要追随者之一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将他的经验主义,演化成了主观唯心论。他借两个叫费罗诺斯和海拉斯的人的辩论,否定物质的存在。关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贝克莱总设法取消它。例如海拉斯认为有谁也不感知、不在任何人心中的房子。费罗诺斯回驳说:这房子就在海拉斯心中。罗素替海拉斯设计的辩词非常有趣:二整数相乘的乘法的数目无限,而若干个(事实上无数个)是(任何人)从未想过,但是确实存在的。
另一个洛克的继承人是休谟(David Hume)。罗素形容到了休谟,经验主义终于走到了“死胡同”——“沿着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进”。“反驳他一向是形而上学家中见的一种时兴消遣。”“在我看来,我觉得他们的反驳没有一点是足以让人信服的。”他否定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的主张,而归为经验的东西,即“因为甲,结果乙”,并非是甲中有产生乙的力量,而是关于甲乙二事件关连(经常相连)的经验促使我们说“因为甲,结果乙”。休谟也拿“信念”为例,认为信念是“与当前的印象有关系或者相联合的鲜明的观念”。这样,他自然而然地主张,甲和乙的屡次连结并不成为预料两者将来也会相连的理由,这就是和在培根一节中论述的单纯枚举归纳类似的困难。怀疑论以完全否定归纳原理为依据,终结了经验主义。反驳休谟已经被后世学者的失败证实,虽说休谟的哲学是一种“不好”的哲学,可它难以辩驳,何况怀疑主义对某些轻信而言不啻为一剂良药。
经验主义因洛克的宽容产生和也因休谟的敏感而终结,可见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但是作为认识论观点,尚观察和理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极大的优越性,在罗素看来至少优于当时其他所有的派别。
第3个回答  2008-03-19
1,概念是无限接近理性的思维
2,思维无限接近理性(至上性)
3,虚无是永远不能理性,相对是矛盾诡辩
4,都是不可知论
5,都是唯心主义
6,神
1,基因和思想无限
2,历史就是人类过程
3,人类过程就是历史
4,螺旋反复看历史
第4个回答  2008-03-28
你提的这些问题对于学过哲学的人也不是小问题,我想目前能清楚的回答你的问题的人还没有生出来,要不人们常说哲学这个东西是玄学。我不喜欢回答问题的时候搞粘贴,以前电脑少的时候,大家好用剪刀加浆糊讽刺所谓的学者,今天看来,有些方面进步了不少,有些方面落后了很多。